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语文文本解读原则
2012-06-16蒲蓉
蒲蓉
新课程倡导在学生与文本沟通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既有年级的差异,又有文体的差异。所以把握文本解读的度至关重要。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一、注意文本的知识性
把握文学常识及文本基本内容,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最基本的要求,是文本解读的最低层面。不管是哪个年级,也不管是什么文体,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都应该做到这一点。文本解读,既要了解作家及其作品,又要熟悉文本内容。比如解读七年级上册第11课,朱自清的《春》,由于小学的时候学过他的《匆匆》,学生对朱自清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关于作家作品,只需要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收集相关资料作为了解,教师在检查预习情况之后作补充就行。同时,引导学生描绘文章中所描绘的几幅优美图画:盼春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等,以此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而像那些刚接触过的作家作品,就得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深入收集资料,教师上课检查预习情况后可以作详细的补充。在文体的学习中,教师要注意介绍文体常识,比如:小说、戏剧(曲)、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特征,让学生能够根据文体特征判断一篇文章是什么文体,以此来确定相应的阅读方法。
二、注意文本的系统性
注重文本解读的系统性,学习文本阅读的方法,提高文本阅读的能力。在初中语文课文中,不管什么文体,其阅读都是有方法可循的。文本解读,不单单是让学生阅读某篇文章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文本阅读的方法,能够由此及彼阅读同类文章。做到阅读了一篇文章,就能够阅读同一类文章。比如:阅读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它是新闻,在阅读的时候就要注意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及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题、背景和结语),还要注意电头的作用等。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注意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以后在阅读新闻(消息)的时候就有了方向和方法。
每种文体,不管表达方式怎么样,都有规律可循。比如: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把人物放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情节的展开来突出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散文,讲求“形散神聚”,不管形式怎样,最终都会表达一个主题,就是散文的“神”。
文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在文体阅读时,让学生对文体的认识和文体解读的方法形成系统性,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三、注意文本的现实性
文本的现实性,就是指文本的主题(思想)对学生思想及个人修养的提升作用及学生从文本阅读中得到的思维能力的提升等。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在文本中汲取营养,“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关雎》是选自《诗经》的爱情诗,然而,编著者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鼓励或提倡中学生恋爱吗?当然不是,是要通过对《关雎》的学习,了解《诗经》,了解和学习《诗经》中比兴手法,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通过对唯美爱情的表现,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体验,更加认识到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爱情是信任,爱情是默契,爱情是有共同的人生目标,爱情是有共同语言。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进行文言文阅读中,要让学生吸取其中积极健康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继承。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不要纠结在一些细节上。如:《愚公移山》中,主要讴歌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美德,在文本解读中,就是要让学生学习这种美德,并且学以致用。然而,文章后面提到了操蛇之神及天帝,这带上了神话色彩,如果纠结于此,认为文章带有迷信色彩而批之斗之,这就违背了文本解读的初衷。
综上所述,文本解读,既要学习文本的基本内容及相关文学常识;又要学会文本解读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更要学以致用,学习文本中积极健康的思想,发扬其中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