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岛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以广西涠洲岛为例

2012-06-27彭静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2年3期
关键词:海岛旅游业居民

彭静

海岛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以广西涠洲岛为例

彭静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65)

选取广西北海市涠洲岛作为案例地,探讨旅游开发与当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在对案例地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描述了目的地居民对旅游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和态度,从而对涠洲岛旅游开发产生的区域文化效应进行分析。

海岛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居民感知

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世界上兴起了以“大海”、“阳光”、“沙滩”、“海鲜”4S组合的海洋旅游热,海滨和海岛旅游区成为国际旅游者的主要流向地[1]。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海岛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海岛已经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随着海岛旅游的不断发展,旅游对整个海岛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也更加广泛而深远,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逐渐成为旅游影响研究中新的热点。本文以广西北海涠洲岛作为案例地,分析海岛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对旅游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态度,以期为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一、区域背景与调查

涠洲岛位于广西北海市正南方36海里的北部湾海面上,面积为26.88km2,是我国北部湾地区最大的岛屿,也是我国最大和最年轻的火山岛。涠洲岛(包括斜阳岛)孕育于1-13万年前的数次火山喷发,拥有我国最典型的火山机构(火山口)和最丰富的火山景观,环岛生长着繁茂的珊瑚礁,自明、清海禁解除以来,我国两广沿海等地居民前来定居垦耕,后来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客家人聚居地和宗教圣地。2004年被国家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以第二名入选《中国国家地理》等杂志评选的“中国最美十大海岛”。

涠洲岛属北海市海城区管辖,辖区内有2个居委会、9个村委会和53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5万人,以农业、渔业和海水养殖业为主。旅游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它以北海市为依托,交通、通讯、食宿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南湾镇为核心,逐渐向整个海岛沿岸和腹地扩散并不断完善,黄金周、节假日的旅游接待成为岛民闲暇时的重要经济来源,而且岛民参与旅游业的意识不断加强,参与方式不断丰富,促进了涠洲岛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对海岛传统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旅游业对涠洲岛的影响,笔者于2004年7月、2005年5月、2007年7月、2009年8月分4次对涠洲岛居民进行了实地调研。整个研究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为主,并辅以相关文献搜集整理。通过涠洲中心小学和涠洲中学初中部学生以作业形式向当地居民发放半结构性“涠洲岛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调查问卷”,共600份,收回有效问卷442份,反馈率为73.7%。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居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族群、收入、文化程度、职业等)、居民对旅游的经济影响、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等内容。

二、海岛旅游开发的影响分析

(一)旅游经济影响感知

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旅游的正面经济影响感知强烈,而对旅游的负面影响感知相对较弱(表1)。在旅游的正面影响感知中,感受较为强烈的依次是“物价上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就业机会增加”这3项,赞同率都达到了80%以上。

表1 涠洲岛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

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涠洲岛上出产资源有限,许多物品需要由外界供给。除海产品和香蕉、甘蔗、花生等作物岛上产量较高、价格相对便宜外,大米、蔬菜、服装等生活日用品以及建材的价格,因为加入了渡海的运费,自然比岛外高出许多。旅游开发后,游客不断增加,刺激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在黄金周期间,游客人数突然激增,供应无法满足需求,受价值规律的影响,物价自然会上涨。物价的变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最为密切,因而也是涠洲岛居民感受最为强烈的,尤其对于那些没有在旅游业中受益因而收入没有增加的居民来说,消费水平的提高易导致生活水平的下降,因而怨言较多。

基础设施的改善在涠洲岛旅游开发后表现得非常明显,岛上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被视为旅游规划中的重点。北海市政府不断加大对旅游配套设施的投入,15.6km的环岛公路于2001年底已经建成,2004年投入600万元建设国家地质公园,包括景区景点的道路建设,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较上世纪90年代也有了较大改善,基本上能满足岛民和游客的需要。与此相关的还有“外来投资的增加”,居民的正面感知也较高,达到77%。因为政府资金有限,多渠道地引进外资成了涠洲岛旅游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旅游业兴起后随之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的投资,如岛上最大的两家酒店(蓬莱大酒店、观海阁)和两家潜水公司(鑫昌隆、探索海洋)都是外地人投资兴办的。

旅游开发增加了就业机会,这在涠洲岛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而且,从人口学特征中发现,对“就业机会增加”感知强烈的居民集中在300~1 200元/月这个收入层次,因为这个收入层次在岛上比较普遍。这些人一般平时从事较辛苦的劳作,节假日时,参与旅游服务,获取报酬补贴家用,因而认为就业机会增多了。涠洲岛人原本以农耕和出海打渔为主,旅游开发后,许多居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旅游服务业中,目前岛上从事客运、餐饮、出海观光、农渔家接待、土特产销售等各类旅游服务的群众达1 300余人,占岛上人口的1/10[3]。但是,这种就业机会受旅游淡旺季影响较大,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和双休日游客很多,平时游客较少。就业机会增多以后,经济收入、生活水平随之提高。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商机,岛上出产的海参、鱼翅等海产品,珍珠、贝壳类旅游工艺品以及香蕉等热带水果,都深受游客的欢迎,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为更多的岛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改善生活的方式和途径。

涠洲人对于旅游业与收入水平关系的看法还是相对客观的,73.3%的人认为收入水平提高了, 20.1%的人认为没变,只有6.6%的人认为下降。当然,收入的提高与很多因素有关,就涠洲岛的现状来说,旅游业无疑是收益较快也较为显著的一个行业,而且,有78%的人认为,旅游从业人员的收入明显高于非旅游从业人员的收入。但外地游客的介入会带动当地的消费,物价也会随之上升,尤其在物价上涨幅度高于参与旅游者收入增长幅度的情况下,一部分人认为收入下降了,也是情有可原的。

税收和土地价格的居民正面较低,分别只有64.1%、60.1%的人认为税收增加、土地价格上涨了,有26.5%、32.6%的人保持中立。原因在于涠洲岛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外来的大规模投资尚未进入,外来投资只限于局部的房屋租用,因而土地价格的上涨并未表现得非常明显。税收方面,政府支持农户多方位参与旅游业,只是象征性地收税,但相对原有的税收种类,还是增多了一些。

涠洲人对于旅游带来的好处的看法还是有失全面。赞同“旅游使少数人受益”的占到了45.5%,反对的有33.9%,持中立态度的为20.6%。认为旅游使少数人受益的多为非旅游从业人员。这些人从旅游中获利少,又受到“物价上涨”等负面因素的影响,而会忽视“基础设施改善”等正面的社会效益。

(二)环境影响感知

为了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计划提高一些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给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便利和实惠,但同时游客的增多可能对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表2)。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旅游的正面环境影响感知最为强烈的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其次为“邮电通讯状况的改善”与“娱乐设施的增加”。前面两点的改善是随着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实现的,成效显著,因而感受最为强烈。而娱乐设施的增加主要以私人新开的卡拉OK厅、游戏厅、网吧为主,种类比较单一,但对平时娱乐活动很少的岛民来说,还是具有较大吸引力的。而且,对“娱乐设施增加”感知强烈的多为收入在2000元/月左右的居民,这部分人多为饭店、旅馆的老板,收入较高,出入娱乐场所的机会较多,也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因而成为最反对外地人到岛上经营旅馆的群体。与娱乐设施相关的“休闲设施的使用”,居民的感知不强烈,只有53.1%的人认为是增加的,认为减少的只占25.6%。因为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除节假日外,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公园和沙滩等公共场所都是敞开式的,对居民并无使用限制,而一些景区经过整治,环境有较大改善,也常常成为居民消遣的场所。

表2 涠洲岛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

从整体的环境质量来说,大部分居民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与以前相比有所改善,但也有23.3%的人认为环境质量下降了。毕竟,环境质量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条件,涠洲镇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不论是政府还是旅游公司,都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吸引游客,提高景区知名度。但另一方面,游客增多后导致的沙滩、海水的污染是海滨和海岛旅游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尤其在一些游客比较集中的区域,垃圾和污水处理不善,严重地影响了景区和周围的环境。对此,有些居民意见很大,认为“环境污染严重”的居民感知达到了51.8%,且以年龄大于60岁的居民感知最为强烈。这可能与他们对比以前的生活环境,感觉反差较大有关。说明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涠洲岛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其实,管理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但苦于人手、资金的缺乏与种种责权关系的不到位,环境污染的治理难以跟上旅游发展的脚步。居民反映海边珊瑚破坏严重,而黄金周期间的旅客反映最为强烈的是沙滩上垃圾太多,严重影响到游兴。相对来说,生活垃圾的处理因为已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方式,50.4%的居民认为处理还算及时,但也有29.2%的居民觉得处理不及时,这与节假日游客的突然增多有关,因而政府部门有必要加大对节假日卫生状况的整治力度。另一方面,环境质量的改善也需要居民的自觉参与,许多居民意识到保护好有限的资源才是旅游生存、发展之根本,在政府的监督下,不再开采珊瑚石、滥采珊瑚、不随意排放污水等,环境保护意识有了显着提高,所占人口比例达到了62%。

(三)社会文化影响感知

与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感知相似,居民对旅游的正面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强烈,对旅游的负面社会文化影响感知较弱(表3)。旅游开发促进了涠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涠洲岛的知名度大大增加。对此,随着游客的增加,居民的感受也越来越强烈,有81.2%的居民认为,“当地的知名度与以前相比提高了”。因为游客的示范作用,也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居民思想观念的开放度也不断提高,能够接受更多新生事物。有78.5%的居民认为,思想观念与以前相比“更进步”了。

表3 涠洲岛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1)

与游客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是直接影响旅游参与者收益的重要因素。涠洲岛的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居民对不断增多的游客持欢迎的态度,有76.5%的居民愿意与游客沟通、交朋友,而且有76.5%、70.8%的人愿意与游客多说普通话,甚至愿意学习英语,以加强旅游服务的竞争力。这种现象基本证实了对旅游地居民态度研究的一般结论,即从早期的欢迎到后期的憎畏。目前开发旅游业带来的可观的经济利益,对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但随着发展的深入和游客的不断增加,本地居民特别是与旅游业无关的居民的热情度会逐渐降低,他们开始担心自己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会受到冲击[4]。就目前的涠洲岛来说,这种情况表现得还不明显,比如,当地居民还没有改变传统的饮食习惯,只有37.3%的人逐渐接受外来的各种食物,认为当地的饮食口味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居民还习惯遵循传统的饮食方式,除日常的瓜果蔬菜、节日时的鸡鸭猪肉,平时总少不了海鱼、海虾等新鲜海味,口味清淡,和北海相似。供应外地游客的餐饮也是以海鲜为主,物美价廉,“到涠洲吃海鲜”俨然成为必不可少的旅游项目,老板只是偶尔根据游客的口味需要在配料上稍加调整。

而对“不良现象(赌博、嫖娼、吸毒等)与旅游业之间关系”的看法,持中立态度的较多,占44.8%,说明当地人的看法还是比较客观的。因为据调查,在旅游业开发之前,岛上已有很多人沉迷于“六合彩”赌博,旅游开发后情况并无太大改变,两者并无直接的关系。而卖淫嫖娼现象有所增加却是事实。笔者实地调查时发现,两家外地人开的旅社安排有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小姐”多名。活动是非常隐蔽的,因而知情的本地人不多,负面影响的感受也不太强烈。但对直接影响到海岛旅游形象的“拉客问题”,67.2%的居民认为比较严重,71.7%的人认为应该制止,感受较为强烈。可见,大多数居民的文化自觉保护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人口学特征分析表明,文化程度在专科及以上的居民对于“不良现象”和“拉客现象”的负面感知较强烈,相对其他文化层次的居民来说,看法较为客观,显示出较高的文化修养,有可能成为自觉维护社区文明建设的带头人,处理得当的话,“文化精英”的示范效应将会极大地带动整个社区居民素质的提升,有利于目的地旅游形象的塑造。

与预料结果相反的是,旅游开发不但没有导致居民之间交往的减少,反而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分别有58.3%、56.6%的人认为与亲戚、邻里之间的来往增加了,保持“不变”的也很多,认为减少的不到12%。毕竟参与旅游业,尤其是开旅馆和办餐饮,通常不是一人或几人之力能够完成的,有时需要亲友人力或财力的支持,常常是全家人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商机使当地人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更加注重人际交往和人情往来。对外来人上岛经营旅馆,居民也没有表现出强烈的赞同或反对,以“无所谓”和“顺其自然”占多数,因为当地的旅馆还是以本地人出资为主,外地人只占少数,并未对本地人的利益构成威胁。

从表4的居民对涠洲岛上偏重于传统文化的旅游社会文化变迁影响的感知中可以看出,涠洲岛既有保持传统的一面,又有与时俱进的一面。传统的一面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宗教信仰和传统观念上,妈祖崇拜和天主教信仰一直是岛上的两大宗教信仰,各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互不干扰,其中3 000多名天主教徒主要生活在岛的北部,以盛塘村和城仔城的天主教堂为中心,其余村落信仰妈祖,以环岛居民为主,但也有少数住在南湾镇的渔民信仰天主教。两者在文化景观、信仰仪式、信仰体系上都不尽相同,却能在岛上和平共处、互不侵犯。调查表明,有61.3%的人认为两种信仰不冲突,回答中立的有23.3%,只有15.4%的人回答“有点冲突”和“非常冲突”。调查访谈证明,住在南湾港附近的信仰天主教的妇女偶尔也会去天后宫烧香求签,为出海打渔的家人祈求平安。这也许与其渔民身份有关:虽然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也要遵循渔民的传统习俗,两者并无矛盾,大可同时存在。后续调查时,笔者住在下牛栏村的一户农家,该家女主人原为打渔人家女儿,信仰妈祖,嫁入该村后,受当地教徒影响,自然而然地改信了天主教,也习惯了周日早上去教堂作弥撒,而且感觉“信天主比信妈祖要自由一些,没有那么多约束”。这再次印证了涠洲岛宗教信仰多元共存的特点。而且随着旅游开发,原有的信仰方式并未受到影响,往常每年一次的“三婆祀”和“圣母诞”的习俗活动依然每年由民众自发举行,且有愈加隆重之势。对此,分别有68.1%和75.5%的人持肯定态度。但也有占人口25.1%、19.9%的群众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认为“没有”的人只是极少数。相对陆地居民来说,涠洲人的思想观念还是比较保守、传统的,因而,对于“离婚”,有66.5%的人反对,持赞同意见的人只有7.2%。同样,对于“四代同堂”,有53.6%的人表示赞同,但也有16.7%的人不太赞同,认为子女多了,分家独立反而不容易出现经济纠纷。另一方面,有60.4%的涠洲人不反对与外界通婚,表现出保守中开放的一面。

表4 涠洲岛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2)

居民对岛上文化变迁感受最为强烈的是禁忌和建筑形式。诸如“吃鱼不能翻转鱼身”之类的禁忌习俗过去在渔家一向极为重视,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天气预警系统的完善,“靠天吃饭”状况的改变,一些禁忌也在慢慢消失,调查显示,有41.9%的居民认为禁忌发生了改变,认为不变的只占20.9%。另外,随着政府为保护海滩资源,禁止开采珊瑚石建房政策的实施,最近20多年,新建的房屋都改为2到3层的钢筋水泥房,需要从岛外运进建筑材料,虽然成本较高,隔热隔音和牢固性也没有前者好,但大势所趋,新型建筑为也慢慢为岛民所接受。对于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形式,倾向于喜欢后者的较多,尤其是年轻人,占到了41.7%,超过了前者的33.5%。可见,居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改变,在物质生活方面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明显快于精神层面。

但是,对于客家人一向固守的语言来说,情况有些复杂。在多族群来源的涠洲岛上,居民所使用的方言主要由客家方言(客家话)、粤方言(廉州话、疍家话、北海白话)和闽南方言(黎话)三大块组成。岛上并未形成通用语言,各个村落讲各自的方言,岛民在日常交往中经常处于一种多语言的转化状态。在村子里讲本村语言,在外村使用客家话、北海白话或普通话。调查结果显示,旅游开发后,完全使用或主要使用本族群语言——客家话、廉州话、黎话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为46.6%,但也有31.7%的人愿意以使用通用的汉语方言(北海白话、普通话)为主,持无所谓态度的居民则占到了21.7%。由此可见,涠洲岛的地方方言正在淡化,虽然目前表现得还不算明显;而居民使用普通话、北海白话等通用交际语的频率越来越高,体现出对外来文化的认同感正在不断加强。究其原因,与建国后学校的普通话教育、改革开放后涠洲建厂的增多,以及近年来旅游业兴起后大量游客的进入等诸多因素有关,这些都为涠洲岛营造出一个普通话的使用环境。学会说普通话,甚至学会说英语,成为涠洲年轻一代提高自身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的内在要求,普通话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岛文化在新时期主动接受外来文化传播的新特点,即文化传承中自身价值的实现往往具有决定作用。

另外,笔者还设计了几项关于涠洲与大陆之间比较性的选项(表5),可作为对其文化变迁的进行分析的参考。

表5 涠洲岛居民对岛外陆地人的看法

结果显示,经常离岛去北海、合浦等沿海或内陆地区的人数所占比例极小,只有19.9%,竟然有17.6%的人从来没有离开过涠洲。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岛民的生活还是相当封闭的,见识比较有限。对于收入,有51.1%的人表示,与陆地居民比较,他们感到不满意,表示满意的仅占9.5%。通过被调查居民的人口学特征分析得出,文化层次越高的人对自己的收入越不满意。对陆地人的看法,总体评价比较好的占到了43.2%,认为不好的只有14.1%,另外,有42.8%的人持中立态度。对遵守诺言与待人处事的看法也基本保持一致,认为“一般”的居多。可见,目前岛民对外地人的看法还是多持保留态度,认为“交往不深,了解不清楚”因而既无过高评价也无太低评价,这与访谈过程中所了解到的一些老年人所谓“外面人狡猾、奸诈,不如岛上人老实可靠”的旧观点明显不同。可见,与岛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有利于消除误解和偏见,而旅游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另外,关于与北部湾习俗的比较,有58.7%的人认为大致相同,这与客观情况相符,毕竟目前岛上80%的居民为清代土客械斗逃亡而来的两广客家人的后裔,他们沿袭了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在建筑、服饰、饮食、信仰上的传统习俗,极具海洋风情,只是根据岛上炎热、多台风等特殊的地理环境稍加调适,在文化景观上相应地体现出一些独特的海岛性特征,比如,其房屋用珊瑚石或火山岩筑厚墙,低屋身,出檐短,砖带压瓦等,因而有人认为与北部湾相比不太相同。

(五)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

与对旅游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的感知相比,居民对旅游发展持较支持态度(表6)。有56.8%的居民对“旅游业成为涠洲岛的支柱产业”的观点表示赞同,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68.8%的居民更愿意从事旅游业,只有12.6%的居民还坚持以务农、打渔为生。

表6 涠洲岛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

此外,笔者还专门列举了涠洲岛几项游览景点,让居民选择哪项最值得游览。调查结果表明,人文古迹(天主教堂、三婆庙)在居民心目中的地位最高,占24.7%;其次是生物景观(珊瑚礁、候鸟等),占23.1%;涠洲岛最独特的火山地貌反而排到了第三位,占19.7%;海蚀地貌排第四,占17.9%,而客家民居生活体验位列最后,占14.7%。整体来说,居民对这几项的看法比较持平,没有过多的偏向,从选择中可以看出,文化的差异性是影响居民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对人文古迹中天主教堂的重视;经济利益的相关性也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如很多游客来涠洲岛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潜水看珊瑚,游客的需求直接关系到经济收益的增加,因而居民感受强烈;而在加大旅游宣传之前,居民对火山地貌的了解甚少,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涠洲岛作为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的重要价值,知道海蚀地貌的就更少了。

三、结论与讨论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一直是国内外旅游研究的热点。选择海岛作为案例地进行分析,有助于弥补国内案例地选择的不足。影响海岛文化传播、扩散并引发区域效应的动力机制很多,如政治措施、经济利益、宗教势力等。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外来文化的进入打破了原本封闭的生活环境,海岛旅游的开发成为影响海岛与大陆之间文化传播、扩散的重要人文因素之一。一方面,对涠洲岛区域文化的向外扩散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变迁,涠洲岛的传统习俗在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中正在逐渐改变。

本文通过对涠洲岛的旅游影响感知研究,发现海岛旅游对海岛居民的社会文化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发展旅游业可以提高就业率、增加收入、改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条件、提高沟通意识、增进邻里关系、增强学说普通话和英语的意识等。同时,旅游业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垃圾处理不及时、禁忌改变、建筑形式改变、地方方言淡化等问题。这些影响与旅游对一般的陆地型旅游目的地表现出了相似的属性。

从整体上看,涠洲岛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正面感知较为强烈,对旅游的负面影响感知较弱,对旅游业的发展持较理智的支持、欢迎态度。不同性别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不明显;不同年龄的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非常一致,对旅游环境、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较一致,但对负面环境、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存在一定差异;收入、文化程度不同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强度也有一定差异。因为涠洲岛的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引起的传统文化变迁表现得不是非常显著,尤其是宗教信仰活动和传统宗族观念保持完好,但对一些饮食禁忌的在意程度已不如以前强烈,语言的使用也更加多元,体现出日益受外在环境影响的发展趋势。对涠洲岛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分析表明,涠洲岛的传统文化正在发生渐变,与大陆之间的文化融合不断加强,并产生了一定的区域文化效应。在旅游开发的背景下,能否处理好政府、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等多方面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有效的合作效应,控制和降低消极影响,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等,都是关系到海岛旅游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对于旅游开发势头正盛的涠洲岛来说,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热情不减,接待设施由港口沿岸不断向岛内腹地扩散,政府应该重视居民的参与力量,在引进外资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鼓励当地居民投资旅游业,在规划上体现社区居民的意愿和利益,提高居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这是消除旅游社会文化消极影响并促进海岛社区和谐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David Weaver.Alernative.tourism in Montserrat[J].Tourism Management,1995,16(8):593-604.

[2] 刘家明.国内外海岛旅游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34(3): 349-352.

[3] 张英毅.涠洲岛平稳度高峰[EB/OL].(2005-10-08)[2006-04-08]. http://www.bhly.gov.cn/news/newid.asp?id=670.

[4]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6.

Research on the Socio-culture Impact of Island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Weizhou Island in Guangxi

PENG Jing
(Institute of Minorities,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65,China)

The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social-culture environment,selecting Weizhou Island in Beihai of Guangxi as a case.On the basis of questionnaires-investigation,the paper gets the Weizhou residents’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economic impacts,environment impacts,social-culture impacts.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gional cultural eff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izhou Island’s tourism.

island tourism;social-cultural impact;residents’perception

F590.3

A

1674-3784(2012)03-0111-07

[责任编辑:朱乐朋]

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阶段性成果(WYM08027)

2011-09-26

彭静(1977- ),女,广西桂林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人文地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文化地理、华南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海岛旅游业居民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石器时代的居民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在海岛度假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高台居民
神奇的海岛
高山海岛踏歌行(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