多发性脑梗死与单发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2012-06-30赵勤练
赵勤练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多发于中老年人,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病死率高的特点,现已成为影响全球的主要健康卫生问题[1-2]。诱发CI的危险因素,包括种族、年龄、性别、肥胖、遗传因素、糖尿病、体力活动减少、饮酒、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或血脂异常、情绪应激等。而引发MCI与SCI的危险因素也有一定地差异,本组研究对比影响MCI与SCI的因素,以利于临床有效地预防与控制,现汇报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分析广东省江门市新会人民医院自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CI患者,按CT或MRI检查结果,1个病灶为SCI组,多于1个病灶为MCI组。均符合WHO脑卒中的诊断标准[3]。纳入标准:患者首次出现脑卒中,入院时在发病1周以内,住院期间完成了颈部血管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具备完整资料。纳入标准患者共373例,其中MCI 132例,SCI 241例。排出标准:排除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他非卒中颅内疾病。
1.2 方法 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卒中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脏病、糖尿病、卒中、周围血管病史或短暂性缺血发作史;以及入院血压、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血肌酐、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等。其中饮酒定义为:基本每日饮酒,饮酒量>50g/d,时间>1年。吸烟定义为:按酒精度数(%)×用量(mL)×0.8计算乙醇摄入量。基本每日吸烟,吸烟量>1支/d,时间>1年。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别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引发CI的主要因素为高血压39.68%(178/373),吸烟26.54%(99/373),饮酒19.84%(74/373),糖尿病9.92%(37/373),卒中与心脏病为5.90%(22/373),其次为高脂血症3.75%(14/373),卒中家族史3.49%(13/373),短暂性缺血发作史1.07%(4/373),周围血管病史0.80%(3/373)。MCI组与SCI组比较,吸烟、卒中家庭史、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缺血发作史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如表1。
表1 MCI与SCI发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MCI与SCI对比,吸烟、卒中家庭史、糖尿病、短暂性缺血发作史,为MC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0.002)。如表2。
表2 MCI与SCI发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3 讨论
高血压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4],在高血压的病理状态下,动脉管壁会出现形态异常,脑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长期影响下会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该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发生缺血而致梗死[5-6]。本组研究认为引发CI的主要因素为高血压39.68%(178/373)。
吸烟和长期大量饮酒会增加脑梗死的危险,吸烟可使血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增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使血管的舒缩功能和顺应性下降,增加血管壁的硬度,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闭塞;香烟中的尼古丁可刺激交感神经使血压升高[7]。大量饮酒使脑血管平滑肌痉挛,促发脑梗死。长期饮酒与吸烟的人,其脑血管损害程度严重,引起高血脂、高血压、血管损害,致动脉硬化或狭窄而导致脑梗死形成[7],因而导致MCI的机率要显著高于SCI。
糖尿病引发的糖代谢异常是CI的危险因素[8]。血糖升高可引起脂代谢紊乱,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及组织蛋白非酶糖化,致血管壁柔顺性减弱,阻力增加,弹性减低,管腔狭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合并糖尿病的易发生脑梗死,同时糖尿病患者发展为MCI的比率也增加,近年随着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MCI的发病比率也逐年上升,研究表明合并糖尿病患者出现CI的比例为非合并糖尿病患者的2~3倍[9]。同时本组研究表明短暂性缺血性发作史也会加重CI发生的机率,可能与动脉供血障碍相关。
与SCI组相比,MCI组吸烟、卒中家庭史、糖尿病、短暂性缺血发作史,均明显升高,认为吸烟、卒中家庭史、糖尿病、短暂性缺血发作史是引发MC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存在上述因素的患者,特别是卒中家庭史及短暂性缺血发作史的患者,要高度重视多发性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积极戒烟,积极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可能会降低MCI的发病机率。
[1]O’Donnell M,Xavier D,Diener C,et al.Rationale and design of IN TERSTROKE:aglobalcase-control study of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J].Neuroepid emiology,2010,35(1):36-44.
[2]O’Donnell MJ,Xavier D,Liu L,et al.Risk factors for ischaemic and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ic stroke in 22 countries (the IN TERSTROKE study):a case-control study [J].Lancet,2010,376(9735):112-123.
[3]N o authors listed. Stroke--1989. Recommendations on stroke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therapy. Report of the WHO Task Forc e on Stroke and other 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J]. Stroke, 1989, 20(10):1407-1431.
[4]王光,王代第,杨方印.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5(9):42-43.
[5]黄旭升.高血压与脑血管病[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3):287-288.
[6]刘旭,匡涛,雷琳,等.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理及治疗探讨[J].当代医学,2011,17(16):12-13.
[7]郑朋.脑梗死患者的饮食现状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调查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4):311-312.
[8]邬英全,邬巍,张力,等.急性脑梗死的一级及二级的预防[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11):980-981.
[9]金辉,谢文媛,姜长斌,等.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09,37(5):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