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服务视角下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12-06-21胡洪彬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内容

胡洪彬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高职教育研究所,杭州 311231)

努力强化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建设,以更好地为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基础性服务,这是高职院校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高职教育飞速发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招生人数节节攀升,在数量是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之势。在高职教育快速崛起的宏观背景下,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如何,尤其是担负着基础性教育任务的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是否获得提升?这构成了当下高职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一个研究课题。本文从专业服务的视角出发,分析了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服务于专业教学的必然性,探讨了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与专业教学衔接的客观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未来发展之路。

1 专业服务是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发展的应然趋向

所谓公共基础课,简而言之,即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各专业或部分同类专业的考生都必须学习的一系列基础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基础的课程。[1]在高等教育领域,公共基础课因学校性质、类别及办学理念的不同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分为社会科学基础课、自然科学基础课和实践环节基础课三大类。而作为高教系统特殊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目前公共基础课程则主要包含了思政、语文、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其主要通过是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律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文化和身体基础。

首先,这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提升实效性的现实要求。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提升实效性是高职课程教学得以发展的根本前提。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存在诸多不同,从生源上看,高职学生成分复杂,其中既有普高生,又有职高生,此外还有一部分对口单招的“三校生”,这些学生虽不乏优秀者,但与本科学生相比,总体上要稍逊一筹,[2]许多高职生缺乏相关知识积累,对于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往往不甚了解。在学习动机上,高职生较本科生也要更为功利,许多学生之所以选择进入高职院校,其出发点就是抱着学一门技术的初衷而去的,在这种功利心态下,有的学生基于自身的专业偏见,往往认为公共基础课学习没有实际效用,因而逐渐失去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可见,面对这种情况,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唯有强化与专业课教学的紧密联系,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从学生专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合理组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改革基础课教学过程才能获得学生认同,专业课教学才能得到有效辅助,高职整体的教学实效性也才能获得切实提升。

其次,这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高职教育对职业技能的传授贯穿了其办学始终,这一办学模式虽然适应了当前社会的现实需求,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其也不符合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全面型人才的呼唤和渴求。在高职教育中,如果专业课教学与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开展相互脱离,那么不管对专业课还是基础课都是不利的,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是单一的、粗浅的和不全面的,这与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不协调。事实上,公共基础课与各个专业课教学虽存在差异,但在学习和实际运用中存在着相通性。实现二者的紧密沟通与衔接,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服务于专业的教学模式,就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融通,促进学生真正将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打破应试教育带来的“学”与“用”相脱离的不合理局面。

最后,这也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念的内在要求。在教学模式上,高职教育主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这使得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成为高职教育的必然诉求,这也构成了其与本科教育的重大区别点之一,教育部颁发相关文件中就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3]这表明高职教育本身带有较强的职业属性。对于公共基础课而言,这内在地要求其教学过程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共性,又必不可少地显示出自身的高职特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一方面要按照高等教育的共性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思想道德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也要针对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岗位性特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加强学生诸如职业理想、专业基础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推动学生把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2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服务于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等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也取得了飞速发展,课程体系不断得到健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也逐渐趋于完善化,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承担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然而,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取得办学优势,争取到优质生源和专业师资力量,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许多高职院校办学的功利化思想倾向也开始冒头。这一思想理念体现在办学模式上,就是导致其重技术、轻理论的教育理念的诞生,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建设缺乏动力,有口号而无行动,在其看来,公共基础课教学对技术性较强的高职人才培养没有实质作用,也没有必要占用太多课时,致使课程本身面临缺乏现实保障,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过程被边缘化的窘境。

与此同时,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联性也一定程度地受到了漠视,有学者通过调研,就此分析道,由于教育者囿于长期形成的隔行如隔山,互不交叉的教学观念,人为地把学科知识体系间的相互联系和应用分离了,造成学生所学各课程的知识处于独立状态,不能有效整合,更不能灵活运用于专业之中,或者不会用公共课程的知识去解决专业学习中的问题,甚至造成一部分教学管理者看不到公共课程服务于专业的功能,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单薄、人文素养缺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4]

当下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之所有出现危机,及其与专业课教学间存在的逻辑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教育者的角度看,与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认知局限及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有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教师的理论功底是否深厚,知识面是否宽广,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一方面,从专业和教学探究看,大部分教师虽经过系统、严密的学科训练,但对高职特色的教育模式缺乏足够认识,认为高职、本科基础知识教学是一回事,思想观念严重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对如何进行适合高职特色的基础课程教学,缺少理性的思考,这构成了其课堂创新性不足的重要根源。[5]另一方面,从知识面看,一些公共基础课教师对本专业之外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关注不多或不深,或缺乏足够兴趣,认为只要搞好自身课程教学即可,公共基础课为专业服务的观念没有树立起来,因而,对学生专业背景关注不多,与专业课教师之间交流也偏少,基础知识传授与专业需求脱节,忽视了学生能动性和差异性,结果导致教学过程缺乏生动活泼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其次,从教学过程来看,与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选取的不科学有关。教学内容是师生之间交流的载体,也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的选取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达成,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主,因此,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取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相契合。目前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取存在两大问题,一方面,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诚如前文所言,高职生较本科生而言,其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低,对文化基础知识积累不足,而目前一些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定位与本科教育持平,已超出高职生实际,使学生“高不可攀”,产生畏难情绪与抵触情绪,这在数学、外语等基础性课程中尤为突出。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许多高职公共基础课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照搬本科院校教材,或只做简单压缩便拿来所用,未作深入筛选,并且同一教学内容覆盖所有专业,缺乏对不同专业的针对性,影响了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联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带来困难。

最后,从教学体系来看,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缺乏有效整合也密切相关。所谓课程整合,就是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能够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的过程。[6]目前,高职院校在推进专业教育发展进程中,对公共基础课服务于专业教学的认识的存在认识误区,导致公共基础课的课程设置欠缺科学化。一方面,片面压缩公共基础课程。一些高职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认为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只要够用就行,对公共基础课进行大幅度削减,导致公共基础课的专业服务功能和育人功能被严重削弱。另一方面,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的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程的设置依旧过多,导致其理论化色彩过于浓重,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服务方面大打折扣。

3 专业服务视角下教育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客观现状,及其在专业服务上面临的现实困境,决定了今后在推进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的进程中,必须遵循以实用为主的原则,突出专业特性。高职公共基础课在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需要等因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则要把握好公共基础课知识以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要了解学生所学专业对公共基础课的要求,通过创设带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实现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有效提高。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师积极发挥主动性,着力分析公共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师对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要求,将其作为完善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此外还要分析专业教师和高职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态度和看法,及其心目中公共基础课的理想状态和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信息反馈来加以完善,为改进教学,提升实效提供辅助。也即,要逐渐形成一个包含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于一体的独立完整的教学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服务视角下公共基础课教学系统模式

为了切实有效地实现公共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的紧密衔接,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和公共基础课教师均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中进行改进与完善,以努力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其一,创新教育理念,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转变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高职公共课教师首先就要树立为专业服务的思想观念,主动去关注不同专业群所需要的公共基础知识,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公共基础课教师要突出高职教学的实用性和服务性功能,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科学合理地组合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要求和学习的需要,从而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公共基础课教学从纯理论化教学向因材施教的方向进行转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奠定根基。

其二,强化教材建设,创新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基本材料,也是改进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的重要方面。促进公共基础课教学实现更好地为专业服务,则其在教材结构上就要努力打破传统的条块建构,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来重新组合教学模块,实现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教学的紧密结合。为此,公共基础课教学必须着力进行教材建设,积极从高校统编教材向校本教材方向进行发展和转变。

其三,完善课程结构,构建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公共课程新体系。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其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推进公共基础课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切实实现,从而为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人才,必须改革高职课程结构,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根基,以职业能力为指引的课程体系。

其四,强化多元沟通,培育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信息联通的宏观氛围。教育活动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也不例外,其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及如何更好地实现专业服务,这些问题的化解绝非公共基础课教师的一己之事,而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参与和多元配合才能达到应有目的,这中间作为高职教育的管理者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鼓励公共基础课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如每年均设定专门的研究课题进行分析,或定期开展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教学联系会议等,专业课教师可以将专业特性等内容与公共课教师进行协商,促进多学科间知识的交融,公共基础课教师则应积极主动走入专业和学生,努力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其真实需求,在彼此加强联系和流通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多方参与的教育体系,为公共基础课更好地服务专业教学开创积极良好的宏观氛围。

[1]韩茂源.试论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10(23):72-76.

[2]胡洪彬.高职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95-100.

[3]王晚英.关于“公共基础课为专业服务”问题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8-30.

[4]杨毓敏.高职公共课程为专业服务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64-68.

[5]朱勤.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之反思[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100-102.

[6]刘淑一.高职公共课程整合模式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90-91.

猜你喜欢

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内容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