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幻里的启示

2012-06-12梁小民

中国新闻周刊 2012年35期
关键词:里夫工业革命科幻

梁小民

在刚刚闭幕的天津2012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第三次工业革命被与会嘉宾频频提及,成达沃斯热议话题。

与渐进式发展相比,工业革命的演进带有迫切性。在论坛上,建筑业圆桌会议主席马克·卡索称: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了一个视角全面、现实可行、技术可靠、市场驱动的模式,他富有远见的“分散式资本主义”模式在设计和建筑业的领袖们中奏响了最强音,这些领袖们肩负着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论与希望变成现实的重担。

对于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我看来,是属于一部科幻作品。

科幻小说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更偏重于幻想,难以变为现实。如英国作家威尔斯的《时间机器》,讲能倒退回过去;美国作家阿西莫夫的《星球大战》,讲宇宙大战;中国作家刘慈欣,讲地球人与外星人的战争。但这些幻想恐怕很难变为现实。另一类则偏重于科学,有变为现实的可能。如法国作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里面提到的潜艇,已成为现实;中国作家王晋康的《类人》系列,讲电脑与基因工程的未来,也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前一类科幻作品给你想象的翅膀,后一类科幻则有现实的启示意义。《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属于后一类作品。

与我们熟知的划分工业革命的标准不同,里夫金认为划分工业革命的标准是能源与信息传播方式。里夫金所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新能源体系和新通讯技术的结合。新能源指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新通讯技术就是互联网。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包括五个:“1、向可再生能源转型;2、将每一大州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3、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4、利用互聯网技术将每个州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这一共享网络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成千上万的建筑物能够就地生产出少量的能源,这些多余的部分可以被电网回收,也可以被各大州之间通过联网而共享);5、将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这种电动车所需要的电可以通过州与州之间共享的电网平台进行买卖。”

由这种技术的变化而带来社会变化就是“销售者和购买者之间的敌对关系被供应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所取代,利已主义被利益共享所取代。”在政治上,“第三次工业革命分散型、合作式的本质和按社区聚集的扁平化结构,更倾向于州际性经济和政治联盟。我们正从‘全球化走向‘州际化。”

里夫金描述的未来的确美好。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我认为,实现的可能性并不大。

从技术层面上,里夫金所说的种种技术现在仍然处于设想或小规模实验阶段,离大规模运用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决非短期的事。如电动汽车,已经发明很久了,但至今没解决储电问题,充6至8小时电,仅能跑100多公里,这样的车能普及吗?尽管各国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但至今仍看不出解决的迹象。至于用互联网输出等等也非易事。

从经济层面上看,即使技术是可行的,仍然有成本收益、现在消费与未来投资的问题,如让每座建筑物都能用太阳能发电,这在技术上来说或许可以实现,但使用这种技术的成本有多大?需要多少投资?作者没涉及。经济账是不得不算一下的,如果用这种方法发电的成本远远高于传统发电的方法,在经济上就是不可行的。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现,还将带来政治上的根本性变革,包括对现有国家及社会组织制度的变革。我想这种变革所付出的代价无法估计,但恐怕现在各国都很难接受。至于州际之间的关系,看看欧盟的现状,就知道它有多幻想,至于东盟,问题比欧盟还多,讲理想容易,但变为现实就不容易了。乌托邦的理想有几千年了,但它变为现实了吗?

当然,科幻并不是没有意义,许多科幻作品里提到的设想都变成了现实,如飞机上天,潜艇下海。

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了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煤和石油这类化石能源已快用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新能源。新能源不能是一次性能源,而是可再生性能源。重视新能源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就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我们落后了,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我们要力争领先,起码是不能落后。

猜你喜欢

里夫工业革命科幻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鲁道里夫忧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扩展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二次出发
科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