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科学课堂教学走近学生的生活

2012-06-16胡建华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13期
关键词:蘑菇动物科学

胡建华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科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坚持贴近生活、走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课程学习中处处有生活。

我校地处荆楚大地屈家岭古文化遗址腹地,在江汉平原与大洪山脉余脉交会处,有着极其广泛的农村生活资源,学生的衣食住行带有典型的荆楚农村习性。自然资源丰富,涵盖了小学鄂教版科学教材中提供的绝大多数的教学内容。生命世界、田园树林、山川湖泊、花鸟虫草,生物世界丰富多彩。学生从小生活接触这些资源,熟悉这些资源。因些,教师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让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理解科学就在身边,知道科学课程的学习就是解决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事物的本质。在学习中感受到科学是那么亲近,那么有作用,从而产生对科学课程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如何让科学教学内容具体的走近学生的生活呢,试从以下两点来进行举例阐述。

一是注重整合教材,在教学设计中突显生活影像。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它属于地方性教材,我们使用的是鄂教版,编排中很多内容更注重了以湖北地区为代表的各种生物的生活特性。我区正处在湖北中部,教材中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可以在我区找到,这就为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上提供了广泛的生活资源,奠定了牢固的生活知识基础。可以大量引进生活中的生物特性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在五年级的教材中的蛙和蟾蜍、龟和鳖、各种蘑菇等,六年级的科学教材中的卵石的形成、一天中的动植物等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物个体。作为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提供的资源,更要注重整合教材以外,学生更了解更熟知的资源。要用好教材,更要用活教材,让教材活起来,让教学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活起来。例如在教学蘑菇这一课时,我就把当地常见的蘑菇提前进行采集和收集,同时请部分学生带来自家食用的蘑菇。这些蘑菇学生都见过,有的学生家里种植过,有的学生家里食用过。大多数的学生很快说出蘑菇的名称和简单的生长环境和特性。再如:教学《形形色色的动物》一课时,由于书中提到的动物个体都是动物园中的一些动物,对于我区学生来说几乎没见过,如虎、大象、驼鸟等,这些动物的生活特性只能通过查阅信息获取。而我区却有着大量的家养动物和野生自然动物,于是要求学生观察本地某些动物的生活特性,开展实践交流活动。这样的教学就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中,帮助他们扩展了对身边自然事物、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了他们的学习资源。

二是让学生在生活的实践中感受科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这些都体现了科学课程的学习特征,要做到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坚持让学生在生活的实践中探究科学的思维方式,就必须给足学生探究问题的时间,就必须在必要时走出课堂,到实践中、生活中、社会中、大自然中去学习、去寻求科学的规律。例如,在教学《校园里的动植物》一课时,就要组织学生在校园里,实地去寻找、去观察,看看校园的动植物的生长状况、生长环境。这样既开放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开放了教材教学,又丰富了教材内容。再如《土壤》一课的教学,教材中让学生分清土壤,就要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采集壤土、黏土、砂土。在探究同样的植物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情况时,花费的时间需要十天半月,不可能在4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这就要布置学生在家里或学校里完成。经过十天半月才能看到植物在不同的土壤中的生长情况,得到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能因为时间长,而放弃实践的操作,不能凭借教师的生活经验代替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生年龄虽小,但感觉自然科学的兴趣很大;他们的成长阅历虽浅,但他们生长的自然环境一样丰富多彩。所以,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生活中的自然事物感兴趣的特性,组织好学生的学习;还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对生活中资源的挖掘,有机整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为学生学习科学创造最好的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蘑菇动物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蘑菇
蘑菇伞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