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策略
2012-06-16王春燕
王春燕
现在的语文考题越来越灵活,尤其是阅读题越来越难以把握。所以,老师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其实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同他们的自学能力是分不开的。
1.多读。初中生读一篇文章不是难事,难就难在会不会读,该怎样去读。有些老师喜欢朗读,篇篇课文自己读,读得既生动又入情,学生过完耳瘾后,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依然没有达到。因为老师并没有教会学生如何自读。学生只有通过自读,才能主动地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基础知识和语音规律。而这些对于完成课文的分析和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上新课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前的“预习提示”,按“提示”所揭示的思路要点去读课文。先是默读,让学生边读边想 “提示”中所提到的内容,求得有个初步的印象,产生兴趣。第二遍精读,要求学生用红笔划出课文中的生字、重要词语和难句,理清全文脉络,划分段落层次,体味语言特色。读第三遍时,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读出声音来,学生对有些生字难词不一定认识,只有读出声音来,我才可以及时的予以纠正。还有学生对有些句子的顿音读得不准确,理解得就不正确。在教《狼》时,就碰到这样的情况。课文中最后一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我注意到不少的学生都把这一句读成“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我特地请这样读的学生讲讲这句话该怎样翻译,学生译了好几次,译不出正确的意思。我又让他们查一下“变诈”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是“欺骗”的意思,那么这样读:“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根据顿音再译一下,学生恍然大悟,立刻记住了这句话的意思。
2.多写。光读也不行,还要让学生做一些笔头的工作,把浅层的感知变成深层的理解,把初步的印象变成巩固性的记忆。人人都要在自读本上抄写或摘录每篇新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句,利用工具书注上读音,写出注解或句子的含义,再做一些难度较大的问答题。让学生一定要把最真实的想法和见解写出来。或在课堂上讲述,或互相交换阅读,或贴在教室的墙上,让学生去“品头论足”。这样一来,学生写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而且读的主动性、钻研性也越来越强,日积月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自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多讲。新课改实施好多年了,但许多地方仍然摆脱不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从被动变主动,我在教学中,尽量腾出时间,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让学生多讲,对语文水平较差的先布置一些题目,让他们做好书面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请他们朗读或边看边讲;而对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我更多的要求他们充当小老师的角色。给一篇新课文设计一些问题,按照一定的思路讲解出来。再请大家互相补充,最后得出完整的正确的答案。我发现只要把这堂课让给学生们去讲,他们的兴趣太浓了。往往会非常努力地把分给他们的任务做好。这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是大有帮助的。同时,我还仿照“智力竞赛”的形式,给学生打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4.多疑。“质疑”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我经常启发学生多动脑,并让他们知道老师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孔子也有被问住的时候。还告诉他们“尽信书,不如无书”,即使是书本上的知识,有时也会产生错误,要让后人去鉴别和纠正。不要盲目地一味地相信书本,从而禁锢了自己的头脑。对那些在思考中找问题,敢于给课文找“漏洞”,勇于向老师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错误的学生,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经过一定的筛选,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最后统一认识。我在上《故乡》这篇课文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杨二嫂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去……”这里的碗碟是闰土偷埋的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就组织大家讨论。有些同学认为就是闰土偷埋的,因为他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他的人性已被扭曲——很可能变成自私自利,爱贪小便宜的人了。但是有一个同学很激动的替闰土打抱不平,要为他平反昭雪。他说,中年闰土虽然愚钝、麻木,但他骨子里有着淳朴、善良的本性,不会干这样的事。碗碟一定是杨二嫂偷埋的,因为这非常符合她尖酸、刻薄、另有所图的性格特点。这个学生一说完,大家认为他的说法很有道理,立刻统一了认识,对人物性格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坚持着用“四多”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这样不仅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感到愉快。同时,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