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翻译的术语化探究*
2012-06-12信娜
信 娜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80)
1 引言
术语是“某种语言中专门指称某一专业知识活动领域一般(抽象或具体)概念的词汇单位”(Лейчик 2009:32)。然而,能指相同,所指不同的术语和一般词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经常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术语可“通过‘非术语化’进入普通词汇之中,普通词也可通过‘术语化’进入专业词汇之中”。(叶其松2010)术语翻译的特殊性会致使术语翻译结果有时以普通词汇体现,即“初译术语”,只有经过“术语化”(терминологизация)过程,术语翻译才真正结束。术语化应包括在广义的术语翻译过程内,对其研究可更加全面地认识术语翻译。
2 术语翻译的术语化内涵
“术语化”指某一词汇单位由普通词汇范畴向术语范畴过渡,其实质是去掉其词汇意义并附上严格、准确的科学定义。这一过程常被视为术语称名的语义手段,一般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普通词汇的专业化(специализация),即某一普通词汇单位开始用于某一专业语言领域并执行术语功能;其次是这一词汇单位以“准术语”(квазитермин)身份在专业领域获得定义并进入术语系统成为其正式成员的过程。“术语化”由语义转移机制(механизм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х переносов)引发,具体指普通词转而称名专业概念并形成与基本意义对立的派生意义。此外,任一语言符号都具有意指潜力,其能指可通过意指方式与另一所指结合形成新的符号,这是普通词执行术语功能的基础。
术语翻译的术语化主要指初译术语的术语化,具言之,以非术语形式体现的术语翻译结果向术语范畴过渡的过程或结果。它与普通词汇的术语化大致相同,因处于双语转换背景下,又有其特殊性。结合实践,术语翻译的术语化可具体体现为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的术语化。
内容的术语化具体指初译术语与原语术语所指概念的结合过程或结果。“从文化的角度看,翻译实际上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伍小君2009)当双语文化处于极端对立状态时,原语术语所指概念或事物就会在译语世界缺失,译者只能采用音译法再现原语术语的形式。如地理学术语karst,初译为“喀斯特”。随着我国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其概念被纳入地理学学科概念体系并与音译译名“喀斯特”结合,直至形成地理学术语“喀斯特”。除概念依附于形式外,受语言系统性及术语自身特性的改造,部分此类带有译语痕迹的初译术语还会进一步术语化,具体指内容逐渐现于语表直至替换初译术语。如术语telephone,最初音译为“德律风”,概念与其结合后,因术语的理据性使然,义素“电流”、“交谈”现于语表并形成术语“电话”。后者可看作初译术语由内容的术语化向形式术语化的逐渐过渡。
形式的术语化具体指初译术语形式及语义的固化。若原语术语所指概念在译语世界无相应表达,可用译语揭示,如术语 сумеречник 阐释译为“昼伏夜出的动物”。若原语术语形式复杂,如术语 самолёт со складывающимися крыльями,直接对译则为“可折叠式机翼飞机”。前者语义整合并与概念相互作用,可术语化为“喜阴动物”;后者形式省略重组,可术语化为“折翼机”。初译术语的术语化是语言词化的一个方面,主要体现为语义整合或形式省略而形成词类术语。
3 术语翻译的术语化机制
术语翻译的术语化机制是指初译术语向术语范畴过渡的过程和方式,它揭示的是术语翻译过程中术语化的内在机理。基于术语的特殊性,它可具体化为概念化、称名化及系统化。
3.1 概念化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对其分类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即概念化(категоризация)。Langacker提出,意义就是概念化。(束定芳2008:105)概念化的过程即意义的形成过程,概念化是初译术语向术语范畴过渡的方式之一。
音译术语进入译语的过程即译语读者将概念与其结合的术语化过程。具言之,一方面,少数译语读者,主要是音译术语所在学科的专家,会借其返回原语世界,寻找其所指及相应的概念系统与学科背景。如音译术语“艾滋病”,借助原语术语AIDS可找到其概念:一种由某一病毒引发的、可破坏人体自身免疫功能的疾病。进而了解相关的概念及专业学科。这时,“艾滋病”已与概念结合形成新的符号。另一方面,随着“艾滋病”的使用,其概念也被移入译语世界并逐渐被更多的读者熟知,同时纳入相应的概念系统。至此,大多数读者对这一事物的概念化过程完成,空洞的形式也完成了意指过程而成为完整的符号-术语。
可见,术语化的概念化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借助某一译语形式在原语世界概念化的过程;第二阶段是对这一译语形式进行概念化的过程。区别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化,术语化的概念化侧重于原语术语所指概念进入译语并与原语术语的音译形式结合的过程。
3.2 称名化
“充当术语的词的特殊功能是称谓功能”(Винокур 1994:221),为更好地实施称名功能,形式应简洁。初译术语的称名化主要指其逐渐获得称名性特征而向术语范畴过渡的过程。
对所译术语概念的阐释译类似于下定义,可明确传义,但结构臃肿,不利于术语执行称名功能。如术语переливт阐释译为:颜色能闪变的一种彩色玉髓。术语是根据概念或事物的某些特征对其称名的结果。此外,为便于理解、记忆与使用,术语语义结构应透明,内容应尽量体现在形式结构中。从阐释概念到命名概念,实现的方式可概括为“占据一点,控制一片”,即选择称名概念的某些特征在语表体现,如选择“玉髓”这一所属特征及“闪变”这一区别性特征形成“闪变玉髓”。显而易见,“闪变玉髓”已通过称名化过渡到术语范畴。
具体到俄语术语的汉译,初译术语的称名化还指“合意减形”,即通过意义的整合而缩减形式,使语级术语“词化”。实践表明,词级术语更容易使用与规范。如“可折叠式机翼飞机”词化为“折翼机”,意义未变,但形式简洁,更利于术语的称名。
3.3 系统化
系统性被视为术语单位的最重要属性,是术语存在的必然条件,进入目的语术语系统是术语翻译术语化的最终目标。概念化与称名化也可促使译语术语系统化。
“一个学科的术语绝不是一些术语的任意组合,而应该是彼此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郑述谱2008),每一学科的术语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内部联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经过系统化,初译术语才能真正过渡到术语范畴,实现术语翻译的最终目标。
术语的系统性取决于概念的系统性,主要包括学科概念体系、逻辑相关性及结构形式,术语化的系统化应从这三个角度进行。以术语brale的汉译为例。首先,理清所译术语所属的概念体系。brale指称的概念为:角度为120°的圆锥形金刚石压头,用于洛氏硬度测试。它隶属于冶金学概念系统。其次,理清概念系统内的逻辑关系。概念“压头”包括“金刚石压头”、“硬质合金压头”等种概念,种、属概念构成层级关系,两者形成一个“场”,进入这个“场”术语才具备系统性特征。第三,整理、规范译语术语的结构形式。一些术语学家把术语的“系统性”理解为:通过术语形式可以反映概念在系统中的位置。(吴丽坤2009:222)这是理想状态的术语形式,一般需经过相关组织机构的整理、统一后才能具有。术语化的系统化可视为人为调节过程,即通过整理、规范译语术语使其符合目的语术语的系统性要求。根据概念,brale可译为:圆锥形金刚石压头。进一步词化,将“圆锥形”与“压头”合并为“锥头”,“锥”表形状,“头”表位置,最终形成“金刚石锥头”。
将系统化的三个角度进一步整合,可总结出初译术语系统化的两个层级:概念系统化和语言系统化,前者为内容层级,后者为形式层级。概念系统化在于概念的引进与介绍,而语言系统化在于形式的规范与整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可进一步明确前者,两者共同作用,才能促进与完成初译术语的术语化。
4 术语翻译的术语化究因
由上可知,术语翻译应包括术语化这一过程,外因在于双语术语系统的非对称性,而对称性的构建正是术语化的目的所在。转换视角,从外入内,自然发现,术语自身的特殊性是术语化过程存在的关键因素,具体体现为术语结构的双层性与术语称名的阶段性。
术语结构双层性指术语的形式和内容可在一定程度上分离,在保留内容层面的同时,术语能够获得新的表达形式,或形式保留的同时,术语的内容层面随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与发展。术语具有这一特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在论及术语的词汇或句法联系时,术语被看作词,而且“应该是语言词汇系统的正常成员”(Буянова 2002:64),但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下,术语只涉及概念。可见,术语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双重性特征。正因如此,初译术语会处于形式与内容暂时分离的状态,而术语化正是促使两者结合的必然途径。
当双语术语系统非一一对应时,术语翻译结果就会处于形式与内容分离的状态。如术语buchu与ceilometer的汉译。前者指南非的一种香叶木,可音译为“布枯”;后者为气象学术语,指“测定地面上空云幕高度的光电仪器”,汉语亦无相应表达,可将概念引进。多数汉语读者通过“布枯”并不能了解原语术语的真正内涵,只有通过概念化完成意指过程才能成为真正的术语。ceilometer的汉语阐释可明确达意,但与术语的简洁性相违背,只有经过称名化,将该概念的特征“云幕、高度、仪器”现于语表,表述为“云高计”,才能更好地行使术语的称名功能。
“专业术语的形成过程一般经历两个历史阶段-自发阶段和目的明确的系统阶段。”(Володина 1996:17)第一阶段主要发生在该术语所在科学领域的形成阶段,这一时期的术语称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二阶段是将概念纳入概念系统后进行表达,是将非术语引入专业术语的阶段。此时术语被看作可人为调节的客体对象。人们将已有术语优化,使术语可揭示所指概念的区别性特征,并确定术语在相应专业学科领域概念系统中的位置,表明术语指称概念的属种关系,从而适应该学科术语的系统性。
初译术语进入目的语术语系统的过程与此类似。最初,不同译者在不同语境下进行术语翻译,或引进形式,或译介概念,原语术语会以变异形式进入目的语。当初译术语在语言系统及术语使用者的双重调节下过渡到术语范畴后,术语翻译过程才真正结束。如术语coromat,初译为:包在管外防止腐蚀的玻璃丝。充分结合汉语术语的表义特点,将其试译为:防管蚀玻璃丝,形式简洁且具理据性,可更好地称名该概念,是典型的术语。
5 结束语
术语翻译的术语化指初译术语向术语范畴过渡的过程及结果,主要体现为内容的术语化与形式的术语化。概念体系的调整、逻辑相关性的建构及结构形式的规范可归纳为术语翻译结果的系统化,与概念化及称名化共同构成术语化的内在机制。着眼于术语自身,术语形式与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及术语称名的过程性是术语化过程存在的主要原因。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吴丽坤.俄罗斯术语学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伍小君.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身:批判与反思[J].外语学刊,2009(4).
叶其松.术语研究中的辩证法[J].外语学刊,2010(6).
郑述谱.试论术语标准化的辩证法[J].中国科技术语,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