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隔壁王二不曾偷

2012-06-27樊贵双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12年6期
关键词:思量上级领导王二

樊贵双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想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这个故事还有一句“隔壁王二不曾偷”—— 传说张三得了三百两银子,不知安放何处才安全,百般思量之后决定埋于地下,并于旁写下“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然而这一切都被王二看在眼里,这王二偷走张三的银子后怕被怀疑,于是灵机一动,书“隔壁王二不曾偷”七个字后扬长而去。

后人多以“此地无银三百两”来嘲讽那些欲盖弥彰的人,渐渐忽略了“隔壁王二”。在我看来,王二这种行为有些可恶(当然他的愚蠢是可笑的),偷了别人的东西,做了坏事,非但不敢承认(当然,大多数人未被抓到之时也绝不愿承认),还要打出“不曾偷”的标语来掩饰罪恶、迷惑众人。

其实“王二精神”的生命力很强,影响力也非同小可。

这些天路过某行政管理单位时,发现其楼外壁上多了一条横幅,上面写着:“加强部队管理,坚决杜绝一切涉酒涉车涉赌涉毒违法违纪行为。”乍一看还觉得心里暖乎乎的,就是禁不住仔细一想。

先说它挂的位置,对于我们这些路过的人来说,大老远就能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内部的人呢,就得走出楼来,后退几步,仰起头来方能看得见。读完了估计脖子都仰疼了。也不知道现在他们当中有没有脖子疼的人……

那么,估计这横幅不是挂给普通工作人员看的吧?他们应该是被“管理”的,是客体,是不能“加强管理”的,只能服从管理。再说,我路过这么多次了,也没见任何一个内部工作人员看它,却见过他们聚在一起谈笑着看路人。几乎可以肯定这横幅不是给被“管理”的对象看的了。

那应该是给可以“加强部队管理”的人看的了。这加强管理的主体毫无疑问是领导们了,但是……是本单位的领导?他要加强管理就加强好了,本来就是该做的,干吗还要画蛇添足挂个横幅通知周边呢?没理由。那么是给上级领导看的?上级领导不是每天都来,没必要天天挂着吧?就算是上级领导每天都来,直接给领导看看部队的实际素质,不是更明显、更实际吗?一条横幅就当了答卷了,就是真实写照了?那领导也太好糊弄了……

按理说也不能是给领导看的。

难道是给我们这些外部的、匆匆走过的路人看的?我们这些不能“加强管理”,只能站在门外看看的人谈什么管理?但是这东西除了让我们乍一看心头暖一会儿之外,也没什么。干吗要给我们看?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多天,以致我一直闷闷不乐,有了抑郁症前兆了。也许同学们说得对,“他挂他的,咱玩咱的,管那么多干嘛”!于是大家还是照旧,游戏的依然游戏,恋爱的依然恋爱。但我还是不能释怀。

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我忽然想到了“隔壁王二”。慢慢想下去时,好像渐渐开朗起来了,然而却又真的担心起来……

王二啊王二!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学生)

点评

偷走张三银子的王二留下纸条,空给后人留下无穷无尽的笑柄;某单位于楼壁显眼处挂出横幅,则可能被登上当地报纸,冠之以“加强管理,严加整顿”的政绩美名。细细思量,这纸条与那横幅何尝不是同质同源的一种东西?条幅、标语、宣传口号,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无论以何种内容支撑门面,后面总是传达着作为权力主体的某个机构对于民众的一种信息“输出”,人们也多对此一笑了之或视而不见。

本文的作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正是杂文写作所必需的一种眼光——在平素人们不易察觉、见怪不怪之处发现问题,并直面问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对于自己所发现和揭露的怪象,也没有停留在冷眼旁观的层面,而是感到不安、惶惑,这就有一种“情”深寓其中了,因此显得难能可贵。文章对于横幅不合理之处的分析、质疑与批判层层推进,以王二的纸条与此类横幅相类比,又使文章的主题更为形象、突出。不足之处在于,艺术构思还有精进的空间,语言也可更加生动、风趣、幽默一些。

(李和尘)

猜你喜欢

思量上级领导王二
起床有妙法
豪放之后益思量——论苏轼离别词对悲感的超越
秋夜小酌
失算
知福歌
我们也想谈谈心
王二割寿材
大粘糖
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