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同类型网络成瘾与社交回避的相关性研究
2012-06-15王启晨
王启晨 王 翔 段 永
网络成瘾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成瘾现象[1]。青少年是互联网的主体用户人群,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络过度使用与成瘾问题已十分突出。已有研究者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展和成因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使我们对此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以往研究在探讨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时,研究者们在进行研究时,所使用的鉴别工具均是将网络成瘾统一在同一架构下,较少对网络成瘾在类型上进行进一步的区分,统一的诊断标准忽视了不同类型成瘾者之间的差异,不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并且大多数研究者都只从人格角度、孤独感、应激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而人际交往是当前大学生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各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因而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和社会交往的特点,特别是不同网络成瘾类型的学生在与其社交回避之间的关系做深入分析和探讨,而这在以往研究中较少出现。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取样,从海南省某综合性大学选取大一到大三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 220份,回收问卷211份,最后有效问卷 202份,回收率 96%,有效率 92%,总共选取男生 84人,女生 118人;大一 72人,大二 67人 ,大三 63人。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采用杨文娇等人根据 Young对网络成瘾的定义自行编制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2]。该问卷包含 20道题目 ,分为游戏成瘾、信息成瘾和人际关系成瘾 3个维度。该问卷采用 5点计分 ,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不太符合,3代表说不清楚 ,4代表比较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明显,其中在网络游戏成瘾项上的得分超过 25分即被认为是有成瘾倾向[3]。杨文娇等人在编制该问卷时测得的 3个分量表的信度分别是:0.89、0.77、0.85,问卷整体信度为 0.91[4];②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 (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采用 Watson与Friend[5]编制的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该量表含有 28个条目,分为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 2个因子,其中 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评分采用“是-否”方式。社交回避,指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社交回避的反面不是社交参与而是不回避;社交苦恼,指社会交往时的苦恼感受。采用 1~ 5级记分法,得分越高,社交回避及苦恼程度越强。
1.2.2 研究过程 测试工作由工作人员按照统一程序,使用统一指导语,在同一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现场施测,规定作答时间为 30分钟,在时间结束时将问卷收回,并进行编号和封存。
1.3 统计分析 将收回的问卷进行筛查,筛除无效问卷,重新进行编号。采用 SPSS13.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对于不同类型成瘾的人数分布采用频数统计;不同成瘾类型与社交回避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不同类型成瘾者与未成瘾者在社交回避上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不同类型网络成瘾者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分布见表 1。
表 1 不同类型成瘾人数分布(n)
由表 1可知,202名大学生中网络成瘾人数为 72人占总人数的 35.6%,其中 1~3年级成瘾人数比例分别为 28%,25%,56%。男生成瘾人数比例为 45%,女生成瘾人数比例为28.8%。成瘾人数比例最高为大三年级,男生成瘾比例高于女生。3种网络成瘾类型中网络信息成瘾人数最多。
2.2 不同成瘾类型与社交回避的相关分析 见表 2。
表 2 不同成瘾类型与社交回避的相关(r)
由表 2可知,网络游戏、网络信息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均与社交回避呈显著性相关,其中网络信息成瘾与社交回避的相关度最高。在社交回避得分上,网络游戏成瘾者和网络信息成瘾者之间具有显著性相关;网络游戏成瘾者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者之间具有显著性相关;网络信息成瘾者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者之间具有显著性相关。
2.3 社交回避得分在不同类型成瘾与未成瘾者之间的差异分析 见表 3。
表 3 社交回避在不同类型成瘾者与未成瘾者之间的差异分析()
表 3 社交回避在不同类型成瘾者与未成瘾者之间的差异分析()
社交回避 成瘾 /未成瘾人数 成瘾者 未成瘾者 t游戏成瘾 12/190 10.00±2.48 5.96± 3.16 4.347**信息成瘾 50/152 8.22±2.70 5.54± 3.16 5.391**人际关系成瘾 10/192 10.00±2.58 6.01±3.18 3.915**
由表 3可知,网络游戏成瘾人数,网络信息成瘾人数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 5.9%,24.8%,5.0%。网络游戏成瘾者与未成瘾者在社交回避得分上呈显著性差异(t=4.347,P<0.01);网络信息成瘾者与未成瘾者在社交回避得分上呈显著性差异(t= 5.391,P<0.01);网络人际关系成瘾者与未成瘾者在社交回避得分上呈显著性差异(t=3.915,P<0.01)。这表明网络成瘾得分高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社交回避。
3 讨 论
3.1 与已往研究之间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已往研究[6]。可能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第一,已有研究所用测量工具多为统一的诊断标准,忽视了不同类型成瘾者之间的差异,造成检验力度与广度均较小[1]。第二,本研究所选取样本中网络使用者人数较多。第三,本研究所选取样本大多为“90后”大学生,其接触网络时间较早,较易于沉迷网络世界。第四,本研究对象包括综合大学的各类专业学生,其中以文科生人数较多,文科学生课业压力相对于理工科学生较轻,有更多的空余时间用于上网,同时文科学生更倾向于接触各类信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网络信息成瘾比例是 3种网络成瘾类型中最高的。男生网络成瘾发生率高于女生,大三年级网络成瘾发生率高于大一、大二 2个年级,这些与已有研究结果[7]一致。
3.2 3种网络成瘾类型与社交回避相关度之间的比较 在本研究中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信息成瘾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均与社交回避呈显著性相关(r=0.294,0.342,0.236,P<0.01),这与同类研究结果一致[1]。其中网络信息成瘾与社交回避的相关度最高,其次是网络游戏成瘾,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与社交回避相关度最低,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现在是一个信息化时代,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大量信息,大学生在浏览、下载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时很容易沉迷其中,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久而久之在社会交往上所花的时间相应减少,导致社交方面出现一些问题,本研究所调查的大学生其接触网络较早,对网络游戏已不再陌生,因此在大学期间他们对网络游戏的兴趣远没有刚接触时那么大,相反对于网络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娱乐方面,大学生已脱离中学时期那种单调的生活开始更广泛的接触社会,参加社会活动 ,关注社会时事,借由搜寻网络上的信息来缓解自己的学习压力与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进而对网络信息产生依赖性。例如最近 2年又兴起了网购的潮流。大学生由于对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购买欲,但大多数人又没有独立而稳定的收入,经济承受能力差,又受到新鲜事物上市总是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的局限。而网购正弥补了普通购物受地域和价格的影响,以低价,方便和快捷俘获了大量的大学生,让其花费很长的时间在网上进行物品的选择和对比,少则 1~ 2个小时,多则半天或一天 ,如此长的时间花费在多是单方面信息的接受上,减少了与人交往的时间和频率,这种趋势和现状就势必会使网络信息成瘾与社交回避呈现较高的相关。第二,由于学校对网络游戏端口进行了封锁,加之不少大学生对游戏的兴趣逐渐下降,所以在此类型上成瘾的人数及出现社交回避的情况要略低于网络信息成瘾者。第三,网络人际关系的互动超越了地域、文化和时间的限制,所建立的人际关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依赖血缘、地缘和业缘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而是一种全新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人际关系[8]。这种新型的人际交往形式能够满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需求,使大学生沉迷于其中。但网络人际交往只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沟通,仍然属于社交范畴,因此它对现实生活中社会交往的影响力是 3种成瘾类型中最低的。
3.3 成瘾者与未成瘾者在社交回避得分上的比较 社交回避得分在不同类型的成瘾者与未成瘾者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更验证了不同类型网络成瘾与社交回避间的相互作用。
3.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以及高等学校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网络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6]。网络成瘾作为一种危害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健康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网络成瘾的研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研究为探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与社交回避之间的关系,得出一些结论,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领域有待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①由网络成瘾引起的社交回避不仅是行为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故应结合对社会、学校及家庭的深入调查、访谈等,而不只是应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同时应结合外部环境与内部成因一起来考虑,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②本研究采用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包括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信息成瘾和网络人际交往成瘾 3个维度,这 3个维度代表了大多数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但这 3个维度并不能完全将网络成瘾进行很全面的分类,因此在网络成瘾测量工具的编制上还存在很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
[1]王振,张景焕.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交特点的关系 [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Mitchell P.Internet addition:Genuine diagnosis or not[J].The lancet,2000(19):632
[3]Davis R A.A cognitive 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2):187-195
[4]Young K S,Hogers 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J].Cyber Psychology&Behavior,1998,1:25-28
[5]Watson D,Friend R.Measurement of social-evaluative anxiety[J].Journal of Consutl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69,33:448-457
[6]马薇薇,黄冬梅.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人际交往能力、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2007
[7]杨文娇,周治金.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8]杨文娇,周治金.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感觉寻求人格特征研究 [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6):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