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疗效分析
2012-06-20李继红
李继红
(湖南省中医院儿科 长沙 410005)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引起以通气障碍为主的严重疾病,其主要原因是肺发育不完善,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1],该病得治疗无特效手段,主要为人工机械通气和高浓度氧疗,但机械通气的并发症较多,不能长时间应用。我科应用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9年5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3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男性10例,女性9例,胎龄在35~42周之间,平均(40.8±1.3)周,1minApgar评分为(3.5±1.6)分;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8例,胎龄在34~42周之间,平均(40.7±1.5)周,1minApgar评分为(3.5±1.4)分。2组患儿在年龄、胎龄、Apgar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维持血压、改善循环,维持电解质平衡、血糖正常等常规治疗,积极清理呼吸道,尽可能吸出气管内羊水,治疗组气管插管,用5mL灭菌注射器抽取药液经气管插管注入气管内,接复苏囊加压通气1~2min,保证药液在肺内均匀分布,注药后接CPAP,按照患儿的病情调整参数,对照组清理呼吸道后,以间歇指令通气+呼气末正压模式辅助通气,根据患儿自主呼吸、氧离耐受情况调整呼吸机参数[2],比较2组患儿在用药后1、2、48h氧合指数(PaO2/FiO2)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患儿用药后氧合指数比较(±s)
表1 2组患儿用药后氧合指数比较(±s)
注:治疗组患儿在用药后12、36、48h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例数 1h 12h 36h 48h治疗组对照组P 19 19 24±4 24±4>0.05 31±5 25±4<0.05 33±5 27±5<0.05 34±5 28±5<0.05
2 结果
2组患儿用药后氧合指数比较,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透明膜病是因为患儿肺泡表面缺乏活性物质所致,加上缺氧、中毒等损害肺泡上皮细胞以及表面活性物质,肺泡Ⅱ型细胞受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容易造成肺泡萎缩,肺透明膜形成。经鼻呼吸道正压通气是一种相对无创的正压通气方法,能保持整个呼吸周期持续呼吸道正压,具有加温、湿化、调节氧浓度等功能,防止小气道萎缩和闭合,增加功能残气量以及肺内气体容积,降低呼吸道阻力,减少肺泡内液渗出,增加肺顺应性和通气/血流的比值,早期使用能减少机械通气的使用,避免了对呼吸机的依赖[3]。表面活性物质能改善患儿的氧合以及通气效率,其作用及时是减轻正压通气和高氧暴露所造成的肺及气道的损害,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代谢池,减少蛋白渗入到肺泡间隙;下调转录因子Kb的表达以及调节促炎因子所诱发的化学性炎症反应[4]。氧合指数是衡量肺氧合功能的重要指标。在本组资料中,在应用表面活性物质后,治疗组患儿氧合指数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新生儿肺透明膜患儿早期应用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减少高频通气并改善氧合,在清除吸入物质及恢复肺泡表面活性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强调表面活性物质应该再起应用,大剂量或者重复使用可能带来更好的疗效。应用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能有效改善患儿氧合功能,减少机械通气应用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
[1]新生儿吸疾病研究协作组.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MAS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8,43(5):354~359.
[2]向建文,陈浪辉,陈远彬.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的疗效[J].广东医学,2009,26(6):817~818.
[3]林新祝,刘基栋,李雅丹,等.新型经鼻持续正压通气在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后的应用[J].中国A,JL急救医学,2010,14(2):148~149.
[4]黄东梅,陈健,陆俏群.肺表面活性物联合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I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7(8):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