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诗词教学方法

2012-06-16方红娜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13期
关键词:意境古诗词诗词

方红娜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塑造了一条璀璨的艺术长廊。古诗词以简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巧妙的方式和丰富的想象抒发着诗人真挚而深刻的情感。诗词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诗词教学方面的几点做法。

1.诵读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诵要达到水到渠成。读如何体现出训练层次呢?一般来说,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可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如学习杜牧的《赤壁》时,介绍完作者和时代背景后,就让学生反复读:默读,小声读,大声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在分析、理解、领悟诗歌内容的同时,又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叙事部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再次体会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2.意象分析法。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古人讲“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诗歌是借助一定的意象来表达主观情感,因情而选景,依情而写景的;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沟通诗人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便是意象,它是诗人主体思考在自然界人事景物身上的具象显现。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诗歌的第二、三、四、五节重点写了哪些意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些意象所在小节的画面。”学生回答出了金柳、水草、清潭、星辉四种意象,并描述了优美画面。我接着追问:为什么写得这么美?大家讨论后觉得,这四种意象代表了徐志摩的一种理想。我紧接着让学生比较阅读第一节和第六、七节,重点思考:“诗人‘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为什么又‘不能放歌”?通过这些问题的指引,学生一步步理解了诗人离别康桥时的苍凉和无奈。

3.意境分析法。“意”即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它是通过诗人描绘的事物和画面来外化的,这些描绘的事物和画面即是“境”。诗词阅读欣赏中重要的活动是把握诗中创设的意境,进而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而意境的体会、把握,要靠读者的想象来完成。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运用自己感知的画面,来把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如学习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进入诗歌教学之前,我先让同学们回忆学过的有关月的诗,让他们总结出有关月的诗大多与思乡怀人有关,月亮可以寄托人的情感。又问他们:当你第一次离开家,来到学校的第一个晚上,看到了月亮,你想到了什么呢?接着让他们朗读“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体会诗歌的意境、作者的孤寂。给他们介绍苏轼写作此词时的背景,又让他们读上阙,想象月光下作者思念弟弟的情景。再配上一段柔和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这样的诗情画意中边轻声朗读,边感受其意境美。

4.情景体验法。 情景体验就是读者通过感受情景,达到和作者融会贯通的境界,也就是“移情”。如教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时,我先打出了杜甫的生平简介,特别是漂泊西南时在夔州的生命中的最后三年情景。同学们看后,心情一下子就悲凉起来。然后,配合录音,屏幕上显示了一幅幅动画:在汹涌澎湃的大江边,黄叶飘落,秃树摇曳,猿声哀鸣,孤鸟盘旋……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是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了。这时我让学生们听着背景音乐,在心里朗读这首诗。伴随着音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边听到的是曲调婉转的古曲,有同学忍不住掉下了眼泪。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真正体会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学习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诗篇,选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古诗词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

猜你喜欢

意境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