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地方猪种保护利用提高生猪产业竞争优势

2012-06-22

中国畜牧业 2012年21期
关键词:猪种保种遗传

据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我国共有地方猪种88个,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这些地方猪种是过去我国商品猪生产的当家品种,是目前和将来生猪生产和育种的宝贵素材。与外种猪相比,我国地方猪种普遍具有繁殖力高、肉质鲜美、适应性强等特性,有的还具有耐近交等特异性状。这些资源禀赋是我国生猪产业自主创新、提高竞争力的优势所在。当然,我国地方猪种存在生产速度慢、饲料报酬不高、胴体瘦肉率低等不足,在今后开发利用中应逐渐进行改良。

一、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农业部在畜禽资源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

1.完成了第二次全国猪种资源调查。“十一五”期间,农业部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地方猪是此次调查的重点。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国地方猪种分布、数量和保护利用的最新状况,掌握了大量地方猪种外貌特征、生产性能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在调查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对今后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具有指导作用。

2.编制了地方猪种的保种方案。按照“分级管理、重点保护”的原则,农业部将34个地方猪品种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并制订了有针对性的保种方案。根据每个品种的特点,设定了保种目标,规定了保种有效群体的数量要求,明确了保护技术路线和方法,进一步规范了保种工作。各省(区、市)也公布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制订了保种方案,目前约有一半以上的地方猪种列入国家或省级保护名录。

3.初步建立了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体系。为加强地方猪种资源保护工作,农业部相继启动实施了畜禽种质资源保护、畜禽良种工程等项目,1998年以来先后投入1亿多元,用于地方种猪保种场和保护区的能力建设。“十一五”期间,各地共建设79个猪保种场,划定了37个保护区,其中国家级保种场39个、保护区5个,初步形成了以原产地活体保种为主、基因库遗传物质保存为辅的地方猪种保护体系,抢救了五指山猪等濒危品种,保存了梅山猪、二花脸猪、民猪等大量珍贵的地方猪种。

4.地方猪种开发利用初见成效。以地方猪为主要育种素材,成功培育了一批优良品种(配套系)。1998年以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共审定通过了苏太猪等新品种、配套系18个。这些新品种(配套系)在提高生猪生产水平和猪肉产品质量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如苏太猪已成为目前一些地方生猪生产的主要母系品种。在市场的拉动下,一些地方开展了地方品种的纯种繁育和优质猪肉生产,培育了多个品牌,形成了区域性的消费市场。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们在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的看,地方猪种保护由于起步晚、基础差、任务重,面临的挑战较为严峻。主要表现为:

1.地方猪种群数量锐减,资源状况令人堪忧。根据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比,全国85%左右的地方猪种群体数量下降,31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濒临灭绝,8个地方猪种已灭绝。

2.资金投入不足。国家现有保种经费投入,与保种工作需求相比差距较大,国家级地方猪保护品种得不到连续、足额的资金支持。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建设滞后,多数保种单位的设施设备陈旧,手段落后,开展保种选育工作的难度较大,部分品种的优良性状严重退化或丢失。

3.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保种理论和方法有待完善,冷冻精液保存等生物技术尚不成熟,导致保种方式单一。对地方猪种质特性的发掘和评估不足,缺少对生理生化、生产性能、抗寒抗病等指标的系统、客观、连续的测定和记录,无法科学界定保种目标、量化保种任务、确定保种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种效果,增加了保种成本。

4.产业化开发利用不够。由于缺乏对地方猪种的系统选育,选育方向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产业化生产格局尚未形成,地方猪种在市场开发上缺乏竞争力。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尚未建立以保种促开发、开发促保种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工作

地方猪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必须在我国畜牧业发展大背景下进行统筹规划。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开展动态监测。建立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开展动态监测,及时掌握种群变动、特性变化、濒危状况、开发利用等信息。开展风险评估,建立预警机制,提高监管水平。

2.加强场区库建设。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是实施畜禽资源保护的手段。建立健全以保种场、保护区为主,基因库为辅的畜禽遗传资源保种体系,开展活体保种和遗传材料保存工作,实施“多种形式、多点保护”,提高保种效率和安全水平。按品种(类型)组建并维持一定规模的保种群,增加种公畜血统,保持合理的种群更新,不断提高种群的有效含量。有效开展种质鉴定、性能测定、品种登记等工作,确保登记品种(类型)不丢失,主要经济性状不降低。

3.加强科学研究。科技是实施有效保种、科学利用的根本。开展畜禽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保种理论和保种方法,明确各品种保护与利用的思路。完善活体保种技术,研究并推广猪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超低温冷冻保存关键技术。加强对地方品种的肉质、繁殖、抗性等特征特性的研究,挖掘优异基因,并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明确各品种保护与利用的方向。深入开展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从基因水平明确优良性状的评价指标和度量方法。制定每个品种的保种方案,明确保种目标,量化保种任务,不断提高畜禽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推进产业化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是畜禽资源保护的目的。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立育种场,组建育种群,开展系统选育,提高生产性能,推进种猪繁育和优质猪肉生产。大力培育优质、高繁、抗性等的特色鲜明的专门化品系,有计划地开展配套系和新品种培育。树立特色品牌,培育消费市场,推进产业化开发,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5.加强宣传和指导。针对地方猪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建立专家联系制度,实施“点对点”、“一帮一”的服务,确保科研成果及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保护与利用水平。利用新闻、媒体、电视、互联网等,加大对地方品种优良特性及其特色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心,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保种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氛围。

猜你喜欢

猪种保种遗传
非遗传承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可视化中国地方猪种地理分布图
《中国地方猪种资源场种质资源图谱》手册2022 征集
牛保种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南精旺猪种改良有限公司
国外猪种大量引进导致本土猪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以玉山黑猪为例)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