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联合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分析
2012-06-21毕巧莲
毕巧莲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推中心,河南郑州 45000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13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28~66岁,平均44岁;呃逆持续时间2h~47d,平均 20h。 对照组 65例,男 40例,女 25例;年龄 26~69岁,平均 46岁;呃逆持续时间2.5h~46d,平均 19h。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1]确诊。①呃逆持续时间>48h[2]。②影响工作以及休息;③镇静剂及解痉剂经过治疗无效。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针刺疗法
患者仰卧位,裸露针刺部位。取穴:双侧内关、人中、太冲、足三里。操作:穴位常规消毒,选1.5~2寸一次性消毒灸针,刺入穴位,人中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 0.3~0.5寸,用重雀啄手法,内关、太冲直刺 0.5~l寸,足三里直刺 l~1.5 寸,行提插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30mm,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中药治疗:旋复代赭汤方:旋复花9g,代赭石9g,制半夏9g,生姜10g,人参12g,炙甘草6g,大枣4枚。水煎服,煎2次,每次取汁200mL,二煎混合,每次50mL频服,每目 l剂,7d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
对照组口服奋乃静片4mg,每日3次;谷维素片20mg,每日3次。以上2组均治疗3d为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
3.1 疗效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
痊愈:呃逆症状消失,无复发,无不适;显效:呃逆明显减少持续时间及次数,或偶尔复发;有效:呃逆减少持续时间及次数明显,或7d内偶尔发作;无效:呃逆持续时间及次数无改善。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4 治疗结果(表1)
5 讨论
呃逆的发生,主要是胃气不降而上逆所致。呃逆中医古称“哕”,多因饮食不节,中虚气滞或心情刺激所致。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呃逆是由于神经反射性动作,反射弧经第3、4脊髓颈节,延髓呼吸中枢控制。并且和大脑皮层有关系。所有使迷走神经的正常兴奋与抑制发生失调而异常兴奋,均可导致呃逆。本病常缠绵难愈,治疗亦甚棘手。针刺疗法以疏通周围部位的经络气血为主要目的,进而加强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功能,达到和胃降逆,通调腑气的目的。天突功能调气降逆,利咽化痰;内关利膈降逆,疏通三焦。足三里和太冲二穴相配,疏肝和胃,降逆止呃而治标,标本同治,相得益彰。应用针刺和中药治疗顽固性呃逆,两者结合,可控制呃逆发作,同时治本。故用治顽固性呃逆,收效满意。
[1]刘越.图解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5.
[2]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第 6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l78.
[3]张宝荣,胡波,朱福獒.顽固性呃逆伴低钠28例临床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2002,39(3):189.
[4]杨长森,何树槐.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3.
[5]程小平.针刺治疗术后呃逆 35 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3):58-59.
[6]王同付.电针合并温针灸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39例[J].当代医学,201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