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012-06-28梅艳霞郭慧慧蒋文伟范义荣
梅艳霞 郭慧慧 蒋文伟 范义荣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临安 311300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提出了“建设低碳和谐宁波,打造滨海森林城市”的创森核心理念,在加快城市拓展和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本文以此为契机,就制订具有宁波市地方特色的森林城市规划进行研究。
1 宁波市区概况
1.1 自然概况
宁波简称“甬”,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的东海之滨,居全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翼,宁绍平原的东端。地理坐标为东经120°55′~122°16′,北纬 28°51′~ 30°33′。北临钱塘江、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上虞、嵊县、新昌三县,南濒三门湾,陆域南缘与台州市的三门、天台两县接壤,东与舟山 (舟山群岛)隔海相望。境内陆域东西宽175 km,南北长192 km,陆域总面积9 365 km2,海域总面积9 758 km2。宁波市辖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鄞州6个区,宁海、象山2个县,慈溪、余姚、奉化3个县级市。2008年,宁波市区面积 2 461.76 km2,建成区面积 241.57 km2。
1.2 城市森林
2008年,宁波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已达到8 219 hm2,绿化覆盖面积达到9 064 hm2,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 672 hm2,建城区绿地率为34.02%,绿化覆盖率为37.52%,人均公园绿地为10.31 m2/人。城市中心区初步形成了“三江六岸,一湖居中”的森林绿地系统。中心城区现有月湖公园、梁祝文化公园、招宝山公园等综合公园7个、专类公园16个、带状公园38个,面积605 hm2;街道广场绿地16处,面积68 hm2;另外,有防护绿地1 714 hm2,附属绿地3 527 hm2,生产绿地1 306 hm2。
1.3 城市特色
宁波是我国著名港口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风光秀美、景观丰富,湖光山色、古刹寺庙、江南园林、历史遗迹、港口雄姿兼备。自然环境及由此积淀而成的生动丰富的城市文化构成了宁波独特的城市景观。
1.3.1 独特的自然山水特色
宁波依山傍海,风景优美秀丽,森林茂密。两大名山四明山、天台山蜿蜒连绵。市区天童寺、阿育王寺等处古松挺拔、气势恢弘。自唐、宋以来,三江汇萃的三江口就历经了城址的变迁与沧桑,与城中风景秀丽的月湖形成了“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的景观格局,构成了“江、河、湖、海、港、桥”融为一体的自然风貌。
1.3.2 浓郁的港城文化特色
宁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7 000年前,就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的“句章港”是战国时期越国的重要港口,目前遗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宁波还是浙东文化的渊薮之地、文献名邦,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开创的浙东学派及其哲学思想对我国人本思想和法制理论有重大影响。
2 存在的问题
2.1 森林绿地结构有待完善
市区有些地方缺少绿地,公园中的乔木数量、种类、树种结构、配置形式有待完善、改进和提高。城区公路、铁路两侧及河流沿岸绿化的系统功能建设尚未完成,城市组团间污染隔离带尚需从减弱环境污染方面进行树种与林相改造,公园绿地、附属绿地与城市近郊、远郊农田林网的一体化建设尚待提高。
2.2 绿色通道生态、文化功能有待加强
宁波市部分已建成的绿色通道过分强调观赏性与色彩等,通道建设倾向于城市园林化,从而在一定程度降低了绿色通道植物群落结构的完整性与自然性。同时,绿色通道与城市性质、地域历史文化结合不够。从国道、省道和县道的建设来看,鲜见有特色的绿化模式。
2.3 植物群落系统有待优化
园林建设追求快速成林,或片面追求景观效果,林木种植密度太大,林相单一;种植模式不合理,还继续采用传统的行列式与块状混交营林方式;植物群落稳定性与抗逆性较差;树种规划重观赏轻生态,灌木、地被应用相对单调,乡土树种利用率不高。
3 森林城市建设规划
3.1 指导思想
以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其山海、平原、江湖、岛屿、港湾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改革开放30年来已经建设的秀美城市绿化景观为基础,以“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核心理念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宁波市的经济、社会和地域优势,城乡一体,统筹部署,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政府实施,全民参与,坚持“建设低碳和谐宁波,打造滨海森林城市”规划理念,完善城区森林景观体系,强化城郊结合部森林生态体系,优化远郊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培育和壮大森林文化和产业体系,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璀灿的东方港城明珠。
3.2 规划思路
森林绿地结构应充分利用城市内部与周边的自然资源,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运用景观生态学“边界—廊道—斑块—基质”等规划原理[1],采用“核、环、轴、楔、园、链”结构模式,构筑宁波市城区森林系统结构,加强城市绿心和生态保护带建设,改善城区森林绿地质量,提供城区生态资源氧库,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多样性,演绎城市文脉,引导城市环境与郊区自然环境共生与交融。以江口公园、东钱湖湿地等公园为核心形成城区生态资源的依托,以宁波绕城公路两侧绿带及城市外围生态景观带所组成的双层嵌套环状廊道为生态防护屏障,以甬江、余姚江、奉化江“千里清水绿廊”为绿色轴线,以贯穿城市的主要水系、绿色通道、铁路绿带及平原林网为骨架,将公园、湿地、风景林等相互贯通,并与城市生态带有机融合,形成互为作用的“网状”城市森林绿地系统,实现“三江交汇、沿江而展、依江而秀”的开放式森林绿地格局。
为构建合理的城市森林绿地结构,保持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上的整体性和连通性,规划突出绿环、绿轴与绿核、绿园相结合,绿地与生态保护带相结合,绿地功能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相结合的原则,形成“绿环护城、绿轴穿城、绿核镶城、绿园映城、绿楔入城、绿链网城”的绿地布局。
3.2.1 绿环护城
对城市东部、西部山地森林实施封山育林,对农田林网、山系水塘、水库资源进行保护,发挥山地森林涵养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同时,在城区外围北面和南面构筑生态防护廊道和生态保护带,共同构建环抱城市的生态屏障圈,维护和保障滨海城市的生态安全。
其中,在城市北面临海段构筑与海岸线相平行的基干防护林生态廊道,减弱台风、热带风暴等危害;在城市南面平原区段营造城市生态保护带,防止城市无限制“摊大饼”式蔓延。同时,加强城区内环宁波绕城高速公路的生态建设。
3.2.2 绿轴穿城
通过甬江、奉化江、余姚江等主要水系滨水防护绿带及滨水带状公园的建设,形成基于河流、森林景观类型多样的生态廊道。沟通中心城区三江片与北仑片、镇海片组团之间,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自然山水间的生态绿地的联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2.3 绿核镶城
东钱湖湿地著名风景名胜区应加强周边山体水源涵养林、风景林建设,突出湖滨山、水、城、林景观特色,实现集观赏、游乐、休闲、度假、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森林博览城建设目标。
3.2.4 绿园映城
规划根据城市用地功能布局与合理游憩服务半径,结合自然山水、湖泊湿地分布情况,呈嵌块体状布置面积较大的核心林地,形成具有生态、景观、游憩和防灾等综合功能的城市森林公园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改善城区生态环境质量。
3.2.5 绿楔入城
依照自然水系及山系走向,结合江南水乡生态本底特质,规划导入城市的绿色景观生态带,以大面积嵌块体为空间形态的绿色生态带,使其发挥“生态源”的作用,为物种提供适宜生存的栖息地。同时,使以水系及其片状林地构成的绿色生态带发挥“生态流”的作用,影响其间的物种、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护碳氧平衡。
3.2.6 绿链网城
城市中的滨水绿廊和交通绿廊分布广,影响大,链接着中心城区居住、单位及其他它附属绿地,是构建宁波市山、水、城和谐共生的基础,决定了宁波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与城市形象。这些廊道绿地对改善城市气候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为生物物种迁移、生物多样性保持等提供保障。
3.3 森林规划结构布局
为了使城市森林发挥出最佳生态效应,规划因地制宜,针对宁波城市自然条件和空间布局特点,综合考虑了城市的内外环境因素,运用森林绿地系统的“核、环、轴、楔、园、链”结构模式,确立宁波市区森林绿地系统规划为“二核、二环、三轴、四楔、六园、多链”的环网结构。
1)二核指江口公园、东钱湖湿地等公园组成的森林体系。其中,第一核以江口公园、月湖公园、日湖公园及湾头公园为主,并与周边三江六岸相连的森林绿地共同形成宁波中心城区森林绿地核心;第二核以东钱湖湿地公园为中心。东钱湖湿地公园位于市中心区东南15 km,水域面积19.89 km2,湖水与周边众多河流、山脉相连。随着中心城区向东延伸,现已逐渐成为保障城区生态安全的第二个核心。
2)二环指以环城生态廊道以及环城区外围的山地森林、沿海防护廊道及平原区生态带连接组成的防护屏障保护圈。环城生态廊道即宁波绕城高速,绿色通道经过高桥镇、横街、宁波西、姜山北、五乡镇、东岗矸、蚊川街道、保国寺、宁波北。环城区生态屏障保护圈北起澥浦镇,经九龙湖镇、慈城镇、章水镇、鄞江镇,南至江口街道、横溪镇,向东经过咸祥镇、瞻歧镇、春晓镇,北上经白峰镇,再经新矸街道、戚家山街道,形成宁波城市的第二条环城生态防护廊道。
3)三轴指甬江、奉化江、余姚江沿岸森林生态体系。甬江、奉化江、余姚江是经宁波市区的三大主要水系,其沿岸绿地森林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
4)四楔即依据城市用地布局、及周边山势、湖泊、水系等系统特征而确定的城区四处楔状森林绿地。东在钱湖风景名胜区 (东南向),双峰山—花瓶山—老鹰山—四顾山风景区 (东北向),保国寺—九龙山风景区 (西北向),灵峰—凤凰山—牛头山风景区 (西南向),按照生态带功能建设要求,建设具有复合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
5)六园即分别由中心城区三片综合性公园组成的森林生态体系,包括招宝山公园、梁祝文化公园、高教园区北区公园、高教园区南区公园、纹槽底公园和戚家山公园。
6)多链即沿中心城区前塘河、中塘河、后塘河、西塘河、南塘河、海曙区中塘河、小浃江、后海塘等内河水系连接城市中心和东钱湖风景名胜区,以鄞县大道、世纪大道、通途路、机场路、倪家堰路等通道绿带有效分隔中心城区空间格局;同时,强化城市景观格局的连续性,保证区域自然山水林对城市的持续支持能力。
4 结束语
只有在市域内建成一个稳定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才能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广大居民提供多种多样,健康有益的活动空间。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与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相协调,并且前者必须在后者所创造的环境容量允许范围内,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城市森林规划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性战略举措。根据我们的规划所建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是否科学合理还须通过实施、成果评估及群众参与的综合检验。
[1]徐飞,刘为华,任文玲,等.上海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对固碳能力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0,29(3):439 -447.
[2]彭镇华,王成.我国城市林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06,4(1):13 -17.
[3]王成,郄光发,董建文,等.厦门森林城市建设理念与布局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1,9(3):8 -11.
[4]孙洁,黄成林.江西省峡江县城市森林建设规划[J].中国城市林业,2011,9(1):25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