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2012-06-16何惠萍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13期
关键词:实效性课件教学方式

何惠萍

当前,新课程实验正在逐渐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方式。在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过度追求形式,脱离教学实际,教学目标不落实等情况,教学效果仍然不够理想。下面就结合教学、教研实践,探讨一下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一、注重情感因素的调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很着急,但是学生不着急,教师使出“十八般武艺”改进教学,也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学生学习不投入,教学见不到成效。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课堂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开放、探究,基础较好的学生如鱼得水,充分发展。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跟不上,厌学情绪越来越强烈,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要提高教学过程的实效性,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把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起来。我们知道“要我学”比不上“我要学”,如果在教学中忽视兴趣、意志、自信心等情感因素的作用,肯定、表扬、激励等手段运用得不充分,主动学习的氛围形成不了,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就会落空。反之,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学就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效性也会显著提高。

为了充分发挥情感在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学生的讨论、质疑和回答得到鼓励,学习进程松弛有度。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楷模作用,用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调动学生,并充分运用激励评价的手段,使评价具有公正性、及时性、求实性和发展性,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创新过程,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二、因材施教,克服形式上的“花架子”

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需要努力贯彻新的教育理念,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借鉴各种教学方式的优势,通过整体优化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落实新的教育理念,有意避开讲授式,刻意追求探究式或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脱离教学实际,过分注重形式,忽视效果,结果适得其反。

下面以合作学习为例,剖析教学形式中存在的“花架子”。我们知道,合作学习对于改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在听课过程中,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情况:在一节课上,教师频繁地组织学生讨论,有时一节课讨论两次到三次。每次都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前后桌学生四人一组,前面的两位学生调过头来,四个人凑在一起轻声嘀咕,以一位学生为主进行议论。三五分钟以后,各组有一位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加以肯定或否定,取得了标准答案以后,讨论结束,教师继续讲授。对于这样的合作学习我们要反思:什么是合作学习的主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学生是否充分思考了,生生之间是否真正交流了,教师的作用是否充分发挥了,是否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等等。

我们知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在小组或团队中进行的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进行合作学习,以下四条原则非常重要。1.异质分组,追求生生互动。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以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2.角色分配,人人承担责任。合理分配工作可以增强组员的责任感与合作意识,提高活动质量。3.交往训练,发展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判断等能力。4.教师参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注意身份的转换,做好促进者、合作者、帮助者、与激励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这些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但是也要考虑班级容量大、课时紧等教学现状。常常有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握上述基本原则,以致分组较随意,达不到异质分组的要求,没有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的作用。在合作讨论中,往往是优秀学生占据讲台,基础薄弱的学生作了陪衬,影响了参与的广泛性;合作讨论的时间往往过短,教师指导不到位,难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判断等能力;教师又往往把自己作为一个仲裁者,缺乏对教学过程的调控等等。独立思考的不足,学生之间探讨的不充分,教师引导得不到位,这样的合作学习很难体现出其应有的意义,还不如运用启发讲授式更好。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材施教,重在实效”是经验之谈,也是规律之谈。在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针对班级容量大,教学课时紧等特点,笔者认为在教学方式上启发式的讲授教学还应当是教学的主要模式,同时辅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课题学习等其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课堂教学,不能用一种固定、僵化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式,并用系统论作为指导,充分发挥和挖掘教育模式体系中诸因素的优势,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从整体上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及时调控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参与“开花结果”

在思品课堂教学中讲求实效性,关键是改进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参与的程度是评价实效性的重要标准。当前,广大教师都很注重学生的参与,但是,要使参与真正得到落实,就需要给学生参与的空间和时间,使参与的过程开花结果。

我们常会见到,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利用投影或课件演示以后,往往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观察、思考时间,内容匆匆闪过,学生参与活动没有真正及时得到落实,使启发式走了过场。实际上,无论是教师讲授还是投影展现,都要遵循“延迟判断”的原则。首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果教师及早地进行了“引导”和“启发”,就会使独立学习,自主探究成为形式,教学就失去了实效性。也就是说,教学首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先。

立足课程标准,结合教育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写好教案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但是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教学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要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以适应课堂的实际情况。如在“坚强意志品质一课中,老师列举了“龟兔赛跑”的事例,并问学生:“现在你手中有一面锦旗,你认为应该奖给谁?”一个学生居然回答说给兔子,这让教师颇感“意外”。是不是对这种看似不合理的回答简单否定,不再让学生参与呢?当然不能。于是老师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没有把不悦的脸色“进行到底”,其应急的机智反显示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老师继续问:“为什么要奖给兔子锦旗呢?”学生回答:“兔子速度快,这是它的优点,如果它吸取失败的教训,一定会取胜,我看好兔子,因为它的潜力比乌龟大多了。所以要把锦旗给它,鼓励它!”老师笑着说:“同学们,老师想的是乌龟有毅力,兔子没有毅力,所以锦旗原来是准备给乌龟的。看来,我要向这位同学学习,也应该看到兔子的长处,要把欣赏的眼光给更多的人。老师现在应该准备三面锦旗,一面给乌龟,一面给兔子,还有一面给这位同学!”

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学生是这个动态系统中的生命体,是充满情感、富于想像的群体。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应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当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认真地思考问题,充分地发展个人的见解时,教师应该倾听、协助并与其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时还要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过程及时进行调整,因势利导,合理地处理教学中的出现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充满灵动与和谐。

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强调必要性和适应性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进行静态投影和动态演示,开阔了教学的空间,这是其他教具所不能替代的。在推动课程教材改革,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为整合而整合”的现象,甚至有人认为“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就必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有的课件制作粗糙,类似于“课本搬家”,计算机只是起到了代替板书的功能,教师成了“鼠标”,塑造着“点击”者的角色,而忽略了“点拨”者的真正角色;而有的课件一会儿影像,一会儿动画,学生应接不暇,整节课几乎变成了多媒体技术的展示课。分析起来,感觉虽然“很现代”“很热闹”,但有舍近求远、华而不实之嫌。除去华丽的装饰,就会发现教学目标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落实,教学的实效性并不强。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加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的设计实行及时地调控,有些教师课前花很长的时间精心构思、制作了课件,但是课件的机动性不强,课上只能按课件的流程来进行,当学生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探索中出现课件没有考虑到的情况时,教师就无所适从。老师由“照本宣科”改为“照课件宣科”,过分地依赖课件,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由教师“注入”,改为计算机“注入”,教学过程让机器来控制,过分强调形式,实际效果并不好。

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上,必须从教学的目标和技术的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保证落实基础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适时采用,讲究必要性、适度性和实效性,不能追求形式,为整合而整合。

猜你喜欢

实效性课件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