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领域、两综合、一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12-06-27李雪转
李雪转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4)
1 引 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力量,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是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导向。本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育模式,以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部级示范院校建设为契机,结合水利工程专业特点,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了水利工程专业“三领域、两综合、一循环”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 国内外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概述
2.1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高职学生为主体对象,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过程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结合的道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一是具有完善的高职教育系统。二是高职教育的供需关系主要由社会市场需求决定,由企业与教育行政机构来平衡。三是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地点进行。四是学习内容与方式主要根据企业行业的职业要求来确定,学生毕业时具有学历与就业双重资格。五是教学模式主要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2.2 国内外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国外开展职业教育已有百年左右,较为成熟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1],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2],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3],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俄罗斯的“教学生产联合体”教育模式等[4]。这些教育模式都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协作,高职学生在校内接受必要的文化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实训教育,在企业中通过多种实习方式形成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国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胡适军、陈伯群等提出的“2+l”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5],张树宝提出的工学结合“4+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6],秦国防提出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等[7],韦东辉提出的“3+3”工学循环教学模式[8]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三领域、两综合、一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与构建
为了适应水利行业的准入制度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缩短毕业生就业后的“适应期”,水利工程专业加强与水利行业企业合作,以水利行业发展为引领,以服务水利行业为宗旨,以培养生产一线高端应用型人才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实用的专业技能为目标,在充分调研和专业分析的基础上,紧紧依靠水利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了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三领域、两综合、一循环”生产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
3.1 “三领域、两综合、一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三领域”:是指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个领域,一是基础素质学习领域,二是职业素质学习领域,三是拓展素质学习领域。学生在校期间,利用两年时间完成该专业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单项技能实训和拓展素质学习。“两综合”:是指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共进行两次综合实训,一次是在校内仿真性(或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训,学生将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共同完成某一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综合技能。一次是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进行技能实训,一方面增加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企业文化及职业责任心。两次综合实训时间安排在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使学生毕业前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工作实践经验,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循环”:是指校内综合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在第五、第六学期循环一次。为保证企业工作的连续性,第五、六学期分别安排一半同学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半同学在校内综合实训,一个学期循环一次,使学生进行工学交替,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得到提高,在生产中逐步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完成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3.2 “三领域、两综合、一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2.1 专业分析与定位
水利系组织20位相关专业骨干教师利用寒暑假,采用多种途径,结合山西省水利行业特点和就业趋势,对水利工程专业毕业学生的质量、就业岗位、社会需求及行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等内容进行走访、调查和调研。在专业调研及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毕业生的首次就业岗位为:从事生产一线的农业水利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管理、灌区管理等。其发展方向为建造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水利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水利工程专业的服务面向、毕业生就业部门、就业岗位以及职业(岗位)证书要求见表1所示。
表1 水利工程专业定位
3.2.2 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
首先,根据专业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明确本专业面对的主要工作岗位,从工作岗位入手确定本专业的工作领域;其次,通过对工作领域相应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最后,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本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流程见图1。
图1 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图
本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组织上包含两个教学系统,即“理论知识培养系统”和“专业技能培养系统”。
(1)理论知识培养系统以提高职业素质为宗旨,设置基础素质学习领域(即公共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职业素质学习领域,基于水利工程建设的职业行动领域,构建专业学习领域;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设置专业拓展素质学习领域。
(2)专业技能培养系统按照“两符合、三层次、四保证”进行系统化设计。“两符合”是专业技能培养必须符合企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符合水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三层次”是指单项技能实训、仿真性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单项技能实训是在课堂上通过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完成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仿真性综合实训是模拟具体生产任务,通过实训提交符合生产要求的实训成果;顶岗实习是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完成生产岗位的具体任务。“四保证”是师资条件、实践教学条件、管理制度与考核评价制度保证。
3.2.3 构建“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
高职教师除具备各类教育教师都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技能人才的各种素质。水利系围绕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培训,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按照每届160名学生的规模,分4个班,配置20名专职教师;专业带头人2名,一名是校内专职教师、一名是企业专家。骨干教师10名,要求能熟悉高职教育理论和水利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能组织2-3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至少取得建造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个。企业兼职教师20名,都是具有二级建造师以上职业资格或技师资格,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专题讲座、校内外生产实训和顶岗实践指导等。学校专业教师或者企业兼职教师都必须熟悉生产岗位的工艺流程,懂得生产的组织与管理,具有生产过程监控和处理生产事故的能力。
3.2.4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水利工程专业“三领域、两综合、一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综合实训前(或顶岗实习)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每一个专业技能的掌握,只有通过“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才能实现。本专业所有主干课程均为项目化课程,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完成每一个工作任务,学生通过每一个项目的完成,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2.5 实践教学条件构建
根据“立足教学、服务地方、资源共享、校企共赢”的原则,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根据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和项目化课程体系要求,开设相应实验实训项目,建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实训条件,制定确保实验实训质量的相应管理制度。
一是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按照项目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实训项目,确定科学合理的实训流程,营造职业氛围,让学生进入实验实训场就能受到职业环境的熏陶。并根据实训项目的要求,将过去传统的学科验证性实验室改建为生产性实训室。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与山西省运城市水工局、运城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等企业深度合作,建设仿真性水利工程综合实训基地,为课程教学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二是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分为专业认知实习基地和顶岗实习基地。专业认知实习基地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枢纽及建筑群,要相对固定,具备必要的教学条件和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顶岗实习基地主要有相应专业实习的岗位和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学院建立校企领导小组负责制度和“工学结合”办公室,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学校和企业负责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水利工程专业与企业共建成35个校外实训基地,完全满足学生认识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要求。
4 结 语
“三领域、两综合、一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模式和已有的教学模式,并结合水利工程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该人才培养模式已在2011级学生中开始实施。这种新的培养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在开展这种教育模式时,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困难与障碍,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力争将高职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1]郑向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历史、内涵、特点及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2003,(6):79-81.
[2]刘昌明.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评价[J].教学研究,2007,(5):197-199.
[3]邹晓春,李佑成.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5,(2):13-14.
[4]肖鸿昌,黄小平.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11,(5):122-123.
[5]胡适军.轮机工程技术专业“2+l”教学模式初探[J].航海教育研究,2007,(4):44-45.
[6]张树宝,郝华涛,张晓明.“工学结合4+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7,(2):52-54.
[7]秦国防,王东霞.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7-9.
[8]韦东辉.“3+3”工学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时代教育,2010,(7):29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