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联合治疗多发性硬化45例
2012-06-09张忠敏毕鹏翔王晓莉
张忠敏 毕鹏翔 王晓莉
(1 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神经内科,牡丹江157011;2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二院,牡丹江157009)
中西药联合治疗多发性硬化45例
张忠敏1毕鹏翔1王晓莉2
(1 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神经内科,牡丹江157011;2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二院,牡丹江157009)
目的 观察中西药联合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患者分为单纯西药对照组41例和中西药联合治疗组45例,治疗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对照组病情缓解后半年、1年、2年的复发率分别为13.52%、21.1%、37.05%,平均缓解期为(8.9 ±4.5)个月;中西药联合治疗组病情缓解后半年、1年、2年的复发率分别为0.0%、6.65%、0.95%,平均缓解期为(22.3±1.9)个月。可见,中西医联合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各期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缓解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联合疗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病症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中西药联合疗法;多发性硬化;平均缓解期;复发率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青、中年多见。临床特点是病灶播散广泛,病程中常有缓解复发的脑、脊髓和视神经神经损害。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免疫系统在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主要来源于免疫系统的遗传问题。近几年,我院依据文献,采用中西药联合方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8月至2010年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并确诊为多发性硬化的86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单纯西药对照组41例和中西药联合治疗组45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29例,年龄分布为18岁~46岁,平均年龄31.5岁,病程有2月至13年。2组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等基线信息无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基本情况比较 (n)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Poser诊断标准[1],当出现以下2种情况时可确诊为多发性硬化:①病程中2次发作和2个分离病灶临床证据;②病程中两次发作、1处病变临床证据和另一部位病变亚临床证据。
1.3 病例排除标准[2]临床表现可疑或者实验室检查可能支持多发性硬化者不予列入;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肾疾病的患者不予列入。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激素治疗,强的松的量由开始时的每天80mg(口服1周),依次减为每天60mg(服用5d)、每天40mg(口服5d);然后每5d减10mg,4~6周为1个疗程。硫唑嘌呤2~3mg/(kg•d)。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加用不同中药。①脾肾阳虚型。治宜温阳实脾,方选真武汤加减:茯苓9g,白芍9g,白术6g,炮附子9g,生姜9g。②脾肾气虚型。治宜益气健脾,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熟地黄18g,杜仲15g,山萸肉12g,黄芪15g。上述中药均为水煎服,每天1次。观察2组的疗效及复发率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3]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平均缓解期为(8.9±4.5)个月,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平均缓解期为(22.3±1.9)个月,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复发率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对照组和治疗组复发率的比较 [n(%)]
3 讨论
多发性硬化病依据不同的症状特点分别隶属于中医的“痿症”“虚劳”范畴,以属“痿症”居多。病位在脑髓,涉及脾、肝、肾等脏,多由外感湿热、热毒,或脏腑失调,痰瘀内生[4],或气血阴阳亏虚,损伤脑髓,或致脑髓失养,脑功能失常,神机失用,肢体失主,痿病乃生。对多发性硬化疾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本研究资料分析表明,中西医联合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各期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缓解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可见,中西药联合在治疗MS中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1] 石青,余尚贞.中西结合治疗多发性硬化临床疗效观察[J].广东医 学, 2007,28(8):1353-1354.
[2] 左社珍,贾耀隆.益肾固筋通络方加西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病30例[J].中医研究,2006,19(8):30-31.
[3] 徐辉,郝小波,陈尽好.中西医结合三步法治疗多发性硬化[J].新中医, 2010,42(9):9-10.
[4] 胡玉英,刘泰.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硬化35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0,42(3):23-24.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5.030
1672-2779(2012)-15-0042-01
王治华
201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