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江堰灌区水资源管理制度探析

2012-06-26张蓝天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年18期
关键词:都江堰红线用水

□张蓝天 □梁 川(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1.都江堰灌区概况

都江堰创建于公元前256年,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地跨岷江、沱江、涪江三个流域。幅员面积2.32万km2,灌区水资源总量为290亿m3,其中来自岷江的水占50.8%,平原区的径流和地下水占20.3%,来自于丘陵区的径流和地下水占16.1%。截止到2005年,都江堰灌溉7市36县(市、区)68.4万hm2,已建成较为完善的渠系网络和各种水工建筑物和蓄水设施,具有灌溉、工业生活供水、防洪、发电等多种功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都江堰灌区主要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是都江堰的初创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都江堰灌区包含了成都平原及周边的部分高地,灌溉面积45.2万hm2;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都江堰的低发展阶段,这期间都江堰建成黑龙滩、三岔、鲁班等大中小型水库近300座,灌溉面积扩大到57.2万hm2;1986-1993年是高发展阶段,灌区面积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达到67.07万hm2,灌区规模居全国首位,总引水量达100亿m3,此时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设施体系,已成为四川省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建设,见图1所示。

2.都江堰灌区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灌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灌区来水总量减少。岷江是都江堰的主要水源,然而其来水量却逐年下降,据有关资料显示,平均每20年岷江就减少11亿流量,然而,与水源不断减少不相适应的是灌区的需水量却在不断增加,灌区20世纪80年代的需水量比70年代增长了13%,90年代的比80年代增长了31%。灌区人均水资源量为1267 m3,hm2均水资源量24675 m3,均低于全国标准,属于贫水地区。

图1 都江堰灌区示意图

水资源年内分布不均,降雨低峰期与农业用水高峰期重叠。每年3-5月是农业用水的高峰期,而岷江每年12月至次年5月的来水量仅占全年的25%。导致灌区在用水高峰期年均缺水7亿m3,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2 工程老化问题及旧有工程与新建工程矛盾

都江堰灌区的主要工程设施大多建设于20世纪50-70年代,当时的设计施工水平有限,加之“三边”政策(边设计、边施工、边受益)致使建成的工程达到的标准较低,再加之都江堰运行时间长导致渠系破损和自然老化较为严重。渠道渗漏严重,输水损失严重,使得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3。统计结果显示:干渠老化率为50.2%,支渠老化率为64.5%,水工建筑物老化率为39.2%。

2.3 污染问题

都江堰上游地区分布着农田及当地的一些乡镇工矿企业,乡镇企业所带来的工业污染不容忽视,是都江堰灌区的主要污染源,其化学成分复杂,难以处理。农田灌溉会给灌区带来由于渗漏和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化学肥料等对水体的污染,加之两岸居民的生活排污,致使都江堰同时面临着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三大污染,目前对于都江堰的水质监测状况而言,监测项目以无机污染物和生物监测为主,而有机污染物监测较粗略,有研究结果表明都江堰灌区有存在着有机污染的隐患,应引起重视。

2.4 管理制度问题

都江堰目前实行省政府、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三级管理模式,建立了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都江堰灌区第一级管理机构是四川省水利厅,第二级管理机构包含八个处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其中都江堰管理局负责都江堰灌区及渠首工程建设管理),第三级管理机构是群众性水利工程管理组织。这一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江堰的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充分应对当今时代的水资源形势和市场经济制度。

3.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对策与措施

3.1 确立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一是强化灌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在保持原有的三级管理的基础上,理顺都江堰管理局和各管理处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加快扩展都江堰管理局的行政管理职能,让其负责都江堰灌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以及都江堰灌区的工程设施的建设管理,使其能够对都江堰灌区的用水总量实现控制;二是建立和完善灌区水权制度,推行都江堰灌区的流域化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流域与区域之间的管理矛盾不断显现,推行流域化管理势在必行,同样对于都江堰灌区而言这是缓解矛盾的有效手段;三是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出适宜现代化发展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对工、农业还有生活用水进行优化调度和配置,并对地表水、地下水开采,上游水、下游水开发进行统一规划;四是加强灌区水资源监测,加快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全面把握灌区的水资源动态。

3.2 确立灌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遏制用水浪费

首先,由于都江堰工程年代久远,水利设施的自然老化和破损严重,导致灌溉渠系水利用效率低。应加强渠道衬砌和防渗技术,并加强对破损病险工程的整治以减少水量损失提高渠道的输水能力,同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其次,明确水资源产权,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市场调节机制。都江堰灌区农田灌溉采用“按亩收费”的用水制度,使得无论一亩地用水多少都是一个价格,从而导致灌区大水漫灌农田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工业用水虽然采用按量收费的用水制度,然而其水费标准严重低于其供水成本。所以农田用水采用“用量计水”的用水制度以及重新审视工业用水价格的工作迫在眉睫。同时争取早日完成“以需定供”到以“以供定需”的转变。

3.3 确立灌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首先,要对灌区中这三大污染源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3个部分各有多少排污量,排污口的位置,以及污染成分,这样才能够对灌区污染进行对症下药,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其次,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可以将排污量较大的企业布置在中下游地区,对上游企业限制排污量,同时增加排污企业之间的距离,减轻河道自净压力;再次,可对农田的化肥施用量加以控制,过多的化肥施用不仅不会使产量有所提高,反而会由于渗漏和淋洗导致地下水的污染而进一步流入河流之中造成灌区水质污染。最后应同时加强水质监测及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加快水质的现代化管理进程。

4.结语

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就要严把水资源利用的三条红线,分别从用水的三个环节和三个步骤严格对水资源进行控制管理。具体到都江堰灌区就是要严格以灌区取水红线,用水效率红线和纳污红线为标准对灌区的取水、用水、排污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以达到水资源的科学高效可持续利用。如今都江堰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同我国的水利一同步入改革的关键时期,灌区旧有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已然不能适应灌区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对都江堰灌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迫在眉睫。

猜你喜欢

都江堰红线用水
房企“三道红线”的破局探索
细细的红线
拜水都江堰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节约洗碗用水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一两江湖之红线引[连载一]
千古奇观——都江堰
不能突破“公平竞争”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