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研究
2012-06-25□文/彭涛张骞
□文/彭 涛 张 骞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重庆)
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已成了近年来学术界普通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认识和评价区域经济差异状况,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实行区域管理与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法对各地区进行了大类划分,分析重庆市各地市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差异类别,从而为其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选取。对于区域经济的评价和划分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依据,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区域经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这种单指标评价方法已经不能准确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现状,因此重新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指标体系来评价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12个指标:X1:年末总人口(万);X2:第一产业产值(亿元);X3:第二产业产值(亿元);X4:第三产业产值(亿元);X5:GDP(亿元);X6: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亿美元);X7:社会消费品总额(亿元);X8: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亿元);X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亿元);X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亿元);X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12: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二)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是区域经济发展评价常用的多指标评价方法之一,是一种降维、简化数据的技术。它的基本目的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密切相关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运用因子分析法,可以通过对最主要的几个综合因子或指标的分析,来实现对评价对象的等级排序或聚类分析,避免了人为评分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结果客观、准确,操作简便。
二、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一)区域经济差距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根据所采用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以2009年《重庆市统计年鉴》中重庆市40个区县2008年相应12项指标数据为原始资料,按照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计算评价。经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各市(州)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第1主因子F1在X1、X2上的载荷值较大,主要是人口指标与农业指标;第2主因子F2在X3~X12上的载荷值较大,主要是一些工业经济指标以及相关的投入指标。这两个主因子可以解释原始变量83.548%的方差,已经包含了大部分的信息。这样,根据两个因子可知重庆市40个区县的综合得分。(表1)
从表1可知,重庆市40个区县之间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应用SPSS分析软件处理,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法,以表中各地区的F1、F2、综合得分值作为评价单元,对新指标进行聚类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可以将重庆市40个区县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别:
第一类:渝中区、江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南岸区、合川区、永川区、沙坪坝区、涪陵区。
第二类:渝北区、九龙坡区。
第三类:大足县、奉节县、大渡口区、万州区、荣昌县、丰都县、北碚区、綦江县、璧山县、垫江县、彭水县、长寿县、潼南县、忠县、云阳县、南川区、铜梁县、梁平县、开县。
第四类:万盛区、城口县、秀山县、双桥区、巫山县、酉阳县、巫溪县、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县。
(二)区域类型划分。通过对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进行分析,采用基于Map info平台的GIS技术对其进行差异性分区,其经济差异空间分布见图1。(图1)(注:由于主城九区在重庆市尚未从范围上加以区分,因此在arc gi s通过矢量化后未对主城九区加以划分,详细可见上述分类)通过图1可以看出,全市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明显的地域联系和分异,区域差异呈现出不规则的圈层分布;其中,离主城九区越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这说明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方法对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进行分析与评价能很好地反映客观现实。
表1 重庆市各区县综合得分及分类
图1 重庆市区域差异划分示意图
三、对策建议
(一)正视区域差异,实施梯度开发,推进全域发展。在不断发展生产力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前提下,逐步缩小地区间和城市间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使全市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是重庆市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因地发挥优势,加强区域合作,谋求共同发展。重庆市幅员广阔,自然条件复杂,各区县(市)在不同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等物质条件的影响下,形成了各地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工农业物质生产基础、交通运输、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等方面明显的地域差异。这些差异成为各区县(市)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社会生产地域性分工,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三)做好移民教育培训工作是国家三峡移民工程的要求,也是重庆缩小地区差异的良好契机。重庆市是“百万三峡移民”的主要地区,移民总数量超过100万,三峡移民对缩小地区差异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各级政府更应该把“后三峡”移民教育培训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对待。
[1]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2]胡序威.区域与城市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王黎明.区域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4]周国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距问题研究 [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胡传东,罗仕伟,黄亚妍.重庆区域经济梯度差异及成因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6]陆远权.重庆市的区域差异与发展思考[J].探索,2004.4.
[7]李炯光.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原因和调控对策 [J].工业技术经济,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