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努力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后发赶超之路
2012-06-24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
文Ⅰ省委书记、省长 赵克志
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伟大实践,精辟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阐述了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新要求。讲话立意高远、总揽全局,内涵丰富、富于创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执政使命的勇敢担当、对执政理念的丰富深化、对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自觉,是一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明确前进方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
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要紧紧围绕这个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的认识,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指导,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我省后发赶超的强大力量;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内涵的认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不动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进一步深化对奋斗目标和重大部署的认识,把贯彻落实奋斗目标和重大部署与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围绕到2015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步走”战略目标,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贵州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进一步深化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要求的认识,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五大建设”,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012年8月10日,赵克志(前左二)在贵阳市南明区沙南社区调研社会管理创新和信访维稳工作。(本刊记者 黄晓青/摄)
当前,我省正处在本世纪头20年重大战略机遇期的第二个10年,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贵州工作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善民生、坚持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倍加珍惜凝聚起来的发展共识,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主战略上来,抢抓机遇、只争朝夕,顺势而上、主动作为,走出一条追赶型、调整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我省小康进程落后西部4年、全国8年,只有快速发展,走一条追赶型的发展路子,才能不断缩小差距,实现后发赶超
由于改革开放滞后和发展条件、基础比较差,我省与全国和兄弟省份的差距逐步拉大。仅从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两项指标来看,总量、增速、占全国的比重以及人均水平等,均低于全国和周边省份的水平。2010年以来,虽然我省发展开始提速,但由于基数小,2010年和2011年,除财政支出与广西的差距在缩小外,其余主要经济指标与兄弟省份的差距仍在扩大。只有加快发展,才能科学发展;只有快速发展,才能后发赶超。目前,我省经济已经具备了加速发展、实现起飞的条件,显现出一些经济社会发展起飞过程中的共性特征,比如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工业经济发展提速转型,民营经济比重不断上升,城镇人口较快增加,发展对科技和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等等。我们一定要乘势而上、真抓实干、增比进位,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高于全国、高于西部平均、高于我省以往历史时期的发展速度,努力追赶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在追赶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全面小康建设。围绕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两步走”目标和“同步小康”要求,深入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调查研究,提出具体政策措施。要根据我省实际,以县为单位,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使“两步走”的目标更明确具体,使每个县都能对上号、便于操作。要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全面小康”创建活动,到2020年实现以县为单位县县(市、区)达小康的目标。
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只有坚持扩大投资,走一条调整型发展路子,才能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归根到底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滞后。工业占比小、带动能力弱。在人均生产总值16000—17000元阶段,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是11.1∶48∶40.9,我省2011年人均生产总值16413元,但二产比重只有40.9%。工业化滞后,还表现在产业结构层次低,科技进步严重滞后。2009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35.9%,比全国低13.5个百分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40.9%,比全国低21.8个百分点,排全国倒数第一;综合科技进步指数32.5%,比全国低24.5个百分点,排全国倒数第二。城镇化率低、辐射能力弱。2011年我省城镇化率35%,比全国低16.3个百分点。城镇体系不合理,城镇规划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为条件、互为支撑,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动力,没有工业就没有就业,就不能支撑城镇规模的扩张;城镇化为工业化创造需求,也是配置资源、发展第三产业的载体。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是投资快速增长的过程。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第一抓手,以增量扩张带动存量调整,在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通过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交通、水利和人才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的条件。我们在发展的阶段上不能够跨越,但是在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完全可以集中力量,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突破,进而支撑经济社会后发赶超、跨越发展。
我省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只有继续强力突破交通、水利和人才瓶颈制约,走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才能为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长期以来,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人才缺乏一直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经过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努力,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投入力度加大,我省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加快发展的需要。2011年底,我省铁路路网密度约为每百平方公里1.13公里,扣除新疆、西藏、青海三个地广人稀的省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约80%。高速公路路网密度仅为每百平方公里1.15公里,不及东部地区的1/3、中部地区的2/3。至今没有一条全线畅通的渠化河流,通航河流上碍航闸坝多、港口码头小,水运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龙洞堡机场运输和服务能力严重不足,支线机场发展水平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人均年供水量264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9.2%。各类人才总量仅占全省总人口的5.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由于产业发展滞后,缺少人才发展的平台,人才流失严重,“十一五”期间全省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减少近两万人。
交通、水利和人才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的条件。我们在发展的阶段上不能够跨越,但是在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完全可以集中力量,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突破,进而支撑经济社会后发赶超、跨越发展。要抓住中央稳投资、稳增长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实施一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抓紧编制快速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加快铁路建设。加快水电站通航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三板溪库区航运工程。把民用航空体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来抓,到2015年形成覆盖全省9个市州的“一干十三支”机场布局。年内要开工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完成水利投资170亿元。
人才是赶超之基、转型之要、跨越之本。各级各部门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事关全局和长远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切实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人才工作新局面。省有关部门要抓紧调研,研究提出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政策措施。要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监测,每年都要形成贵州人才研究监测报告,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
我省生态环境脆弱,只有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走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子,才能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
当前,发展慢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但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生态脆弱,资源环境压力大。全省水土流失面积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石漠化面积3.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9%。2011年全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47.9%,比全国2010年水平低30个百分点;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仅为56.2%,比全国低9.6个百分点。能耗物耗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248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14吨标准煤,仅低于新疆、宁夏,排全国第三。主要资源综合利用量十分有限,近年我省每年约有4000万吨原煤、1000万吨磷矿石销往省外,电解铝就地加工率不到15%。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切实加强生态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环境保护,做到边发展边治理,破除资源环境制约,实现循环利用,坚决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做到既提速又转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我省正处于经济起飞、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只要我们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加快提速转型,持续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这样保持五年、十年,贵州就一定能不断缩小差距,逐步跟上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责任编辑/张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