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2012-06-21徐达珍
徐达珍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 20023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我院感染科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90例。男性54例,女性36例;年龄29~42岁,平均(34.6±4.7)岁;发病到入院时间18~32h;均表现高热、头痛、呕吐、抽搐与意识障碍,脑电图检查显示中重度异常,脑脊液生化常规及病原学检查确诊,排除心肝肾等合并症与死亡病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干预组在对照组抗病毒、抗感染、抗癫痫、降颅内压、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及常规护理基础上,病情稳定后至出院3个月内施加系统化心理干预。
1.2 心理干预方法
积极沟通与健康教育。重度脑炎患者病危期长达3~4周,对预后常存疑虑,不同程度地存在烦躁、抑郁、焦虑等情志表现。责任护士应主动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积极沟通,耐心地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强调积极治疗对病情转归的重要性;对腰椎穿刺后带来的腰腿痛和头痛药耐心解答疑问,减轻紧张恐惧心理,消除疑虑;帮助患者树立积极配合治疗和坚持康复训练可以恢复健康的信念。
负性心理情绪的引导。责任护士应鼓励患者多与他人交流,引导患者听风趣幽默的故事,保持乐观心态;同时,通过音乐疗法,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医生查房后可给患者播放舒缓的音乐,也可播放小品、相声等电视节目;此外,对于患者语言、行为的进步要常予鼓励,增强患者自信心。
心理疏导与暗示。一是注意倾听,让患者尽情宣泄;二是可列举成功治疗的案例,激发患者的乐观情绪,打消绝望念头;三是通过暗示疗法由治愈患者现身说法,增强在治患者的信心。
构建家庭支持系统。对于脑炎恢复期遗留有精神症状者,责任护士要积极向家属讲解康复治疗的重要性,指导家属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动员家属多给予体谅,教会家属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并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支持,避免孤独感、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的发展,尽快走向康复。
1.3 观察指标
用Zung焦虑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1]评判心理干预实施前与出院前的精神状况。SAS与SDS评分>51分者界定为焦虑、抑郁症患者。
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2]评定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ADL包括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如厕、进食、穿衣、梳洗、行走和洗澡)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打电话、购物、备餐、做家务、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药和自理经济)两部分内容,>16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最高64分。
1.5 统计方法
平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经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精神状况
SAS和SDS得分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均存在严重的焦虑和抑郁心理(表 1),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两组患者SAS和SDS得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干预组得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组别病毒性脑炎患者不同时点焦虑与抑郁评分对比情况[(%)]
2.2 日常生活能力
不同组别患者干预前ADL评分提示两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表 2),但两组得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后3个月两组ADL评分均下降,干预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不同组别病毒性脑炎患者不同时点ADL评分对比情况(±s)
表2 不同组别病毒性脑炎患者不同时点ADL评分对比情况(±s)
注:*P>0.05,**P<0.05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出院3个月后干预组对照组统计量(t)45 45-28.5±7.8 29.7±8.3-0.707*21.1±5.7 24.4±6.1(-2.651)**
3 讨论
负性心理情绪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重要影响大多数重症脑炎患者患病期间存在强烈的心里应激,严重者往往罹患焦虑或抑郁症,严重影响到病情稳定语言、肢体等功能的恢复。
支持性心理干预是临床护理与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给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慰、支持、疏导、暗示和环境调整等以增强患者对精神应激的防御能力,消除患者对疾病产生的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帮助其重建心理平衡,激发走向康复的信心。
本组资料表明,心理干预措施后干预组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及出院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均优于对照组,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1]洪卫军,金国飞.帕金森氏病合并抑郁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5):37-38.
[2]高媛河.情志护理配合康复对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恢复期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2010,8(24):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