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菲康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疗效观察

2012-06-28钟小方李濯非

当代临床医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培菲康醛酸母乳

陈 玲 钟小方 李濯非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 22600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我科2011年1月~2011年12月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1]的患儿120例,排除能引起新生儿黄疸的败血症、窒息、头颅血肿等疾病,随机采用系统抽样法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22例,女38例,日龄10-21天;胎龄37.8±4.2。对照组60例:男40例,女20例,日龄7-23天,胎龄38.3±4.0。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均继续母乳喂养,予维生素C、肌苷等辅助退黄。治疗组加培菲康(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口服210mg,3次/d,三天后比较经皮测胆红素值及观察黄疸消失时间。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及t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后胆红素下降幅度及黄疸消退时间比较(x-±s)(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三天后胆红素下降幅度及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治疗三天后胆红素下降幅度及黄疸消退时间比较()

组别 治疗前胆红素水平(umol/L) 三天后胆红素水平(umol/L) 黄疸消退时间(D)治疗组(n=60)289.2±61.28 123.6±23.17 6.8±4.35290.3±54.06 75.8±20.33 4.5±2.12对照组(n=60)

治疗组黄疸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且黄疸消退时间也短于对照组(P<0.05)。

3 结论

培菲康治疗母乳性黄疸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4 讨论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发生机制目前多认为与胆红素的肠一肝循环增加关系较为密切,β-葡萄糖醛苷酶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2],它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脂链,使肠道的直接胆红素转化为未结合胆红素。后者是一种脂溶性的非极性物质,易在小肠被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引起黄疸[3]。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在过去的临床中得不到重视,普遍认为对新生儿无大碍而无需特殊治疗,但相关研究已表明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性,患儿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高,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大脑皮层有毒性作用可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损害[4]。

培菲康主要由长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肠球菌组成,服用本品能在回盲部以上定居,增殖,促进肠道在短时间内有益菌群维持在正常菌群的最佳状态。当结合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后,正常菌群分泌的葡萄糖醛酸苷酶解除葡萄糖醛酸基,还原成尿胆原,尿胆原大部分氧化为尿胆素从粪便中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

综上所述,在常规退黄治疗基础上加用培菲康可加快降低胆红素速度及缩短黄疸持续时间,疗效确切。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4.

[2]孙素欣,赵永.母乳性黄疸72例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31(6):639—640.

[3]杨翠芬,李慧英.母乳性黄疸78例临床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8,6(20):47—48.

[4]李树青,王福民,徐爱晶,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脑电图变化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2):105.

猜你喜欢

培菲康醛酸母乳
澳新拟批准来自转基因米曲霉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果胶酯酶作为加工助剂
葡萄糖醛酸内酯制备和表征研究
母乳到辅食,如何无缝衔接
基于Mn掺杂ZnS量子点磷光内滤效应检测β—葡萄糖醛酸酶
英国共享母乳引争议
为治乳腺炎用抗生素 妈妈不用停母乳
思密达联合培菲康治疗新生儿腹泻60例临床观察
消旋卡多曲联合培菲康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疗效观察
母乳库研究的现状分析
半纤维素侧链降解酶
——α-葡萄糖醛酸酶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