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华佗五禽戏的养神之道

2012-06-13周亚东黄世钧张庆武王晓宏

健身气功 2012年3期
关键词:养神华佗五脏

周亚东 黄世钧 张庆武 王晓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因此,古代养生家认为,“神安则寿延,神去则形散,故不可不谨养也。”主张“粗守形,上守神”。华佗五禽戏是一套外动内静、动中求静的仿生养生功法,练习华佗五禽戏不仅能起到健形的作用,同样也能起到养神的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中医学认为,精、气、神是人生三宝,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精”为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气”是生理功能,“神”即是精神,即一切意识、知觉、思维等生命活动现象的外在表现。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精充、气足则神旺,精枯、气虚则神弱。在人体整个生命活动中,“神”是最高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和关键。

五禽戏是一种“动中求静”的功法,练习时应做到外动内静,外刚内柔。通过五禽戏练习,不仅能起到健形的作用,同样也能起到养神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演绎五禽游戏,进入五禽意境,以戏怡神

五禽戏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养生学家华佗创编。我们知道,“戏”具有“玩耍、游戏”之意,是指演员在舞台上化装表演故事的艺术,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娱乐方式。演戏需要有演员,有角色,有故事情节,有特定的环境背景,演好戏更需要演员能进入角色、领悟故事情节、融入环境背景。进入演戏状态的演员可以释放日常的辛劳,可以在戏中实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也可以消解因社会和家庭矛盾带来的诸多不快,抑或可以在古往今来的再现和畅游中了解历史、反观人生,使个人心灵得到最大限度的慰藉。于是,在“戏”的滋养中,“神”得到了升华。

五禽戏中的每戏都是根据动物的自然生活习性设计典型的动作,虚构了不同动物日常的自然生活情景,在虚拟化的生存环境下表现出动物的形态和神韵,要求练习者不仅要体悟动作意义,还要融入动作完成的环境背景,把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丰富的情感,并且能够集中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五禽戏习练者要逐渐进入五禽的意境,能够“入戏”。具体来讲,练习虎戏时,要体会虎的意境:要意想自己是深山中威猛无比的老虎,傲视群兽,伸展肢体,抓捕食物,体现出虎的威武勇猛的神态;练习鹿戏时,要神态安闲雅静,要体现其静谧恬然之态,要意想自己是原野上的梅花鹿,置身于群鹿中,众鹿戏抵,伸足迈步,意想自己在山坡、草原上自由快乐地活动;练习熊戏时,要意想自己是山林中的黑熊,转腰运腹,自由漫行,憨实宽容,要在沉稳之中寓有轻灵,将其剽悍之性表现出来;练习猿戏时,要体会猿的意境:机智、敏捷、灵巧、快练,要意想自己是至于花果山中的灵猴,活波灵巧,摘桃献果,讲究外动内静,欲静则似静月凌空,万籁无声;练鸟戏时,要进入鸟的意境:安然自在、悠闲宁静,要意想自己是江边仙鹤,伸筋拔骨,展翅飞翔。通过模仿不同动物的自然形态,进一步领会该动物的神韵,以形传神,达到“游戏”的目的。练习者只要进入五禽的意境,体验五禽的神韵,感受到五禽戏整套功法的波浪起伏,高低适度,旋中求正,方中求圆,转头并转体,四肢皆协调的动态美,练完一套五禽戏,就会感到神清又气爽,痛快且淋漓。这些感受综合起来就是快乐和幸福。快乐或幸福,实际是一种感觉。你心里觉得快乐,你就可以变得快乐,这就叫“境由心造”。快乐可以让人寄托情怀、舒畅情志,释放积极的情感、化解消极的情绪、医治心灵的创伤;快乐可以让人在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面前,做到神愉而不恼,心悦而不烦,做到“乐以忘忧”;快乐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保持恬愉、积极、乐观、自足的心态,做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从而培养人们愉快平静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证治百问卷四·痨瘵》说:“人之性情最喜畅快,形神最宜焕发,如此刻刻有长春之性,时时有长生之情,不惟却病,可以永年。”《素问·举痛论》也云:“喜则气和志达,营卫调利。”乐观还可使营卫流通,气血和畅,生机旺盛,滋养神气,使神志和调,胸怀舒畅,久则能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以尽享天年。所以,《灵枢·上古天真论》曰:“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体悟五禽自然神韵,返朴归真,以虚静养神

庄子认为,最重要的知识是养生的知识,养生的重点是养神。在《刻意》篇中,庄子又说:“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认为纯粹而不混杂,专一而不改变,淡泊而无为,顺着自然而行动,是养神的基本法则。也就是说,养神的关键是要做到虚静、守一、无为,保持真性。保持真性,就是符合自然之道,符合自然之道,则是养神的根本要求。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根源和基础,又是统领支配天地万物和人的总规律总原则,“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本根、本体。“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总规律,它最根本的特性是“自然而然”,所以,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道以它自身为依据,是自身决定了自己的存在和运动、发展。“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就是说,道本身无所作为,而顺应万物之自然。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自然界的产物,与自然界有共同的本质与属性,天道与人道相通,人道也应遵循“法道而任自然”的根本规律,应当取法人本性之自然,作为人道之一的重要方面,养生之道同样也应该以自然为本。

华佗受“道法自然”思想的启示,模仿野生动物的自然行为习性和神态特征,创编了五禽戏,其目的就是要帮助练习者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返朴归真”保持“朴”、“真”本性,即复归到人的自然而然的本然状态。这种回归,是人们从人性的角度对自然的体悟和认同,借助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五禽戏是仿生养生功法,为象形之戏,每戏都是根据动物自然的秉性特征设计动作,虚构情节,在虚拟化的环境下表现出动物的神韵,每一动作之中都包含着特定的韵味。所以,在练习的时候要求形神俱备,不仅要“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即要有神韵。五禽戏练习者通过外在形体效仿动物的自然行为习性和神态特征,内在意念意会各禽的神韵并得到身体内在的转化,做到身心融为一体,进入这种状态的练习者不再受人自身的意识思维活动支配,而是以自身生命活动规律的固有程序在进行,却又具备感觉和灵动,恰似婴儿一般的状态。形象地说,就是习练者处于练功时那种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的状态,完全将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消除自身和自然的界限,实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大化”境界。《天道》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所以,历代养生家都把虚静作为摄养之首务。《庄子·刻意》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黄帝内经》也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恬淡虚无”的养生思想,如《黄帝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保持虚静恬淡的境界,做到“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模仿五禽动作,运动健形,以健形旺神

《黄帝内经》认为形与神是构成生命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这里的“形”指人的形体,包括四肢百骸、筋骨皮肉脉、十二经络等有形之器,以及为之奉养的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张介宾认为:“形为神之体,神为形之用。”也就是说,形是神的主体、实体,而神只是形的一种属性和功能,由此决定了形对神有决定性作用,神对形的依附性,即神寓于形体之中,形生则神生,形存则神存,形亡则神亡。两者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一是“形具而神生”。《黄帝内经》认为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由五脏而产生,是五脏的生理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若以嗜欲伤害脏腑,则不但五脏精气耗散,而且精神智虑也都失去了基础;二是“形者,神之宅也。”《抱朴子·内篇·至理》曰:“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靡则火不居矣。”《灵枢·本神》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以五脏为中心,五脏皆藏神,故有“五神藏”之称,“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说明了人的精神意识如神、魄、魂、意、志等皆分藏于五脏之中,是以肝、脾、心、肺、肾所藏之血、营、脉、气、精为物质基础。五脏精气充盛,则五神安藏守舍,只有“形体不蔽”,才能“精神不散”。三是“形健则神旺”。形不仅决定着神的产生,而且,形体强弱直接决定神的盛衰,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可见,身体状况决定精神状况,只有当形体健壮,五脏六腑精气旺盛,精神才能振奋。

中医养生学认为,形属阴,阴主静,故形易静难动,宜以动养之,动以养形,以形养神。形体的动静状态与形、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密切相关。静而乏动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则损寿。所以《吕氏春秋》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华佗也曾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运动可以促进精气流动,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的能力,提高生命力,故张予和强调“惟以气血通流为贵”。华佗五禽戏属于以肢体导引运动为外在表现的动功功法,功法动作体现了身体躯干的全方位运动,主要包括前俯、后仰、侧屈、拧转、折叠、提落、开合、缩放等各种不同的姿势,是有节奏,有规律的操作方法,这套形体活动部位十分全面充分,运动幅度比较大,各种动作涉及全身各大肌肉群,以及脊柱四肢、手指的关节运动,如头颈俯仰、侧屈、耸肩、旋肩、摆臂运用(前俯、后仰、侧屈、拧转等不同方式的运动,牵拉上、下肢各关节韧带和肌肉。通过充分全面的形体运动,可以达到强健五脏六腑,柔筋健骨,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调和阴阳的健形作用。五禽戏是中医大家华佗所创编,他从中医医理出发,每一套路动作的设计均针对某一脏腑之经络,而非单纯性的肢体运动。肢体动作的主要用意在于脏腑经络之疏通,是为疏经通络而做以导引。模仿猛虎猛扑呼啸、鹿伸转头颈和愉快飞奔、熊的伏倒站起慢步行走、猿猴左右跳跃、鸟儿展翅飞翔等一系列动作,既可以打通经络、调和气血津液,又可以激发和启动内气,来充实、蓄养内在的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产生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从而濡养脏腑,柔筋健骨,使脏腑和周身肌肉、肌腱、骨骼、关节生理功能加强。形体健壮,五脏六腑精气充足,则可以实现化气生神,使精充、气足、神旺,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理想生命境界。

猜你喜欢

养神华佗五脏
爱生气伤肝是真的吗
华佗学医
黄帝内经
华佗治病
养神为先助长寿
简述庄子破解生死问题的方法
小华佗拜师
漫画
五禽戏
形神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