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融和,特色发展
2012-06-19范同华胡红霞
◎/范同华 胡红霞
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特色发展都是学校本色,而“课内比教学”活动正是本色中的本色。如何将这些内容整合,让本色融和?这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是“比”“训”融和,走名师之路。把“课内比教学”活动和“校本培训”巧妙融和,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帮助教师找到了一条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课内比教学”活动实施方案讲究一个“实”字。每门学科、每个年级上课的时间,在方案中公布,让每位教师心中有数,相互监督;每个年级、每个学科组,不分男女,不分职位,一律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教师上课的具体时间,让教师调好课程;每位教师的推门课与教学进度同步,力避复制教案或名师课堂;形式统一,不用多媒体,全员裸教,体现常规色彩;评委当堂打分,当堂作出书面评价,尊重客观,讲究公平公正;一人一档,不受任何人情干涉,全面、客观记录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过程和结论。教师呈现出来的备课能力、实施课堂教学能力都是原生态,有利于发现教师的不足,切实提高教师的“备”“教”能力。
说课、评课,讲求一个“效”字。说课者围绕自己的推门课,说透教材,说清楚“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注重客观实际,关注教师基本能力;评委把教师的说课和推门课结合在一起,对教师把握课标的能力,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实事求是进行打分,并写出有益于教师提高和发展的书面评价;评课着眼于教师的普遍提升,着力于优秀教师的有效发展,为其打开思路,拓展发展空间。
二是“比”“研”融和,走强教之路。提升教师教的能力、研的能力,兴教才有可能,强教才有希望。把“比”“研”融和,用“比”促进“研”的进程,用“研”作用“比”的质量,这就朝强教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在校本教研中贯穿“比”,提升教师基本素养。如何真正解决教师理解教材的准度、深度、宽度的问题,真正解决教师科学处理教材、创造性运用教材的问题,真正解决教师深透解读课标、准确把握课标的问题,真正解决教师课堂规范、灵动的问题等,已成为教研任务的重中之重。学校把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获得的原生态信息、典型案例,摆在教师面前,让教师去评、去议、去反思,去和身边的人比,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实施有效教研,提高教师基本素养。
在课题研究中贯穿“比”,提升教师科研水平。“课内比教学”活动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比教师的科研能力,强教师的科研水平。学校把“科学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提升课堂学习质量”的课题研究与“课内比教学”活动整合在一起,运用课堂规范信息记载表、学生主体体现信息记载表、教师主导体现信息记载表、课堂结论信息记载表,记载教师课堂呈现的状态,了解教师课题研究的方法,分析教师课题研究的进程,计算教师运用本课题思想的含量,确定教师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质量,比教师课题研究的水平。这种“比”,对于强教师科研水平卓有成效。
在特色教育中贯穿“比”,提升教师教育品质。“在校园里,诗意地栖居”是学校的教育理念,“诗意教育”是学校确立的教育特色。诗意教育不能仅用教学个性、教学风格来界定,它是一种至高至美的境界,它需要具有一定教育品质的教师去实现。因此,学校的每项工作都围绕其设计、展开,把“课内比教学”活动作为强教师素质、建诗意课堂的支点,努力引导教师比课堂文化诗意化、课堂情感诗意化、课堂结构诗意化、课堂状态诗意化,有计划而又不经意地增加教师业务素养的厚度,发掘教师教学艺术的深度,提升教师的教育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