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黄永军: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浙江精神
2012-06-23武宁
文∕武宁
在黄永军看来,以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为代表的历代精英和当今灿若群星的浙江企业家群体,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的“浙江精神”,而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潮流中,“浙江精神”必将远播世界,发扬光大。
2011年12月2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出版走出去先进单位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局和出版单位、出版企业、新闻出版行业协会负责人出席会议。
群贤毕至,精英荟萃。
此时此刻,北京求是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永军作为全国图书出版界唯一的一位民营企业代表,与这些全国出版界的精英一起,亲耳聆听中央最高层领导的声音。
参加这次会议之前,他刚刚从老家浙江赶回来,作为中国第一个在国外开办出版社的民营出版人,他如今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伦敦剑桥大学内有他的新经典出版社,法兰克福书展是他每年要光顾的盛会,美国、加拿大都有他大量的客户,他不停地在东西两个半球奔波往返,但是,他却在心中最深处珍藏着他的故乡。每当他完成一个耗时多日的项目需要恢复疲惫的身心时,他会回到他的故乡;每当他做出一项重大的决策和选择的时候,他会回到他的故乡;每当他困惑徘徊寻找解决之道时,他会回到他的故乡。
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
他是一个典型的浙商,白手起家,筚路蓝缕,艰苦创业,走向世界。他的身上流淌着浙江文化的血液,他的成功得益于故乡精神的滋养。
抉择:他继承了老乡张元济的大业
2011年的一个夏日,黄永军在他设着剑桥大学的办公室里,一边品着咖啡,一边和他远在美国纽约的客户通越洋电话谈生意。窗外,可以看见一座座保留着中世纪风貌的古城建筑,高大的染色玻璃窗像一幅幅瑰丽的画面。明镜般清澈的剑河之上,一只小船缓缓划过。这里,曾孕育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伟人巨匠,包括60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三任英国首相。
黄永军在2011法兰克福书展上和中国日报驻比利时记者以及汉学家Gerhard_Friedemann交流合影
黄永军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海外首发式上接受新华社柏林分社记者采访
这幅场景是他20年前做梦也梦不到的。那时,他刚刚大学毕业,回到他的老家江南水乡——浙江海盐县东山湾,在乡政府当一位办事员。
他是一个海边的孩子,从小就羡慕赶海的父辈,追问着海那边是什么。大学的时候,他就学青年毛泽东的“游学”,身无分文,一个草绿色军挎包,一只军用水壶,几乎走遍了中国。一次饿极了他到饭馆去要饭,人家给他一碗蛋炒饭,那是他至今回味无穷的最香的一顿饭。他注定了不甘心于安逸平淡的小公务员的生活。“浙江人的性格就是要出去闯一闯。”这是他后来常说的一句话。
1992年,一个世纪老人的南巡搅动了中国人创富的激情,黄永军决意要走出去了,目标是首都北京。选定北京,是因为他的毛泽东情结,他从小崇拜毛泽东,而青年毛泽东当年“北漂”就是在北京。初到北京,他两手空空,两眼茫然,推销过洗发水,当过打字员。北京很大,也很傲慢,他那一口江南口音没少遭到冷眼。这样的日子过了八年,黄永军将之戏称为“八年抗战”。
1999年,他开始涉足出版业。其因缘是他在做打字排版时,接触了一些出版社的编辑和书商。看着一本本畅销书经他排版后印成漂亮的图书,在书店里吸引着众多的读者,他觉得这活很刺激,很高尚,也很接近他的梦想。
说干就干,2000年,他做了第一本书:《走出节俭的误区》,没想到他自己走进误区了,首战失利,血本无归。
2001年,他逐渐确定了自己的出版定位——出励志类、实用性图书。
2002年,他出版的《认识你自己》热销书市,使他挖到人生第一桶金。此后,《敢想敢做》、《做自己想做的事》、《想得到做得到》、《做简单快乐的人》、《永不放弃》等系列图书成为畅销书,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2004年,正式成立北京求是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实现了从每年80个图书品种到每年200个图书品种的飞跃。
许多和他一样的书商已经很满足了,就这样轻车熟路走下去,悠哉悠哉地过日子,不是神仙胜似神仙。而黄永军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在蠢蠢欲动了。
上世纪80年代开启的改革开放的航船宣告中国人走向海洋的新里程开始了。经过20多年的艰辛拼搏,进入21世纪,“中国崛起”举世关注。经济硬实力的上升呼唤着文化软实力的增强。这时,中央高层开始运筹帷幄,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正式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春江水暖鸭先知。黄永军跃动的心与这时代的大潮不期而遇了。
2007年,怀着“走出去”的远景规划,黄永军到意大利参加版权交易会。外国人对中国的误解让他难以忍受。在当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黄永军发现,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有关中国的图书完全被淹没了。作为一个中国出版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压上了他的心头。同年秋季,他再次参加了法兰克福的国际书展,同时广泛考察了欧美多个国家的图书市场。第二年三月份,期待已久的机会终于到来,英国伦敦投资局邀请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及中国几家出版社参加一个以“中国图书走出去”为主题的研讨会,经一位出版界人士的举荐,黄永军成为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唯一的民营出版人。
黄永军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海外首发式上接受中央电视台驻柏林记者曹采访
黄永军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海外首发式上与中国驻德使馆公使衔参赞李新先生在一起
在英国的两个多月里,黄永军遍访从伦敦到爱丁堡的连锁书店和超市,从店员和顾客那里收集到终端市场的第一手资料。“英国是英语国家市场的制高点,其国际化程度比任何一个欧州国家都要高,以这里为桥头堡,可以辐射全世界的图书市场。”英国的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令黄永军大开眼界,他决定将英国作为进军海外市场的第一站。
回国以后,黄永军开始撰写商业计划书。他的想法得到了中国新闻出版总署领导的大力支持。2008年11月,新经典出版社在伦敦注册成功。黄永军希望这家其时只有两名全职员工和一个以英国人为出版顾问的小型出版社给自己带来好运,他将新经典的发展战略确定为:“一家打中国牌的本土化英国出版公司。”
就这样,黄永军创造了一个没有申请的“吉尼斯纪录”——“中国民营书商在海外开办出版社第一人”。
黄永军的举动,令许多业内人士匪夷所思,海外出版对许多实力雄厚的国家出版社都视为畏途,一个民营企业,单枪匹马走出去,还不是烧钱吗?
黄永军决定了要做的事情,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但是,必须要提的是,黄永军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走得那么毅然决然、义无反顾,离不开他的一位浙江海盐老乡的激励。
黄永军总能感觉到,他和老乡张元济有着一种神秘的精神联系。
小时候他拥有了第一本字典——《新华字典》,这本全国人民用了几代人的必备之书,是商务印书馆出的,而老师告诉他,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人就是他的老乡张元济。从此,这个名字就刻在了他的心坎上。
张元济,堪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驱者。1910年,商务印书馆已经是晚清仅有的15家资产超过百万元的企业之一。时任该馆编译所长的张元济深知,企业要发展,必定要走出国门,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 整理好衣物,装上几本线装书,1910年3月17日,张元济登上了上海开往欧洲的轮船。那年7月,轮船抵达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就在此时举办。 那一届世博会,张元济亲眼目睹了欧洲的发达繁荣;也看到了大清国的黯然失色……那届世博会,中国参展仅耗银2万两,尚不及慈禧太后一天的日常开销。 比利时世博之行对于张元济的触动不可谓不大。 回国后,在张元济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有关世博会的书籍,宣传世界知识,并参与了1911年都灵、1915年旧金山、1926年费城等多届世博会。
百年之后,黄永军在不经意间又接续上了老乡的大业,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香火。这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还是一种人生的宿命?黄永军相信,在他选择这一事业之前,命运已经选择了他。
敢为天下先:全球视野中的创意致胜
2009年,浙江GDP总量列全国第四位,人均GDP列上海、北京、天津之后,列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如今的浙江人有500万分散在全国以及全世界各地经商,其中走出国门的将近100万。浙商在全国形成了向外投资的“井喷”现象。
而这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呢?10.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七山一水两分田”,却生活着4900万人,自然资源匮乏,一次性能源95%靠外来输入。
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浙江人只有开拓才能求生,只有创新才有希望。
浙商精神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开放精神。人们难以想象,浙江桐乡不出羊毛,却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浙江余姚不产塑料,却有全国最大的塑料市场;浙江海宁不产皮革,却有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浙江嘉善没有森林,却有全国最大的木业加工市场。浙江人正是凭着这种开拓精神,在千锤百炼中“无中生有”,闯出了一片创业模式的新天地,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辉煌成就,也使浙江人自己获得了“东方犹太人”的美誉。浙江在近现代中国一直得风气之先,有中国模范生之美誉。浙江商人不仅能把纽扣、打火机等传统的小生意做到极致,更诞生了诸如“冯根生与正大青春宝国药传统坚守”、“鲁冠球与万向国际化思维”、“马云与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理念”、“宋卫平与绿城房产文化细节和气质”这些文化力和商业哲学思想。
黄永军能够创造中国出版史上这个“第一”,黄永军能够不断拓展海外出版的新天地正是得益于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浙江精神。
一个民营出版人,能够打入欧美主流图书市场,谈何容易?而黄永军硬是做到了。他的诀窍就是做别人不敢想,不敢为的事。因为有难度,才有你发展的空间。别人看来是障碍,在黄永军眼里则意味着机会。
他不断开拓着自己的领地,也不断地制造着新闻。
在今天这个创意时代,文化渗透到了各个行业,渗透到了各种产品中。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是创新。出版业是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说,没有创意就没有出版,没有好的创意就必然被淘汰。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营销策划、经营管理,处处都要讲究创意。
2010年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新经典出版社入驻8号英美馆,与世界闻名的大牌出版公司站在了一起。M917展台,黄永军这个黄皮肤的中国人成了众所瞩目的焦点。书展期间,新经典的展台始终是8号馆的一个亮点。展台虽小,却散发着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吸引着众多的发行商、出版界名流和普通读者。推销中国,是新经典出版社拓展海外出版市场的一贯理念。我们这次参展的56种图书,是清一色的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版图书,如此集中地把中国文化的精华以外文版图书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过去历届国际书展上,都是罕见的。新经典出版社,这样一家小小的民营出版社,在这里刮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中国风暴”。
黄永军能够掀起这场“中国风暴”,当然有多种因素,但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好的创意。首先,入驻8号英美馆,看似简单,实际上很不容易,因为新经典这样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小出版社,要进入世界出版大腕们占据的8号英美馆很不容易,许多人想都不敢想,但是,他们想到了,而且克服无数的障碍进入了。你想,在英美出版大腕聚集的地方,出现这样一个黄皮肤的“另类”,而且卖的是清一色的中国文化英文版图书,不引起轰动才怪呢!
2011年法兰克福书展上,新经典重磅推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怎样才能达到最佳的营销宣传效应?他们精心策划了“在马克思的故乡推销中国”的系列活动。
德国,是马克思的故乡。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风云人物。马克思主义,曾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拯救与复兴,抛头颅,洒热血,终于赢得了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
这样,一条红线就贯穿起来。一个不俗的创意便诞生了。他的营销计划把目光聚焦在与法兰克福不远的马克思的出生和成长的古城——特利尔城。
营销策划的一大亮点是:由图书作者、编辑人员或党史研究专家,召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专题学术讲座,针对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等国外读者关心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与说明,并与现场听众进行交流互动。
在马克思的故乡,向世界说明中国,说明中国共产党,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开阔的全球视野,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兴奋的创意呵!
果然,活动取得了比预期更大的成功。由于他们的创意新颖独特,引起海内外众多媒体的重视,报道的力度前所未有。
求真务实:细节经营成就经典图书
浙商一大特点就是务实。浙商不喜吹嘘,踏实肯干,只要能挣钱,每一分钱都挣。细数浙商从事的行业,你会发现许多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纽扣、钥匙、袜子、标牌、打火机、小饰品、小玩具……没有资金,没有市场,但勤劳刻苦的浙江人却善于“无中生有”。为了摆脱贫困,他们什么苦都肯吃,什么脏活、累活都愿干,从事起各种别人瞧不上的“小活”,从中挖掘着商机。
开拓海外出版,他是胆大,但他绝不是蛮干,他的每一项决策,都建立在缜密的调查研究之上,广泛深入地了解国外出版社的情况,熟悉他们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了解他们的有关法规。为此,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书展,与各国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并找了英美出版界的资深专家,就英文版中国题材图书的市场现状和前景作了很专业的调查,黄永军自己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跑遍了英国几大城市的书店,一头扎进去,进行访问调查,亲身感受国外图书出版发行的运作方式,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公司的优势和实际情况,确定了自己的出版方向,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规划。
在开拓的历程中,他总是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出版定位。最初,他们的选题范围比较大,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经济、汉语教材、实用图书,都在他们的视野之中。随着对国际图书市场的了解逐步加深,他们意识到作为一家小型出版社,必须找到一条专业化的道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就是说要经得起诱惑,不跟风,不纯粹为了牟利而出书。他们通过大量市场调查发现,随着中国的崛起,许多老外不仅要了解历史的中国、文化的中国,更要了解现实的中国,渴望解开中国迅速发展的谜底。近年来,国际出版界对中国社科类书籍需求明显增大,而阅读中国的社会科学著作是解答中国何以崛起的首选途径。于是,我们确定了新的选题定位:将国内最顶尖的社会科学学者专家关于中国现实问题的扛鼎之作及时地介绍给海外主流社会的高端读者。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这使国际社会刮目相看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于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等成了国外许多读者渴望了解的问题。经过他们的精心策划,他们推出了《中国模式》、《中国改变世界》、《一个人和一个党——毛泽东怎样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哈佛看中国》等一系列英文版图书,在几次国际书展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从而使新经典成为国际出版界所关注的对象。
黄永军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翻译是海外出版的一道难关,既要保证高质量,又要降低成本,黄永军找到了一条两全其美的办法:先找在国内的“中国通”来翻译,然后请著名专家学者对译稿加以润色、审核。中国图书要实现“国际表达”除却语言的翻译外还有形式的突破。他们在这方面的探索包括采用漫画配文字的方式阐释中国医药、孔孟思想这些中国传统文化;采用中英文双语介绍中国著名旅游景点;采用穿插大事记和小资料的方式对历史性跨度较大和专业水平较深的文章进行背景资料补充等等。翻开新经典出版的《老子的智慧》和《中国养生》,西式风格的漫画插图补充了语言翻译难以实现的形象思维解读,同时也是深使的传统文化更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中英文双语的《中国旅游》无疑是“老外”游中国的必备工具书,《思考中国》和《赢在中国》在书稿基础上添加了历史大事记和小故事、小资料卡等补充性内容,让具有社会历史背景的大事件更具有逻辑性和完整性。总而言之,他们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进行内容转换的目的就是“给西方读者呈现一个更加完整和真实的中国,让中国声音更好的以国际形式表达和传播开来。”接下来是装帧的突破,所谓“世界表达”,其实并不仅限于语言,还有图书的“外貌”。黄永军用实践证明,在海外图书市场中精美的封面和装帧绝不是浪费成本。新经典所有英文图书的封面和版式都是在英国设计的,每本书的费用是700英镑左右。这样做目的就是要国际化,引领中国图书走向海外的潮流。尽管封面和装帧只是图书的外表,但在琳琅满目的书店中要想被读者一眼看中,独特的外表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国外市场,一个完美的封面就是对书中中国文化的最好阐释,能否抓住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就靠这“第一眼印象”。
前不久,黄永军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最近,他一直在为下一步的开拓描绘着新的蓝图。
他的目光总是在追逐着新的选题、新的创意。
2012年1月8日下午,以“向世界展现中国共产党伟大成就”为主题的、红旗出版社向英国新经典出版社输出《关注中国——41位驻华官员谈中国共产党》一书英文版权的签约仪式在全国图书订货会国展会场举行。葡萄牙大使H.E.Ambassdor José Tadeu da Soares先生、巴基斯坦大使Masood Khan先生、印度尼西亚大使Imron先生、土耳其参赞TOLGA UCAK先生、匈牙利大使第一秘书Jozsef LUKACS先生亲自莅临签约仪式,他们在签约仪式上发言非常踊跃,对该书英文版的出版予以高度评价。
他还有一个宏大的设想,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翻译成世界各国几十种语言,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他也在筹划着在2012年的伦敦国际书展和伦敦奥运会上,如何借用这个大平台,做好“中国文化走出去”这篇大文章。
黄永军,会把浙江精神演绎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