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新型传媒人才
2012-06-25文丨郝翊菡
文丨郝翊菡
(浙江传媒学院,杭州 314500)
1 人才需求的市场导向
1.1 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前景与现状
中国传媒业继续呈现蓬勃发展之势,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因特网、电脑、手机、街头和商场的各种显示屏都成为新闻学的媒体。它们的灵魂都是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只是提供了新的手段而已,广播电视新闻仍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基本能力的专门人才将大受欢迎。然而,目前新闻传播专业的就业却并不乐观,在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传媒人才的培养似乎有点脱轨了。
1.2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1.2.1 传媒行业范围扩展
随着传媒业迅速发展,目前既包括各传统媒体及其自建的网站,也包括发展快速的新闻门户网站、专业网站,还包括极具潜力的掌上媒体、金融机构电子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未来“新新媒体”,媒体行业仍然是新闻传播人才就业的首选。某机构统计了近年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就业情况,直接和间接从事本专业占70%以上。(见附表)
类别 所占比例% 类别 所占比例% 类别 所占比例%媒体事业单位 3 0 机关 4 部队 1.1考研 2 0 高等学校 4 科研单位 0.6私企 2 0 出国 3.3 其它教学单位 0.6国企 4 金融 1.1 医疗卫生单位 0.3
1.2.2 市场需要复合型人才
根据有关专业委员会调查,大多数新闻媒体已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高学历、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对能从事一般记者和编辑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需求量已近饱和。随着我国传媒业逐步与国际接轨,各个传媒集团不断整合,市场竞争加剧,越来越需要适应新的传媒业态、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闻类毕业生。从许多公开招聘情况看,市场需要四种人,就是既能跑动又有思想的记者,既能管版又能管人的大编辑,既懂媒体又懂经营媒体的管理者,既懂传统媒体,又懂新媒体的跨媒体融合人才。但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所以造成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毕业生想进媒体越来越难,而另一方面,许多媒体却抱怨找不到理想的毕业生。
1.2.3 媒体融合需要全能记者
“现在你能想象聘请一位不懂电脑的记者吗?十年后你同样不能想象聘请一位不能跨媒体工作的记者。”在报纸时代,“昨日”发生的就是新闻;在广播时代,“今天”发生的才是新闻;在电视时代,“现在”正在发生的才是最符合要求的新闻;而在网络时代,与全球各地正在发生的新闻同步报道才叫新闻,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许多好新闻往往都是“抢”出来的。培养专业全能记者,也是目前媒体融合形势下的必然需求。
1.2.4 市场需要上岗后就能补位的“即插即用型”人才
多变的市场、快节奏的工作、激烈的竞争,加之年轻员工企业忠诚度低、人才流动意识增强,导致了用人单位不愿轻易对新人“付出”进行培训,而是“急功近利”,客观上形成了人才必须“来之能战”的局面。
2 学校教育如何适应市场需求
当前的大学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和学生需求脱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大学新闻院系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手段上都需要接轨。
2.1 应与社会的需求接轨
2.1.1 画家水平高低并不在于笔画的好坏,而在于思想的提炼和表现
作为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求会写稿子,知识面和思想度的积累提高才是重点,敏锐的洞察力、正确的判断力、根深蒂固的原则和良知才更加重要。学校应该重视系统性地对学生进行基本素质的培养,为此应该在课程设计,校级管理方面不断完善,治学严谨、政治开明、氛围和谐、方式创新,追求百年名校理念。充分利用四年在校期间向社会过渡的相对封闭的环境,引导、熏陶、养成,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批判的意识、客观的判断,系统的分析能力。
2.1.2 政治素质不应该是一句口号,也不是几门马列课程能够解决
“罗生门”给我们提示:同样一件事,角度不同,大众认识就不同,造成的社会影响也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应该倡导公平诚信、正义民主,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把新闻真实性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
2.2 应与媒体的需求接轨
(1)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虽被很多高校重视,但说易行难,学校应尝试进一步打破课堂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界限,让更多的新闻实务课程在仿真的媒体环境中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我们可以到实验室里写稿,开统筹会议,跟老师一起探讨问题,提高策划、制作、评论和分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前得到了实践锻炼,也实现了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减少了日后“水土不服”的现象。(2)文字和图片在感官上是独立存在的,但在实质上它们是同根而通过“两翼齐飞”的结合,就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传播效果,这也是广播电视新闻的巨大优势。有较强文字能力的摄影记者才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复合型人才。(3)新时代的传媒人,必须要掌握传媒业最前沿的发展情况,论坛讲座等交流机会必不可少。
2.3 应与学生的需求接轨
(1)据统计,“教师讲、学生记”的“讲授法”依然是大学新闻教育的主流,但有58.2%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上能与老师共同讨论,老师给我们指导”,有32.4%的学生“希望老师多分析案例”,只有2.2 %的学生接受“老师讲课,我们记笔记”。由此可见,教学方式改革已是迫在眉睫。针对传播热点话题,组织学生跟踪大众传媒的报道,要求学生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再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讨论。这样的互动安排,充分考虑到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直接感受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了体会和理解。(2)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现象进行模拟,瞬间的现象进行定格,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直观、生动而易于理解。对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同学来说,影像资料特别丰富,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优势。
3 学生综合素质的自我修炼
学生要在毕业时成为一个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在各项新闻传播工作中都能够表现卓越的优秀人才,大学期间必须注意积极进行自我积累和修炼。
首先,不能坐等教育的改革,要善于从改革的大趋势中找准方向,为自己的学习定位。在完成基本学业的同时,围绕自己的定位积累知识,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其次,有兴趣才能学得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竞赛,把特长与兴趣发挥到极致。既是实践的机会又是创新的锻炼,其实实践就在身边、创新就在身边。我们未必能够成为乔布斯,但却可以生产比苹果更好的产品。再要有不怕吃苦深入一线的精神,只有从第一线及时发回的有价值新闻才是受众所欢迎的新闻。
4 培养新型人才需要各方的配合与努力
不是社会提供的岗位不足而是我们技能不足,不是学得不好而是实践不够,不是人才不合格而是教育不接轨。接轨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媒体也应承担培养合格新闻人才的责任。呼吁新闻媒体在科学研究、业务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积极与高校广泛合作,主动为后辈人才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真正达到新闻教育与媒体、学生三方接轨,实现三者共赢。我劝前辈重抖擞,不拘一格育人才。
[1]陈勇,王远舟,吴晓川. 高校新闻教育与媒体接轨状况调查. 新闻界,2008(1).
[2]李彬. 新闻教育:重思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 视听界,2007(4).
[3]丁陆爱.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传播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新闻界,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