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狠抓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助推泸州农业农村工作持续快速优质发展
——专访泸州市农业局局长王霞

2012-06-24郭鹏本刊编辑部江维斌泸州市农业局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2年4期
关键词:泸州市农业局区县

□郭鹏/本刊编辑部江维斌/泸州市农业局

狠抓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助推泸州农业农村工作持续快速优质发展
——专访泸州市农业局局长王霞

□郭鹏/本刊编辑部江维斌/泸州市农业局

泸州是著名的“中国酒城”,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1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 509元。泸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特别是2007年以来,泸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始并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初步构建起一个“以县(区)为中心,乡(镇)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依托”的农技服务网络体系。为宣传泸州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成效,笔者采访了泸州市农业局王霞局长。就泸州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助推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王霞局长向笔者娓娓道来。

率先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针对基层农技推广基础不稳固、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人员结构不合理、服务手段落后、功能不强等机制性问题,2007年初泸州市全面开始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一是在机构设置上,采取以乡(镇)设站,一乡(镇)一站的模式,全市134个乡(镇)均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由区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乡镇派驻。二是在管理体制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即实行区县农业局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以区县农业局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区县农业局负责乡镇农技站的人员调配、人员工资、社会保险、工作经费和业务领导,乡镇政府主要负责综合协调、监督等行政管理,为乡镇农技站提供必需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三是在经费保障上,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由区县财政全额拨付,硬性保障。全市所有乡镇农技人员福利待遇按同级事业单位确定发放,农技人员福利待遇大大提高。四是在人员编制上,通过按需设岗、科学核编,确保区县和乡镇农技人员编制稳定,做到专编专用,全市134个乡(镇)共有农技推广人员编制623名。五是在人员管理上,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和竞争上岗,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2008年泸州市在全省率先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大胆探索最佳改革途径和办法

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泸州市始终坚持主动工作,争取领导、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始终坚持开拓创新,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寻找最佳的改革途径和办法。一是广泛宣传,统一认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7〕11号)出台后,市农业局组织各区县农业局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学习讨论,并及时组织调研组,深入区县和乡镇,听取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对改革的建议。针对存在问题,市农业局及时连续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组织深入学习,逐步统一了思想,顺利完成了方案制定上报。二是主动工作,争取支持。首先,摸清家底,掌握实情;其次,立足实情,拟定方案;然后,争取领导,搞好配合。市编办领导带队深入区县、乡镇,征求改革意见,了解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制定情况。市政府副秘书长召集编办、财政、农口部门领导对区县政府制定的改革实施方案进行了严格审查把关,市府办发通知,要求区县政府按照市上设定的统一模式重新修改、完善后报省政府,同时报市政府备案。三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市农业局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改革重点和难点的途径和对策,提出在改革中要明确一个职能,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确定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和农技人员2个改革对象;处好与其他部门、乡镇综合改革和农经人员的3个关系;坚守4个底线,在机构设置上坚持以乡设站,在管理体制上坚持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在编制数额上坚持只增不减,在经费保障上坚持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做好争取支持、制定方案、科学设岗、队伍建设和组织实施五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泸州市农业局积极争取、上下沟通、步调一致,做到了思想认识统一、改革模式统一、改革步调统一。

开创基层农技推广事业新局面

泸州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后,全市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和广大农技人员始终以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生产为己任,开创了基层农技推广事业的新局面。一是狠抓粮油高产创建。全市现已建成4.67万hm2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2011年,泸州在持续高温伏旱天气影响下,粮食总产仍达207.96万t,酿酒专用高粱种植面积3.08万hm2,总产达到13.87万t,居全省首位。2011年泸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表彰;合江县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受到省政府表彰。二是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泸州从引进的1 000多个水稻、高粱、油菜、果蔬等新品种中筛选出优良品种60余个,目前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已建成优质稻基地12万hm2,高粱基地3.08万hm2,特色蔬菜基地5.47万hm2,名优水果基地7.73万hm2,茶叶基地0.93万hm2。全市“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总数达到79个,认证企业38家。“泸州糯红高粱”、“泸州桂圆”、“纳溪特早茶”、“护国柚”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江阳区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合江县被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三是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积极推广水稻旱育秧、抛秧、三围立体强化栽培和再生稻高产栽培、玉米综合增产配套、酿酒专用杂交糯高粱等技术,积极推广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技术。现常年推广水稻、玉米、小麦、蔬菜四大常规作物测土配方施肥32万hm2;探索创新了“猪—沼—果”(菜、茶、粮)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养殖业—沼气工程—有机肥料—高效种植业”等能源生态模式,全市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8.43万口。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达2.61万hm2,占耕地面积12.56%。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 19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生产农产品总值24.31亿元,统一销售农产品总值15.48亿元,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2.26亿元。全市有3批 3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省级示范社数量居全省第3位。五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服务。每年全市举办农业科技下乡等活动300场次以上,接受咨询10万人次以上,发放农业科技资料20万份以上;开展各类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1万人次以上,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30万人次以上。

泸州市农业局局长王霞

谈到下一步的工作,王霞局长指出,泸州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办公条件差、工作经费不足、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在下一步工作中,泸州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将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细化、规范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整合农业资源,综合设置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继续实行县级农业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以县级农业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二是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按照乡镇服务面积、人员、农业生产状况合理设置机构,确定人员编制,农业专业技术岗位不得低于总岗位的80%,全面推行竞聘上岗;新进人员必须具有农业技术专业专科以上学历和相应技能;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脱产、半脱产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80学时。三是进一步改善基础条件。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技服务条件,增强服务能力;区县在实施国家支持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中,必须积极出台免除建设用地、建设环节费用等支持政策,落实配套资金。四是进一步强化支持保障。将公益性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个人经费和公用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制度,量化工作指标和任务要求,实行农业公共服务责任追究;健全以县级农业部门为主的业务考核机制和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联动机制;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挪用、侵占、平调、拍卖和处置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一切资产。

猜你喜欢

泸州市农业局区县
泸州市人民医院
泸州市人民医院
泸州市人民医院
泸州市人民医院
浅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并非“小题大作”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
天津市2013上半年各区县节能目标完成情况
立足区县抓创建 着力创新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