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方法

2012-06-28徐文辉

中国城市林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庭院场所营造

徐文辉 韩 龙

浙江农林大学 临安 311300

加强居住区交往空间的建设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将从人本主义思想理论出发,论述居住区交往空间的必要性、交往空间的类型、如何满足各种不同人群的需要以及如何进行人性化交往空间的设计与营造。

1 “人本”的景观设计

美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先驱西蒙兹 (John Ormsbee Simmonds)在其《景观设计学》中提出:“真正的设计方法来源于这样一种认识,那就是:规划应最大限度地为居民带来便利、融洽和乐趣”,“规划仅对人具有意义,乃为人而作,其目的是使其感觉合适与愉快,并鼓舞其心灵与灵魂”[1]。

“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是以以人为本的态度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以满足人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宗旨的设计模式,是景观设计最高的出发点与最后的落脚点。

2 营造居住区交往空间的必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营造居住区交往空间的过程就是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进行人与自然空间环境关系界定的过程。

2.1 满足居住者精神文化的需要

交往空间为人们轻松自然地相互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杨·盖尔教授将居住区户外空间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3类[2]。每一种活动类型对物质环境的要求都不大相同。

1)必要性活动,如上学、购物、出差等。一般来说,日常工作和生活事物属于这一类型,这类活动的参与者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2)自发性活动,如散步、晒太阳、驻足观望等。这些活动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场所空间具有吸引力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在很大程度山依赖于物质空间环境的质量。

3)社会性活动,如儿童游戏、聊天、交往等,是在交往空间中一种有赖于他人参与的活动。

人们对于居住的观念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栖身之所,它被赋予了生命,并用特殊的语言诠释着交往空间的生活含意。

2.2 维系传统亲情、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客观地看,现代住宅比传统住宅有了很多进步,有宽敞明亮的房间,良好的卫生设备和生活环境。但是,在居住条件越来越好和居住空间不断扩大的时候,交往空间却日渐减少,邻里间冷漠、不信任代替了传统院落式住宅中的邻里互助、和睦的温情。因此,交往空间的营造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通过邻里交往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化才能提高社区的人文精神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3 居住区交往空间的类型

不同人群因为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交往空间有不同的功能需求,只有多样化的交往空间才能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和交往方式。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交往空间的不同功能建设,营造出不同的主题空间,吸引人们走出户外,自发地进行交往。

居住区交往空间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仅就空间的层次和形式进行分类。

3.1 空间的层次

1977年,美国学者纽曼根据居住空间给人的心里感受以及空间领域性将街道到住宅的居住空间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4 个递进的层次[3]。

1)公共空间。供小区所有居民共同使用的空间,通常位于居住区中心地带或主要出入口处,方便居民到达。这类空间包括居住区边界、区级公园、广场空间、住区级道路空间等,是聚会、休憩和对外交流的理想场所。

2)半公共空间。属于小区部分居民所共有的空间,一般由住宅建筑组团围合,半封闭的空间使组团内部居民对之产生了比较明确的领域感,是邻里交往、游憩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和疏散的有效空间。它包括组团院落空间、组团级道路空间等。

3)半私密空间。为私密空间渗入公共空间的部分,属于几栋建筑居民所共有。这类空间是居民离家最近的户外场所,是室内空间的延续,因此它又是居民由家庭向城市空间的过度,是连接家与城市、与自然的纽带,通常指宅间庭院、宅前小道等。

4)私密空间。属于居民的私人空间,空间的封闭性、领域感极强,不容他人侵犯,一般指住户的庭院、阳台等,仅供居民家庭内部使用。

3.2 空间形式

1)边界空间。这是指不同性质的2种空间交接的边界区域。边界具有行为的诱导性、扩散性和景观变异性等特点。居住区里的边界空间包括居住区边界 (居住区与城市的边界、居住区入口)、庭院边界、单元入口3级,从公共性到私密性,将各个交往空间连接起来。这些位置即能满足人们的心里安全又能满足好奇的需求,因此是人们乐于驻足活动的地方。

2)庭院空间。属于居住区内主要由建筑围合的空间类型,依据空间尺度,通常可分为中心庭院、区域中心庭院、宅间庭院三级。中心庭院属于公共空间性质,为居住区全体居民共同享用;区域中心庭院属于半公共空间性质,供多栋住宅居民使用,也称组团院落;宅间庭院属于半私密空间性质,供几栋宅居民使用。

3)广场空间。主要指由软性材质围合而成的空间类型。居住区的广场空间具有开放性、可及性和高实用性的特点,是居民进行散步、交谈以及集体大型活动的理想场所。

4)道路空间。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有不同的要求,虽具有道路交通的普遍功能,但不像城市道路那样四通八达,因此可视为交往空间的一部分,因为它与居民的出行、邻里交往、休息散步、游戏休闲等密切相关,是居住区交往空间主要组成部分。

5)剩余空间。指那些没有被利用的空间和角落,是一块由建筑底部围合形成的剩余空间,往往成为堆放垃圾、滋生犯罪的额场所,但如果将这些空间加以合理利用,就会成为居民亲切、宜人的交往场所。

这些交往空间关系密切,共同组成了居住区户外的空间环境。

4 不同人群的交往需求

因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交往空间的功能有不同的需求。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对交往空间进行设计,营造出不同主题的交往空间,以吸引居民走出户外,自发地进行交往。

4.1 老年人活动区

随着老年人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居住区中的老年人活动区在居住区中使用率是最高的。活动区分为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来设计。动态活动区主要以健身活动为主,比如设置单杠等健身器材等;静态区主要供老人们休憩所用,如晒太阳、下棋、观望、学习等,并且要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荫、冬季有足够的阳光。

4.2 青少年运动场地

在居住区中应设置相应的运动场所,其使用以青少年为主,如篮球场、羽毛球场等,选址应远离住宅,以免干扰居民的日常生活。

4.3 儿童游乐区

儿童天性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游戏活动多为攀爬、戏耍、嬉水等。因此,在场地中应设置滑梯、秋千、戏水池等设施,同时考虑大人照看小孩的需要,在周围布置一些座凳。一方面,孩子在游戏中身心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照看小孩的大人间也得到了交流[4]。

4.4 无障碍设计

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儿童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的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例如,在居住单元入口或有高差的路口处设计坡道或水平台,方便轮椅使用者;在老人晨练的广场尽可能做到平坦无高差,采用防滑的铺装材料;在儿童嬉戏的乐园采用柔软的地垫,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

5 人性化交往空间的设计与营造

5.1 设计原则

1)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5个基本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生理需求是对水、空气和食物等的需求,这是人类最底级别的需求,是人们追求较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社会需求,如对友谊、爱情及交往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会需求就会突显出来,对人产生积极作用。尊重需求指人们对自身成就或自我价值的追求,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自我实现需求以自我实现或发挥自身潜能为目标,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2)注重场所精神的营造。良好的交往空间可以使居民在交往过程感到愉悦,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提高素质,得到爱和归属感。居民在提供公众活动的场所和能激发交流欲望的交往空间中,能获得轻松、愉悦、舒适、平静、安全、自由的心灵感受,产生场所精神的力量。

3)倡导地域文化传承。倡导地域文化传承可以防止城市中的历史、文化的流失。居住区交往空间是居住区地域文化的载体,反应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在设计时需通过各种景观元素 (艺术地雕、展示廊等)来传递和表达,营造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且富有创意和个性的交往空间,植物景观也应具有相应的地域文化特色。

4)促进交往空间共享。居住区交往空间的设计应使各类空间相互穿插、相互契合,使交往空间的功能多元化,场地设施多功能化、非专业化,以吸引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共享同一空间 (如图1)。例如,将健身空间和休闲广场空间相互贯穿可以使健身的同时也能吸引路人逗留观看。健身和休闲各有其主导时间,人们可以分时段利用场地设施,增加空间的利用率和共享性。这有利于设计师设计营造更多能激发自发性活动的交往空间,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领域感与亲切感,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5]。

图1 各类空间融合与共享示意图

六结语

在居住区交往空间的设计中,应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从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出发,通过交往空间环境的营造,创造出人与人和人与环境的对话交流机制以及使人愉悦的精神交流场所,形成美好和谐的居住环境。

[1]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王薇薇.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初探[J].江苏建筑,2007,6(1):17-18.

[4]贠禄,杜小娟.居住区室外活动场地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2008,6,(2):53 -55.

[5]朱惜晨,何小弟,余丽琴.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环境营造[J].中国城市林业,2008,6,(3):37 -39.

猜你喜欢

庭院场所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回到庭院
庭院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庭院中的童年
远离不良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