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的名义
——篱苑书屋
2012-06-22编辑整理杨晓
编辑整理/本刊记者 杨晓
以自然的名义
——篱苑书屋
编辑整理/本刊记者 杨晓
你是否能想象:在坐落于流水与滩石之上,背倚山峦,面朝清泉,用3万根柴禾构建而成的自然图书馆中品味书香是怎样一番滋味?
将大自然清新的景色凝聚成一个灵性的气场,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这就是坐落于北京怀柔区交界河村的一所风格前卫的“世外桃源”。
篱苑书屋建于2011年。从怀柔城区出发,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在崇山峻岭之中穿行半小时后,便抵达交界河村。沿着村西的卵石路一直走,你会发现一座细长的木栈桥将书屋与卵石路相连,桥的另一端,那幢暗灰色,神秘、沉稳的建筑,完美而巧妙地融入到山水的环抱之中。
整个建筑为钢混结构,这是一个长30米、宽4.35米(轴线)、高6.3米的长方建筑体,总面积约170平方米,采用100x100及100x200的方钢作为主要构件,每两米一根柱子被以焊接方式连接,外部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该建筑在立面上以90厘米为模数,每90厘米焊一圈钢框,中间插有柴禾杆。
走进室内,通透开阔,一片暖黄的木色。目之所及全是高高低低的木架,架上摆满了历史、文学、科技等种类繁多的书籍。在书屋的两端,还各有一个下沉式的相对独立的围坐、讨论空间,可以在此谈古论今。室外的阳光透过柴禾杆间的缝隙将院里斑驳的树影投映到室内,微风拂过,更有一种摇曳多姿的风影动感。在这个舒适静谧的阅读空间内,没有一张椅子,取而代之的是与书架连接的木质台阶和几个棉布坐垫供人们随时随地坐下阅读。
在这个建筑空间里,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隔断,也没有任何家具,突显出空间的完整性。唯一的一处隔断是从混凝土大门进入室内时的玄关。浓缩的入口空间为接下来的主要空间做了“经典”的铺垫,而这种将建筑与家具融为一体的设计,不仅让空间显得干净简洁,更多地考虑了人在生活中的自然性。
之所以选用柴禾杆作为书屋外墙,为的是使建筑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是将人为的介入消隐在与自然的对话之中。因为它是当地随处可见的自然材料,会吸引各种生物--鸟类也可能来此筑巢。泥土和粪便混合在一起,植物也可以附着生长,运用自然材料构成的建筑,最后又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可以想象,书屋完全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共同呼吸,并随四季更迭变换颜色,该是多么美妙的画卷啊!
“篱苑书屋”在使用过程中,还担负起社会资源有机循环的作用。书屋中的书籍,全部由捐赠而来。每位来书屋的读者都可以自愿捐书,并可用3本书换回书屋内的任意一本。这样做不仅使书屋的藏书量可以增加,也带动了藏书的流动性。可见,虽然存在于山谷之中,但是其平台范围是完全不受地域局限的,既服务于当地居民,也服务于周边城市。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从城里来到交界河村,只为看看这座用柴禾杆搭建的奇特书屋。人们在这里烤烤太阳,醒醒脑,读读书,拍拍照,原来图书馆也可以这样有味道!
因为书屋完全依靠自然的光线,并且没有水和电,所以提醒要去书屋的各位读者,日落西山之前这里就要关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