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棍”的创新

2012-06-27郑键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12年12期
关键词:光棍光棍节万圣节

郑键

11月12日凌晨,阿里巴巴集团传来消息,在“光棍节”促销中,支付宝总销售额一百九十一亿元,同比增长将近三倍,其中天猫为一百三十二亿元,淘宝为五十九亿元。

据说“光棍节”起源于中国校园男“光棍”的创新。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群男生觉得11月11日这一天有四个“1”字,与四根光滑的棍子象形,而“光棍”在中文里有“单身”的意思,便戏称这一天为“光棍节”。于是,“光棍节”横空出世。年轻人到了这一天总会互相调侃,声称要借过节之机“脱光”,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半。“光棍节”的创意,巧妙而又充分地表达了中国人对于“光棍——单身”的理解,几分自嘲,几分豁达,几分勇气,几分期待,甚至有点“辞旧迎新”的意味。

“光棍节”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之后,精明的商家识破其中寓意,便开始了为“光棍节”而创新之旅。2011年,小成本电影《失恋三十三天》借“光棍节”造势,号称专为“光棍节”定制,在11月8日上映后,四天票房即成功突破亿元大关,成为了年度票房市场的最大“黑马”。

《失恋三十三天》的成功,又让电商看到了巨大商机。年轻、豁达、“脱光”、网民,这些关键词让电商敏锐地察觉到了创意支点和消费金矿。通过广告轰炸,电商把“光棍”们从电影的精神宣泄和消费,引向了“网购”的物质宣泄和消费。今年“光棍节”前夕,商家开始造势,在当天又进行大幅度打折促销,以至于有“网购达人”连续十八小时“血拼”,未进食未饮水,精神过度集中,血糖含量急剧下降导致晕倒。经过商家的包装创新和因势利导,“光棍节”俨然成为了“购物节”。

将“光棍节”转化成“购物节”,内里也无不透着商家们的精细打算——传统节日往往强调家庭聚会,不注重购物;舶来节日虽然有购物需求,却往往是从国外照搬的程式化物品,比如情人节的巧克力、万圣节的南瓜灯等等。只有在“光棍节”里,单身的人或预备着各种礼物送给心仪的对象,或漫无边际地在网上溜达散心,“光棍购物节”即是商家在把握特定群体心理和行为习惯基础上的营销创新,甚至吸引了众多并非“光棍”的人参与。

曾经,市场一味地热衷于引进“洋节”,可惜,由于文化的隔阂及粗浅的模仿,万圣节、情人节一直不温不火。今年风靡荧屏的《中国好声音》从荷兰引进,虽然叫好者众,但有人士指出,购买原版节目属于主动丧失原创性的偷懒,相当于自寻死路。还记得当年风行一时的电视节目《玫瑰之约》曾创下很高的收视率,然而到了2002年,全国涉嫌抄袭这一节目的电视台达三十家之多,导致这一节目形式直接“PASS”。

模仿走向绝路,创新才有生命力。本土原创的“光棍节”现象,再次提醒我们:创新产生机会,创新走向成功。

【原载2012年11月15日《检察日报·每周观察》】

猜你喜欢

光棍光棍节万圣节
万圣节狂欢派对
Sundry Features of Halloween 杂谈万圣节
光棍节
光棍的桃花运
脱光大计划
The City and the Memory
The Shanghai Marriage Market
1月1日
八仙共显正能量
万圣节大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