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在精神家园里的花
2012-06-24郑淑群
郑淑群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多少人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荒芜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中的一些人变得自私冷漠,不再对弱者关爱同情;他们中的一些人变得言而无信,不再兑现自己许下的诺言;他们中的一些人变得焦虑浮躁,不再流连山间江上的清风明月……可是,有的人却能抵挡住世俗的浸染,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种下鲜花,在美丽自己的同时又芬芳他人。
周绍文,这个每月能领4000多元的退休金的老人,本可以像其他老人那样在家中养养花,到公园遛鸟,非常悠闲地过完余生。可是当他看到社会上还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时,他毅然走上了捐款的慈善之路。从2001年捐出第一笔善款算起,周绍文已经向社会捐献27.5万元。与此同时,他自己却要靠捡垃圾来维持生活。这种行为让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嘲笑他傻,自己有钱不花,反而捐给别人。可他对这些都不在意,只要别人过得比他好,他就觉得无比幸福。周绍文,捐了自己的物质财富,却让自己的精神家园开满了“奉献”的鲜花。
黄冬梅的父亲携款潜逃后,并没有人要求她“父债女还”。可是,15岁的她却主动许下了“爸爸欠的钱,我长大后一定偿还”的承诺。为了兑现这个承诺,她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南下打工。她平时省吃俭用,硬是在4年的时间里,凑足了钱,还了欠款。而当她把钱交给公司负责人时,人们震惊了。没想到这个柔弱的小姑娘竟然真的将一句承诺记了6年,而关于这个承诺,他们都没有放在心上。此刻,他们分明看到,在黄冬梅的精神家园里,一朵名为“诚信”的花正在怒放。
当钟宁和高毓镁夫妇离开城市,回到乡村生活时,所有人都认为他们只是一时兴起。谁知他们却真的在农村扎下了根。他们自己种粮食,四处拾柴生火做饭,晚上则聚在一起,聊天赏月,不亦乐乎。远离了城市的浮躁喧嚣,他们沉醉在大自然的清风明月中,过得无比惬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谁敢说他们的精神家园里不是开满“自然”的菊花呢?
不论世界怎样沧海桑田,也不论我们的生活如何变迁,我们的精神家园里都要种上那么几朵花,这样,我们才不会在漫长的人生中迷失自己。
魅力点评
本文围绕着“精神家园”这一主题,从“奉献”“诚信”“自然”三个方面入手,强调了精神家园对我们的重要性。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在中间平行列举三个事例,使文章的结构整齐,观点明确内容丰富。
【王建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