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过得比四年前更好吗
2012-06-12薛涌
薛涌
经过两党提名会,奥巴马在民调中大步超出。虽然这样的优势能保持多久还需拭目以待,但民主党在提名会上的表现却远远胜过共和党,则是不争之事实。
民主党提名会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克林顿的演说。虽然我觉得米歇尔-奥巴马的演说更具历史意义,但克林顿的演说无疑获得了短期的政治效应。他演说刚刚结束,一位共和党评论员就惊呼:“克林顿让奥巴马当选”。连当年克林顿的死敌金里奇也说:“克林顿是真正的总统,奥巴马只是装着是个总统。”
克林顿的演讲,显示了他作为政治家最大的魅力所在。在选举中,政治家们喊口号容易,解释具体的政策则难。因为政策细节太繁复,往往超出选民的耐心。可是大家投票给谁,关键还是要看政策。克林顿则能用最平浅的语言,兴致盎然地给你讲政策,并让你感觉像听摇滚音乐会一样兴奋。以下就是他演讲中的一段:
“从1961年至今的52年中,共和党把持白宫28年,民主党24年。这52年中创造了6600万个工作。那么两党创造工作的分数如何?在共和党总统任内创造了2400万个工作,民主党则为4200个。”
可以说,这是民主党提名会最得分的段落。奥巴马暂时无力扭转经济颓势,拿不出连任的政绩,民主党面对经济数字面面相嘘。克林顿则大大方方地拿出数字,跳出具体的不利政绩,从宏观上展示了民主党的政治哲学是如何优于共和党。
这就给奥巴马与罗姆尼即将开始的电视辩论奠定了基调。1980年里根挑战卡特,在电视辩论上问选民:“你们过得比四年前更好吗?”这不仅是他击败卡特的撒手锏,也成了总统政治的经典问题,每次大选的电视辩论大家都要问。道理似乎是直来直去的:如果你在这位总统任内比四年前过得更好,当然就应该投他的票。如果总统让你过得更糟,就请他走人好了。
今年的情况如何?CNN及ORC国际民调机构的数据显示:对于这一问题,37%的选民回答自己比四年前的财政境况更好,44%说他们的境况更糟。按照這个数字,奥巴马似乎没有连任的理由了。但且慢。当问起谁应该对当今的经济局面负责时,57%的选民说是布什,只有35%说是奥巴马。再问大家的经济前瞻,有三分之二的选民相信一年以后经济会好起来。这大概也是奥巴马在民调中领先罗姆尼几个百分点的深层原因。
《纽约时报》9月初的民调则显示,在具体的政策领域,选民认为奥巴马比罗姆尼在如下的领域中更值得信赖:外交、退体医疗、医保、赋税。在罗姆尼的强项经济和就业上,奥巴马也已经拉平或超出。罗姆尼只有在解决联邦赤字问题这一项上,以51%比43%的优势比奥巴马更加获选民信赖。
有魅力的政治家,往往能举重若轻地把这些数据提炼成一种通俗易懂的政治叙述,为选民在进行政治抉择时提供一个引导性的思考框架。里根就是这方面的天才。1980年选民的日子普遍不好过,但卡特的支持率还在领先。里根一句“你们过得比四年前更好吗?”唤醒了选民,结果是里根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今年的民意则微妙得多。罗姆尼自预选时就不停地攻击奥巴马:“四年下来一无所成,除了找借口、攻击自己的前任外,自己什么都不作。”布什的弟弟、人气十足的前佛罗里达州长杰·布什也出来喊话:“请奥巴马总统停止拿我哥哥当替罪羊、拿出自己的政绩来!”这些口号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大家把这四年的经济账算在奥巴马头上。
奥巴马阵营面对这样的攻击,相当迟疑。毕竟,经济恢复软弱无力,选民怨声载道,如果此时说自己的成绩单还不错,无疑会让选民大倒胃口。这种迟疑,使罗姆尼在提名会前的民调中追平奥巴马。但是,克林顿的演讲提供了一个反击点。他指出:“共和党的逻辑是这样的:我们把事情搞砸了,留下个烂摊子,奥巴马收拾清理得不够快,所以我们还应该回来。”这被证明是大大得分的一句话。
这大概能够看出奥巴马电视辩论的基调。但是,这里有个很深的陷阱,当奥巴马在回答“你们过得比四年前更好吗?”的问题时,明明大多数选民说“不”的时候自己说“是”,就会显得过于傲慢,脱离民情,即使有数据支持也站不住。因为选民毕竟是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投票的。况且,选民对那种拿着大家不满意的政绩吹嘘的政治家更是反感。因此,奥巴马也不能一味指责布什。
选举是向前看,不是向后看。选民不喜欢政治家给自己找借口或替罪羊,希望看到的是有积极精神的领袖。陈述政绩、指责布什,让克林顿去做可以,但作为总统,奥巴马在辩论中自己这样说,就显得缺乏气量。这是他的困境。在我看来,走出困境的办法,则是反问选民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回到四年前吗?”这表面上是向后看,其实是前瞻:我们今天比起四年前来,哪个更有前途?
大选从这里就可以转为两种政治哲学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