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现状研究
2012-06-15王舒圆兰建华
王舒圆 兰建华
女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现状研究
王舒圆 兰建华
民族精神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大学生因其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在民族精神的认知方面也具有鲜明特点,如,对理想信念的认知较男大学生缺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较男大学生强烈,价值取向较理性等。多元文化的冲击、课堂教学的欠缺、第二课堂的局限、网络媒体的渗透等,都对女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产生着影响。高校应当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加强民族精神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网络教育与引导。
女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影响因素;教育途径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学是文化传承、精神培育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前提。研究女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认知和践行情况,对加强大学生群体的民族精神教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下文将对女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认知状况、影响因素及教育途径进行初步探讨。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近年来,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备受关注和重视。据2010年教育部统计,全国普通本专科院校在校生中女大学生达到11350981人,占学生总数的50.86%。[1]在一些外语外贸类的文科院校,女生的比例更高。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及新媒体的日益普遍,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在当前网络环境下,了解并掌握女大学生身心方面的发展特征,是做好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2]目前高校通常采取的泛化的、“无性别”的德育模式并不适应大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素质女性人才的培养。[3]专家学者们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思想道德、网络环境、就业歧视、心理健康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而从女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角度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该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就具体层面来讲,应包含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品格和全球责任四个层面。本研究中,调查问卷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共涉及四部分内容,即对民族精神的认知、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以及网络民族精神教育开展情况等。在民族精神认知中包含了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认知、信仰选择,以及对中外文学和节日的关注度等。问卷发放学校主要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6所京内高校及部分京外高校。课题组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897份,其中有效问卷1877份。调查对象中,男生489人,占总体的26.1%;女生1388人,占总体的73.9%。基于问卷的相关数据,本文以女生样本为调查分析对象,男生样本、总体样本为参考,采用描述统计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列联表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男、女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进行对比和定量分析,挖掘女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不同影响因素,最后结合访谈和观察所获得的资料,对女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及途径作进一步的阐释与探讨。
二、女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分析
表1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尚、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因此,本文在女大学生民族精神现状研究中,不仅涉及女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知,还包含了女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选择、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内容。
1.女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知与男大学生基本趋同
在“您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的调查中,大部分调查对象均表示有一定的理解,43.5%的女生表示“比较深刻”,43.1%的女生表示“一般”,表示“不太了解”和“一点也不了解”的女生仅占3.9%。在这一问题上,男生的自我评价整体略高于女生,尤其在对民族精神能够“深刻理解”的评估上,男生的自我评价明显高于女生(见表1)。
2.女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知较男大学生缺失
调查显示,大部分女生均比较认可理想信念对人生的重要影响。在“您认为理想信念对人生的意义”的调查中,95.3%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通过男女生对比,可知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的性别差异较为显著,男大学生选择信仰“共产主义”的比例为41.7%,而女大学生为37.8%;男大学生选择“没有信仰”的比例为33.3%,而女大学生则为43.0%(见表2)。可见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信仰存在一定的缺失。
表2 您的信仰是什么(%)
表3 对国学的态度(%)
3.女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较男大学生强烈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数据显示,女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热爱,其中表示“十分热爱并引以为荣”的占女生总体的59%,“比较热爱”的占35%,二者合计在94%左右。同时,大部分学生对国学的评价也比较积极(见表3),其中女生较男生更为积极一些。81.9%的男生认为国学应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发扬,有85.2%的女生持有该观点,虽然数据相差并不是很大,但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女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遵从。
4.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较理性
在对特定价值观的认可度调查中,调查对象的选择都较理性(见表4)。在“您对金钱和权力是万能的观点的认可度”的判断中,女生的赞同度低于男生的赞同度。当面临全社会关注的网络突发事件时,有66%的女生表示能够“理性对待”。在“如果国内外权威媒体就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存在分歧,您对国外媒体的信任程度如何”一题的回答中,性别与信任度有相关性,但相依系数仅为0.121,二者呈现弱相关的关系,即大学生对国外媒体是否信任与其性别无太大的相关性。仅1.6%的女生表示对国外媒体“非常信任”,16.5%的女生表示“比较信任”,58.0%的女生表示“一般”,有21.5%和2.4%的女生表示“不太信任”和“从不相信”。
表4 特定价值观的认可度(%)
表5 最喜欢来自哪些国家/地区的电影或电视剧(%)
表6 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
三、影响女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因素
1.多元文化的冲击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的国内外大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多种挑战,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也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在调查中发现,相对男生而言,女大学生受日韩文化的影响较大(见表5)。近些年,日韩风在中国盛行,部分女大学生对日韩服装、发型等非常追捧,高校出现一批“哈韩族”。很多女大学生对韩剧非常喜爱,韩剧成了她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韩国影星成了她们的偶像。同时,“洋节”更是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校园里庆贺圣诞节要比端午节热闹许多,对“洋节”的关注度高尤其体现在女生当中。这种现象在无形中影响着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2.课堂教学的欠缺
调查显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各类知识的主要途径和形式还是学校的课堂讲授,民族精神的培养也不例外。其次影响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是课外读物。对比男女生发现,女大学生更偏向于从课堂教育中汲取民族精神,同时,电影、电视等对女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影响也略高于对男大学生的影响(见表6)。在对“高校开设大学语文、古典文学等中文类课程的必要性”一题的回答上,男女生均普遍认为“非常有必要,应设为必修课”或“有必要,应设选修课”,其中,男生的支持率为87.5.%,女生的支持率达到90.6%。
然而,从目前教学的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低,31.4%的女生对思想政治必修课课堂教学效果感到“满意”,41.3%的女生认为“一般”,24.5%的女生感到“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相比之下,40.5%的男生对课堂教学效果感到“满意”,38.6%的男生表示“一般”,21.0%的男生表示“不满意”,男生的总体满意度略高于女生。可见,偏重于从课堂教学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女生对于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比男生高,而民族精神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女大学生的需求。相对而言,家庭教育和网络教育就显得更加薄弱,这两个领域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如能充分利用的话,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养成会起到积极作用。
3.第二课堂的局限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姚钦英、黄宁的研究指出,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相互交融,共生互补,兼具文化目标与政治目标,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两翼,缺一不可。[4]在对“课外活动的关注度”的调查中,男女生对各类活动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其中,女生较男生更加关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类的活动,对于学术类竞赛活动的关注度略低(见表7)。对于校园讲座,男生的关注度更高,而且男生的兴趣更为广泛,对各类讲座均有较大兴趣(见表8)。这表明,在第二课堂设计上,高校缺少针对女生的主题活动,在内容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表7 对特定校园活动的关注度(%)
表8 对各类讲座的关注度(%)
表9 对特定事件的网络关注度(%)
4.网络媒体的渗透
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调查发现,虽然男女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都非常普遍,但在对不同网络事件的关注度上略显不同。男生对网络上的政治事件的关注度比女生高,女生则对网络上的社会事件的关注度比较高(见表9)。可见,网络对女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尤其是网络上的负面社会事件会对女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造成较大的影响。
四、女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探索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加强民族精神课堂教学
调查显示,课堂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女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应结合女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课堂教学。首先,在对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上,应积极吸纳与女性相关的素材,如女性英雄事迹、女性文学作品、女性思想的传播,适当增加杰出女性人物的插图,摒弃性别偏见,激发女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其次,授课教师应提高自身对女性的认知水平,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关注度,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将历史、时事与女性素材相结合,并善于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帮助女大学生深入了解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轨迹,使她们对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产生敬仰之情,进而加强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此外,针对女大学生普遍爱好文学这一特点,高校还可利用大学语文、古典文学等课程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过程中产生传承民族精神的动力。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开展民族精神的实践教学
根据女大学生热衷于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特点,高校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在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民族精神,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体验民族精神并自我升华,从而实现主导教育与学生自身塑造相结合。同时,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女大学生对学术活动的关注程度,并积极开展与女性相关的学术活动,如女大学生征文比赛、女性关注的热点问题研讨、女性讲座等。
3.以交互式网络建设为抓手,实现网络民族精神教育与引导
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开展基本上都以校园为载体,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的交流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校园之内。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开放的平台,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每一个公民。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自然也是网络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查显示,大部分女大学生对网络上的社会问题更为关注,因此,可以适当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积极组织女大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探讨,开辟女性评论专栏,鼓励她们从女性的视角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网络互动,通过网络平台将女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同时,高校应充分应用互联网弘扬民族精神,通过建立主题网站、主题微博、官方微博等形式,积极宣传主流文化价值,陶冶女大学生的高尚品德,培养她们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深厚情怀。
[1]各级各类学校女学生数[EB/OL].教育部门户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s6200/201201/129613.html.
[2]陈海红.网络环境下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
[3]赵浩.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4]姚钦英,黄宁.校园文化与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讨——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4).
责任编辑:董力婕
Research on National Spirit Education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WANG Shuyuan,LAN Jianhua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spirit is a vital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Owing to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there are some distinct features of their acknowledgement of the national spirit.For example,compared with 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more likely to lack identification with ideals and beliefs,have a stronger lo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old a more r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Various factors,such as an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culture,deficiency in classroom teaching,limitations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the penetration of network media,have all affected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spirit.Universities should improve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teaching,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s well as onlin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national spirit education;influencing factors;teaching methods
10.3969/j.issn.1007-3698.2012.03.007
2012-03-12
G776
A
1007-3698(2012)03-0040-05
王舒圆,女,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兰建华,男,畲族,北京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调查研究、教育人类学。100089
本文系2011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中心战略课题“世界强国进程中的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JSZ2011ZL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