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住宅适应性设计

2012-06-14马小凤

山西建筑 2012年2期
关键词:套型低收入流动人口

马小凤

处于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当代中国,已经成了世界工厂,并以其长期超高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中国社会正在转型,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逆转。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全国大中城市尤其是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流动,进入城市参与就业竞争,这就形成了规模巨大而不容忽视的城市低收入流动人群。大量资本与劳动力的流动是活跃经济与丰富城市生活的动力,同时对城市住房提出一个巨大的要求。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所造成的城乡差异,日益突出的流动人口城市居住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建筑师的角度,更能切实关注的是如何创造出针对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住宅的设计模式。在流动人口住宅设计中,针对“低收入流动性”,对适应性的研究更是必不可少,这正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

1 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概况与住宅适应性

研究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住宅设计必须从影响其居住需求的几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年龄构成、家庭构成、职业构成、居住现状及生活方式等。其中,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年龄、家庭构成以及生活方式是影响住宅适应性设计最重要的因素。

1.1 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年龄及家庭构成

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多为青壮年,这也是他们进入城市参与就业竞争的主要优势。进城农民工呈现年轻化趋势,45岁以下年龄组的人占到总数的87.2%,而30岁以下的“80后”农民工占的比例为44%。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家庭结构关系存在三种方式:1)单个流动人口。这是最先外出的流动人口,工作的人可能逐步稳定下来。这类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具有最大的灵活性,居住方式多以旅馆、临时性租房为主。2)“群体式”流动人口。这是最普遍的存在方式,为单个流动人口发展所致。群体式流动人口包括地缘型、亲缘型及业缘型三类,“群体式”流动人口规模大小不一,可以为几个或十几个,特别在业缘关系中可能存在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的情况。3)“家庭式”流动人口。此类在城市中一般都进行着,逐步发展。一般流动人口家庭的成员较少,大都是核心式的小家庭模式。其中,以夫妻共同流动的“1+1”模式和夫妇及子女共同流动的“1+2”模式为主要的流动形式。

1.2 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

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必然受到社会和城市的影响,但他们的经济条件和工作背景又不同于普通城市居民,会产生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闲暇时间少。2)闲暇生活内容贫乏,社会关系简单。3)住宅消费以租赁住宅为主,租金承受能力低。

1.3 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的居住需求及住宅适应性

1.3.1 居住需求

通过以上对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总结,可以对其居住需求进行分析:1)单个流动人口适合小面积单身公寓或微型多功能居住单元;群体式流动人口性别单一、社会关系单纯以及价值观念、文化程度接近,适合居住于公寓式的集体宿舍;家庭式流动人口可以采用小套型住宅方式解决。2)不同家庭结构对住宅功能空间要求不同,但休息功能是最重要的,卧室空间应完整全面,重点设计。3)厨卫空间在生活中使用率高,应精心设计。4)起居、餐厅、客厅空间可以集中设计,提高空间使用效率。5)功能空间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应尽量节约面积,以实用小空间为主,但须提高舒适度。6)应考虑流动人口家庭生命周期转变所带来的影响,灵活多变,具备适应性。

1.3.2 住宅适应性

住宅空间的适应性是指利用建筑空间和结构的潜力,使住宅空间和功能适应使用者的需求变化。其意义在于:1)住宅满足未来的居住需求。当前的流动人口住宅建设中提倡小面积来缓解流动人口的居住困难,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住宅面积标准会逐步提高,小面积住宅要有能够随需求提高而扩大面积的潜力。2)住宅设计回应城市流动人口家庭生命周期的转变以及从单身流动到家庭流动的变化趋势,当前的流动人口住宅设计还是以公寓、宿舍的形式出现,但家庭化的趋势在流动人口中已越来越明显。3)提高住宅的适应性可以在居住面积相对较小的情况下,用经济的手段提高居住舒适性和生活质量。

2 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住宅适应性设计策略

2.1 套型内适应性设计策略

2.1.1 平面规则、模数化及标准化

套型平面的轮廓影响内部空间划分和功能布置,轮廓越方正,空间划分的可能性就越多。平面布置标准化,使房屋开间尽量统一,不仅可以增加相同预制构件的数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房屋造价,还方便根据居住需要灵活组合变化,发挥适应性的优势(见图1)。

2.1.2 套内空间弹性设计

1)设计“中性空间”。流动人口住宅中的起居室一般都是集休息、用餐、聚会等多种功能为一身,通过对功能的复合使用,起居室、阳台可以作为中性空间。中性空间可以转换为睡眠空间,通过设置折叠床、沙发床来实现。在单个流动人口居住的单身公寓中,起居空间可以与卧室相复合,两个空间之间没有明确的划分或者只用一些灵活的隔断相分离;在多人宿舍中,起居空间可与门厅复合,只起到户内外空间的过渡作用;在流动人口家庭居住的小套型住宅中,起居空间的复合功能相对较多,既可以复合用餐空间,又可以临时复合睡眠空间或学习空间。

图1 平面布置标准化与空间灵活分隔

2)室内空间灵活分隔。灵活分隔的方法有两种:a.通过门扇的开合;b.通过家具的设置。门扇分隔的方法适用于多房间的住宅套内。两个房间之间用门扇联系,若门扇较宽,当关上门扇时,两个空间相互分离,各自保持独立性。单身或一对夫妻居住的流动人口住宅,通常为一居室,套内所居住的人数较少,对私密性的要求不是很高,通过家具作为分隔空间的介质是可行的。

2.1.3 套内空间高效紧凑设计

1)厨卫空间集合设计。一方面,集合设计有利于管道、通风井等设备的集中布置,有利于卫生间和厨房内部设备的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厨房和卫生间的可变性较小,集中设计可以避免影响其他空间,从而保证其他空间拥有较大的灵活性。

2)空间高效紧凑利用。a.高效紧凑利用空间,减小交通面积。一方面可以利用门后的空间或走道用作储藏;布置家具时尽量减少交通空间与实墙面的接触;利用上部空间作为储藏空间等。另一方面,流动人口住宅中,基于休息功能的重要,卧室空间设计中依据床和家具的尺度,追求紧凑的布置方式。b.竖向空间设计。一方面,住宅内部可以采取加层的方法来增大住宅的适应性。另一方面,目前流动人口住宅一般采用单开间平层的平面方式,将跃层住宅与走廊式交通结合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方式。跃层住宅对单开间的平面很适用,可结合跃层的形式,则可以每两层设一条走廊。

图2 合并空间示意图

2.2 套型间变化的适应性设计策略

套型间的适应性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1)通过合并空间;2)通过交换空间。合并空间是指在套内面积较小、套型模块化和标准化的前提下,根据户型需要,将原有小户型通过合并转变为一个相对较大的户型。在设计中将2个~3个套型组成一组,在每组间的隔墙预留门洞作为套型间的联系,就能在有需要的时候将这2个~3个套型合为一组(见图2)。这种方法可以解决流动人口从单个流动向家庭流动转变时住宅的适应性问题,从而延长住宅的使用年限。交换空间是指基于调节二者面积和房间数的需要,将相邻的两个套型之间的空间与其中任意一个套型相连。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流动人口住宅设计,因为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处于变化之中,套型比例随之变化。这样就为套型分配在套数不变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3 结语

新生代的农民工进入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市民化意愿更强。他们在城市中的住房问题是其融入城市的最高门槛,目前住房保障政策的覆盖面基本只针对城镇居民,而伴随着城镇化,日益增多的低收入流动人口的住房困难和需求将成为社会问题。通过对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住宅适应性设计进行探讨,希望对以后流动人口住宅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张 彧.低收入流动人口城市住宅初探[J].新建筑,2001(2):10-12.

[2]金玉棠,张一兵.城市低收入流动人口适用性出租住宅设计探析——以徐州地区为例[J].中国住宅设施,2010(5):28-31.

[3]杨 清.当前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住居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猜你喜欢

套型低收入流动人口
我国已有6200多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预警范围
韩国市区内老年集合租赁设施分析*
——以首尔市Signum Haus和Noblesse Tower项目为例
山西六类低收入群体可获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户均1.4万
娶低收入老婆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单元式住宅套型的创新设计
单元式住宅套型的创新设计
居住建筑套型创新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