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心态焦虑”研究与对策

2012-06-12□施

中国地市报人 2012年1期
关键词:心态经济发展

□施 索

(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2)

世界精神卫生日(2011年10月10日)当天,心理卫生专家在给北京市民提供心理咨询和精神指导时发现,焦虑成为了市民咨询最多的问题。无独有偶,不久之后上海一家心理研究机构通过对1000户城市家庭的抽样调查得出:民众的生活幸福感有所消失,焦虑已成为现代人的普遍心理问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也指出,“近些年中国心理疾病呈高发态势,中国正在进入全民焦虑的时代。”

“心态焦虑”现象的出现,是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所产生的众多问题的较为突出的方面之一。究其原因,有其出现的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针对“心态焦虑”的普遍性与问题的复杂性,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该站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层面上来解决这一问题,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心态焦虑”的概念解读

“焦虑”一词最早源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它是指当某事物的价值在将来可能会发生明显降低时或预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现时,人所产生的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

有关研究表明:短时期的焦虑,对身心、生活、工作无妨碍;但长时期处于焦虑的状态,会使人面容憔悴,体重下降,甚至诱发焦虑症,表现为久陷焦虑情绪而不能自拔,内心常常会被不安、恐惧、烦恼等体验所累,行为上出现退避、消沉、冷漠等状况。

相对心理学认知范畴的“焦虑”,现阶段“心态焦虑”的内涵及其外延,显然要宽泛的多。社会中不确定因素在民众中产生的压抑、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这一紧张心理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社会张力,最终可能以社会冲突或其他方式释放出来。

与其他心理疾病相比,焦虑的特点在于它的复杂性,它影响着个人,也影响着社会。让人烦躁不安,降低个人工作、日常生活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同时也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幸福感,强化了对未来的不安全感。

“心态焦虑”的成因分析

“心态焦虑”的产生,既有社会急剧转型,以单位为标志的“半传统”社会形态的解体,进入陌生社会所带来的“不适感”;社会价值多元化催生的精神层面的“混乱感”;也有生活成本急剧增长、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社会保障不足等导致的“被剥夺感”;公权失范、官员失职渎职等造成的“压抑感”,使得“全民焦虑”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社会病”。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忽视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在“硬发展思维”的指导思想下,用“GDP总量”、“GDP增速”这样的经济增长指标来为经济发展“打分”已习以为常。而每年全国各省GDP座次排名,也已然成为一场以GDP作为政绩考核唯一标准的竞赛。部分领导甚至认为,依靠经济的高速发展能解决当前社会经济的一系列问题。

但是,这种片面强调国民经济的增长,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发展的失衡。事实上,经济发展并非最终目的,它只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而社会发展则有着多重内涵:除了要满足公民的物质需求外,对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注也不容忽视。

来自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方面趋于恶化的预期,却是造成“心态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地震、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以及影响层面的扩大,生态环境恶化、极端气候异常、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问题频频出现,都深深的刺痛了大众敏感脆弱的神经,使得民众对未来普遍抱以悲观低落的情绪。这些自然环境问题的出现,虽然有自然环境自身规律变化的原因,但也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不无关系。

社会环境方面,民众除了面对无处不在的日益激烈的竞争,还必须承受严重的社会不公导致的社会分化,贫富落差的鲜明对比,城乡居民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巨大差异,教育资源向发达地区严重倾斜食品卫生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物价上涨过快等民生保障不健全,及社会不公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制度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建设,因而导致社会心理失衡,强化了普通民众对现状和未来的焦虑。

传统价值观受到各方挑战,普通民众信仰的相对缺失

对于今天中国来说,所谓“信仰缺失”,是指社会的信仰体系发生了部分缺失。一个较为突出的方面,我们长期所宣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以及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过分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出现了偏差,所提出的“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现实处于社会经济急剧转型的中国,新矛盾与新问题不断涌现,“干的好不如嫁的好”、“开后门”、“拼爹游戏”在社会上大行其道,人们面对的是一些浮躁、金钱至上、道德低下的社会现象。这不仅对人的心理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会对社会、对未来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对原有传统价值观产生动摇,缺少坚守和定力,难免随波逐流,飘忽不定,进而容易陷入某种焦虑不安的状态当中。

转型期社会经济全面变革,国家特别是地方政府政策缺乏必要的连续性

市场经济本身具有比计划经济更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心态焦虑”蔓延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国家特别是地方政府政策缺乏连续性的影响。例如,一些城市的禁放烟花爆竹政策,还没有禁几年很多城市又相继恢复;五一休假时间也进行了若干次调整;而国家最重要的考试之一高考政策几乎每年都在发生变化。政策变动频繁,加深了民众对变化的恐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变化意味着对未知事物的不可预期和不可控,由此产生的焦虑常常伴随着消极情绪。

“心态焦虑”的对策研究

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因而,必须努力将过去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重点的发展方式,转变为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的发展方式。构建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和谐、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是政府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具体说来,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为了缓解人与自然紧张的状况,消除民众对自然环境的“焦虑”,就必须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落实。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于社会环境方面,必须着力改变“唯GDP论”的政绩观,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特别是对城乡弱势群体给予足够的关怀。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医疗、教育、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真正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民众不再为未来“焦虑”。

完善民主和法制建设,注重加强人文关怀

民主与法治建设的核心不仅仅是法律制度的现代化、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更为重要的是法治精神的确立。当前我们应力图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民主体系,规范社会,保证社会道德底线,才能达到重树信仰、缓解“社会焦虑”的问题。有了完善的法制体系才能保证社会道德底线,有了基础才会有更高层面的道德追求,才会有信仰的树立;为了把建立起来的完善的法制真正的实现到实际操作运作中,只有依靠民主来作为保证,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与法治社会,我们的权利才能够有效的得以约束、制衡和有效的监督,避免理论与现实的巨大矛盾和不和谐、不同步。

同时也应当注意到,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的。因而,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充分关注每一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使人人都有平等创业和凭借自身能力改变处境的机会,促进人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

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尽可能地降低社会成员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减少社会成员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人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为培育人的心理和谐提供社会环境支持。

保持国家特别是地方政府政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重塑政府公信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利益格局多样,旧的规则体系已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新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仍处于真空期。在剧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频繁的调整涉及全体国民利益的有关政策,加重了对政府行为的真实性和公平性的质疑,直接导致对政府信任度的大幅下降。

因此,保证国家特别是地方政府政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网络平台。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扩大公众的政治参与范围,为参与政务提供便捷渠道,对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进行优先考虑,从而提高政府政策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持久性;另一方面是加强相关法制和监督体系建设。不管哪一级政府推行一项新政策,都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特别是对政策进行调整时,需要施行公共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避免政策制定及修改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维护政策的严肃性。

在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下,这种“心态焦虑”不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独有的现象,而是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阵痛。我国用大约30年走过了其他国家一两百年的历程,无论是社会物质环境还是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使得民众心理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也就出现了全面的焦虑。

虽然“心态焦虑”的产生似乎有点“不可避免”,但是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应对的策略。应该说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很有前瞻性的,通过细致的分析“心态焦虑”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个人生活方方面面,其核心问题还是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单纯强调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制度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建设的问题。如今,“心态焦虑”的凸显,这也说明和谐社会建设还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与发展创新。

猜你喜欢

心态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