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传导关系变化的实证检验
2012-06-28陈黎明
陈黎明,吴 伟
(1.湖南大学 金融与统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9; 2.湖南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9)*
一、引 言
作为物价测度指标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是判断宏观经济走势的重要指标。在价格体系中PPI是上游价格,反映工业品进入流通领域的最初价格,而CPI是下游价格,反映的是居民购买消费品的价格。作为构成下游价格的成本,上游价格变动会推动下游的居民消费价格变动;而作为最终产品价格,下游价格的变化会从需求层面拉动上游工业品价格的变化。因此,在价格传导机制顺畅的情况下,上下游价格之间的互动关系就会很密切。如果价格传导不畅,将造成上下游企业利润分配的冲突,从而影响社会资源分配,加大宏观调控难度。
近年来我国的价格指数出现了一定幅度波动,也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2002年和2008年,PPI和CPI表现出明显的增长不同步[1-3],两个价格指数变动率及其起伏情况出现了较大的差别,PPI变动幅度明显大于CPI。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者对我国PPI与CPI之间的价格传导机制是否发生了变异做了研究和分析。刘敏等通过计算价格指数间以及价格指数滞后值间的相关系数,研究了价格指数体系中的互动关系,认为价格指数间存在明显的传导效应,价格传导机制并没有发生变异[4]。周望军等也认为当前我国上下游产品之间的价格传导已充分显现,并不存在阻滞问题[5]。
而认为我国价格传导机制发生了改变的研究也有很多,如王双正指出我国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呈现出时滞延长的态势,主要原因是重投资轻消费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片面追求重型化等[6];方燕等研究发现CPI对PPI的冲击并不敏感,商品和劳务的成本沿产业链由上至下传导的途径并不畅通[7]。
我们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价格机制的作用应该是越来越显著的。但价格传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很多,不能简单地以“受堵”、“不畅”来描述价格传导情况。应当准确把握两个指数内容上的区别与联系,根据价格指数的经验数据实证分析我国价格传导关系的发展变化。正确理解价格指数间传导关系的特点,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宏观经济形势,形成合理通胀预期,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从构成来看,PPI包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价格,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可以直接进入CPI,而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影响工业消费品的成本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从而间接进入CPI;但是,PPI中涉及的最终用途为出口的产品,对CPI的影响就很弱。而CPI包括食品、居住等八个子项,在最终消费品市场上,对国内工业品的需求将会影响到PPI;但是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就较少反映在PPI。同时,还存在着诸多因素,如工资汇率作用等将会引起CPI和PPI的协同变动。
也就是说,生产者价格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的统计范围既有一定的相同性,也还存在着若干重要区别。这两个价格指数的相互关系存在多种情形,价格指数的变动都有可能分别主要由需求拉动或供给推动。理论上传递关系既可以是从供给到需求,从生产者价格指数到消费者价格指数;也可以是从需求到供给,从消费者价格指数到生产者价格指数。综上所述,由于价格指数在统计范围上的差异、价格传导方向上的不确定性等原因,理论上的价格传导路径在统计上是否显著显然需要进行严格审察。
由于产业内部各行业技术经济特点和最终产品的定价机制等都存在较大差异,PPI的两个组成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都有所不同,以下将分别考察二者与CPI之间的价格传导。
二、价格指数间传导关系变异的计量检验
以下利用变结构协整理论实证检验我国价格传导的变异情况。变结构分析是经济系统建模中的重要分析方法,它主要包含函数形式或变量间关系发生变化和变量的分布特性发生变化两种情况。对于协整系统而言,同样存在变结构问题。在进行协整建模时,所分析的时间序列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生突变,如变量之间均衡关系和结构的变化或者是协整参数的变化。此时的协整分析结果不但会存在较大的误差,而且还不能反映变量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在经济结构或政策出现制度性变化等情况下,在某一时点上可能会出现协整参数发生变化而序列间的协整关系仍然存在的现象,此时进行参数变化型变结构协整检验是适宜的。
针对实际经济系统中的变结构点无法预先确定的情况,参数变化型变结构协整检验方法计算每个可能的参数变化点处的协整检验统计量ADF的值,即可在标准回归模型上引入虚拟变量反映参数漂移,设虚拟变量,做OLS回归Yt=μ1+μ2+α1Xt+α2XtDt+εt,其中,k为候选变结构点。依次试探所有的候选变结构点,每次回归后计算残差的ADF统计量,取所有可能发生变结构点处ADF的最小值ADF`。根据Gregory和Hansen运用蒙特卡罗模拟法给出的ADF临界值,就可以确定变结构点[8]。
计量检验工作首先从对价格指数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开始。采用ADF检验和PP检验,根据AI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对价格指数原序列及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价格指数原序列均存在单位根,而价格指数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序列。因此,时间序列CPI、PI和LI都是单整的I(1)过程,可进行协整分析及因果检验等。
这里采用Johansen1988年及1990年与Juselius一起提出的以VAR模型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分别计算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Johansen检验结果显示,滞后2期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并不存在协整方程的原假设,而接受存在一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这表明价格指数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方程。
在变结构检验中,将样本期间的每一个样本点都看作候选变结构点,这样,经过百余次回归后便得到了每一个候选变结构点的残差ADF统计量。在这里,只要ADF`<-5.50,则可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无协整[9]。此时,ADF`对应的 k`便是变结构点。计算结果显示,2001年7月对应的ADF`=-6.02<-5.50,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其为协整变结构点。
三、不同阶段价格传导关系的比较
由于价格指数间的关系存在多种可能性,以下借助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考察理论上的价格传导路径在变结构点前后的统计显著性。
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分别检验变结构前后的价格指数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这六个时间序列都是单整的I(1)过程,再进行协因果关系检验。
由表1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结构前后滞后1期都可以拒绝原假设(CPI不是LI的格兰杰原因),可以认为CPI变动向生活资料价格传导的路径一直比较畅通,LI对CPI变动的反应也比较迅速,需求拉动的价格水平变化表现比较充分。而LI变动向CPI传导的效应就比较弱,在变结构前,不能拒绝原假设(LI不是CPI的格兰杰原因),至少在统计上不能证明LI向CPI的价格传导;在变结构后,生活资料向CPI的传导明显,滞后2~6期都可以拒绝原假设(LI不是CPI的格兰杰原因),这意味着LI对CPI有一个较长期的影响。
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一直以来在生活资料价格方面,需求因素起了主要作用。在变结构前,由于不少消费品市场都是供小于求,需求旺盛,价格变动表现为下游市场领先于上游市场;变结构后,消费品市场趋于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求,于是上下游价格变动相互影响,但下游价格变动向上游的传导更为迅速。
表1 变结构点前后LI与CPI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关于生产资料价格和CPI之间的传导路径,由表2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结构前滞后4~5期可以拒绝原假设(PI不是CPI的格兰杰原因),变结构后滞后9期才能拒绝原假设(PI不是CPI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可以认为存在PI向CPI的价格传导,但是时滞延长,统计显著性降低。而在CPI变动向PI的传导中,变结构前不能拒绝原假设(CPI不是PI的格兰杰原因),变结构后滞后1-2期可以拒绝原假设(CPI不是PI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生产资料价格与CPI之间的价格传导路径在统计上显著性较低。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由于我国能源原材料领域存在价格管制,需求变化对上游的影响较小,但在变结构点后,CPI对PI的价格传导效应开始显现。与此同时,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向CPI的传导问题相对而言更加突出,成本上升引起的价格变动传导到消费领域存在困难。
总的来说,由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在变结构点后,上下游价格之间的传导路径更为显著,上游价格变动向下游的传导存在时滞;而PI和LI与CPI的价格传导关系区别明显,针对PPI和CPI走势异常的分析应该建立在对这种区别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表2 变结构点前后PI与CPI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四、价格传导关系的动态分析
由前文可以看到,我国CPI与PPI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变化,为及时准确地捕捉价格传导特征,克服静态研究的局限,下面利用可变参数模型的状态空间表示,动态考察各序列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βt是不可观察变量,随时间改变,体现解释变量对因变量影响关系的变化,可以利用yt和xt进行估计。假定变参数βt可以由AR(p)模型描述,如AR(1)。
分别考察PI、LI与CPI之间的价格传导,互为因变量和自变量建立四对状态转移空间模型,以PI向CPI传导为例,其变参数模型可以改写成:
假定变参数β1t围绕常数运动,类似于常数项;变参数β2t是回归系数,服从一阶自回归过程,相当于自变量系数。其他三组模型结构类似。变参数β1和β2与一般模型中仅能体现变量之间的平均关系的固定系数不同,它们是瞬时的和可变的,能够反映一定时期内经济制度变迁的规律。
利用Kalman滤波递推公式求解状态向量,计量结果中四组模型中β1的数值基本稳定,表明各模型中因变量的瞬时自我解释性在样本期间变化不大,但如果将它们相互对比就会发现各自瞬时解释性存在明显差异,相对而言上游价格向CPI传导中的β1数值较大。也就是说上下游价格指数水平自我的解释能力不对称,CPI中PI和LI的解释比重较小,而PI和LI中需求因素的解释能力较强。可能是在CPI变动中受上游价格变动以外因素影响较大,同时由于食品等商品价格在PPI和CPI统计中的作用不同,这样就表现出CPI的自我解释能力比较强。
β2作为自变量系数,反映了方程中自变量变动对因变量的瞬时作用强度,从图1不难看出,价格指数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各不相同。四对价格指数水平相互作用的强度随时间波动较大,彼此之间也不完全对称。在样本期间,LI和CPI之间是上游的LI对CPI传导的强度略大于CPI向LI传导的强度,差距较小(基本稳定在0.05左右);PI和CPI之间是总是下游CPI对PI传导的强度大于PI向CPI传导的强度,二者差距较大(在0.3左右);而对比LI和PI的情况,LI向CPI的传导强度超过PI向CPI的传导强度约为0.1,但CPI对PI的影响强度超过CPI对LI的影响强度约为0.3,LI和CPI之间波动相对更为剧烈。
可以看到价格指数间的关系随着LI向CPI传导的强度,在1998~2002年基本在0.29附近波动,而在2002年以后多在0.32左右波动,略有上升且波动幅度加大;从PI价格向CPI传导的强度相对较小,但也表现出了上升趋势,且波动幅度明显加大;从CPI向LI价格传导的强度,在2001年以前波动剧烈,2001~2003年基本稳定在0.4,而2003年以后趋于上升;从CPI向PI传导的强度,在2001~2008年有一定减弱,但波动幅度一直都比较大。
图1 各组模型的自变量系数
五、主要结论
计量检验结果表明,CPI与PPI的两个组成部分之间在所考察期间存在协整关系。在变结构点后,CPI是LI和PI的格兰杰原因,同时LI是CPI的格兰杰原因,但PI不是CPI的格兰杰原因,理论上的价格传导路径在统计上并不都是显著的。进一步分析认为,我国价格传导机制确实发现了一些变化,但并不是简单的价格传导受阻和时滞延长。通过动态分析价格指数序列间的关系,可以看到上下游价格传导的统计显著性还是有较大提高,价格传导表现明显。首先,在生活资料领域,市场价格波动频繁,上下游价格传导的统计显著性在变结构后明显提高,其中CPI对LI的价格传导更为迅速,需求因素相对于供给因素所起作用较为突出,而LI对CPI的影响持续时间较长。其次,在生产资料领域,同样出现了变结构后CPI向PI价格传导的统计显著性提高的情形,需求拉动向上游价格传导的路径畅通。最后,各理论传导路径的作用机制变化发展并不一致。总体来看,由于价格管制较为严重,生产资料市场中PI向CPI传导不畅的状况并没有显著改善,而CPI向上游价格传导强度增强的趋势较为明显。
[1]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J].经济研究,2008,(11):16-26.
[2]萧松华,伍旭.PPI: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 基于PPI引导CPI变动的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05-113.
[3]金三林.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及政策建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1):1.
[4]刘敏,张燕丽,延斌.PPI与CPI关系探析[J].统计研究,2005,(2):24-28.
[5]周望军,葛建营,王小宁,侯守礼.价格传导问题综述及量化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8-55.
[6]王双正.近十年来生产资料价格运行及上下游产品价格传导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8,(2):37-43.
[7]方燕,尹元生.基于VAR模型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传导机制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0-74.
[8]Gregory,A.W.and Hansen,B.F,Residualbased tests for cointegration in models with regime shift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6,(70):99-126.
[9]张世英,樊智.协整理论与波动模型—— 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