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沫若三首题画诗

2012-06-09

郭沫若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题画金刚郭沫若

李 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 郭沫若纪念馆,北京 100009)

郭沫若在美术鉴赏方面造诣很深,已为论者多次提及。“他虽然不是画家,但是他懂画、爱画甚至还会绘画,他在这方面有深湛的艺术修养”[1];“作为作家、诗人、学者而兼书法家的郭沫若,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精辟独到的鉴赏力。”[2]他跟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关良等美术大师都有亲密的交往,写了不少题画诗,“颇多佳篇,甚具特色”[3]。这次我们发现的《金刚桥畔》《丰年图》《题道纲先生画》等三首题画诗,《郭沫若全集》《郭沫若题画诗存》等未收,相关研究资料未提,属学界尚不知道的郭沫若佚诗。

1943年《经纬月刊》第1期刊出了郭沫若的《金刚桥畔及其他》,照录原文如下:

金刚桥畔及其他

金刚桥畔

文元同志画歌乐山下金刚桥畔之实境,足徵抗建中民众生活

——作者志

一道蜿蜒破天险,

复兴国难见民劳。

山川到处增颜色,

莫道英雄始是豪。

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渝

丰年图

——文元同志画此农家风物索题

——作者志

农村生活原邦本,

人民劳止竹森森;

尽他寂寞无相问,

幸尔春牛共一岑。

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文元,即张文元。金通达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第276页介绍他说:“张文元,男,汉族,1910年生于江苏太仓。幼年家贫,自幼绘画,当过油漆画匠、小学美术教师、报社编辑等。1935年起在上海《时代漫画》《论语》等刊物上发表作品。1936年《大观园》等作品参加‘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1937年与沈逸千等在上海举办‘抗敌画展’,同年在武汉参加冯玉祥主办的《抗战画刊》的编绘工作。1943年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第一次个人国画展览,1945年3月参加叶浅予组织的‘漫画八人联展’,同年底返沪,任全国漫画家协会理事,并举办‘川滇风物与漫画’个人展览。1949年从香港至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回沪后任职于新闻日报社,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并与米谷等创办《漫画月刊》。1957年后任宁夏日报社美术编辑。1979年任宁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秋调到上海解放日报社工作,1986年退休。擅漫画、国画。所作国画,以山水为主,多写西北地区山川风貌,笔墨厚实,色调浓重,常作泼墨。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张文元1943年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第一次个人国画展览展出六十余幅作品。郭沫若参观了这次展览。《金刚桥畔》与《丰年图》大概即为这次展览所题。《金刚桥畔》的“作者志”说:“文元同志画歌乐山下金刚桥畔之实境,足徵抗建中民众生活”。描写“实景”是张文元国画的一个突出特点。观看展览的兰石说,这些国画中大部分以四川风物为背景,表现“抗战后方动态”。比如《嘉陵江之秋》、《街头小景》等,将“汽车轮船兵士店铺一向搬不上宣纸的画材都搬了上去”[4]。冯玉祥也参观了这次展览,他对其中一幅画有比较详细的描述:“两红球,高悬起/看情形,已紧急/老和少,男和女/肩挑担,手提包/滑杆和轿子/走的有秩序/救护队/如山立/红十字军预备齐/担架放在地/护士们为人谋福利/甘愿牺牲她自己/最苦的是妇女们/右手抱儿,左手携女/还要提东西/倭寇最可恨/必须快快打出去”[5]。红十字军、护士在中国是进入现代社会后出现的,红球高悬是抗战时期的空袭警报。中国传统国画绝不会表现上述题材。张文元将其绘入画卷,体现了他善于描绘抗战实景,敢于创新的艺术勇气。

郭沫若对于用国画表现抗战实景的创新精神颇为赞赏。在《金刚桥畔》与《丰年图》中,他用白描的手法将画面内容勾勒出来。尤其是“山川到处增颜色”、“春牛共一岑”等,充满了田园风趣和乐观精神。抗日战争在1943年已经进入了最为艰难的时期,长期抗战使得民生日用极为匮乏,广大人民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的边缘。张文元的国画,郭沫若的题诗都充满了太平景象,这不是画饼充饥,而体现了艺术家和诗人坚忍淡定的风度。从中大概也可见出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在残酷战争中坚持下来之一斑吧。

1943年5月28日重庆《时事新报》第4版,刊出了郭沫若的一首七言题画诗,名为《题道纲先生画》。兹录全诗如下:①

人间逸处即仙家,

桃李枝头正着花。

鹿鹤人间随处有,

仙人何□缈云霞。

我们查阅各种辞书,名为“道纲”的画家仅有张大千的弟子翟道纲。我们推测,翟道纲就是《题道纲先生画》中的道纲。

笔者所见翟道纲的画有两幅,一为《青绿山水》局部,一为《翟道纲画仙洞隐居图》。前者选入汪毅编著、四川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张大千的世界 大风堂的世界》。此画前景为泛着微澜的湖水,设灰白色;中景为青绿山,左边的树开白花,中间有青松;青山向左后方与右后方延伸;在画面右后方的青山环抱中有一方银黄色的地面,立有三位仙人与一只仙鹤。落款为:“仿刘松年设色道纲翟浩绘”。刘松年为南宋画家,设色典雅,擅画带有茂林修竹的西湖胜景。《翟道纲画仙洞隐居图》为泰和嘉成(北京)2011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琅嬛墨缘——蜀中徐氏旧藏专场以人民币58240元拍出。该画正中,在松柏及小灌木的环绕下,有茅屋一间,屋前有一仙人伏案展卷,后有童子侍奉,屋后有小桥小山。从《青绿山水》局部与《翟道纲画仙洞隐居图》来看,翟道纲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喜画仙人,并伴有鹿鹤等。

郭沫若在该诗中提到的仙家、鹿鹤等,正是翟道纲画中常出现的题材。所以我们推断,《题道纲先生画》中的道纲先生,正是张大千的弟子翟道纲。

《张大千的世界 大风堂的世界》对翟道纲有简要介绍:“翟道纲(1903-1951),名浩,字道纲,四川崇庆(今崇州)人。”“自幼戏弄丹青,192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后拜张大千为师,随师学画10余载,并于1947年至1949年在成都金牛坝侍师左右,得大风堂神韵,翟道纲曾先后在西昌师专,成都南虹美专任教数年,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精书法,治艺注重师古,师自然,讲求笔墨意趣,强调作品的抒情性。1945年,1946年分别在四川崇庆、成都青羊宫举办《翟道纲书画展》,受到美术界前辈的好评,认为其作品勃茂、浑厚、雄奇、酣畅,具有时代感和抒情性。”

在这首题画诗中,郭沫若对翟道纲的画颇有批评。“人间逸处即仙家”,是说人间也有仙家。“桃李枝头正着花”,意为春满人间即仙境。“鹿鹤人间随处有,仙人何□缈云霞。”中间一字我们没有认出,但大概意思是说,相比于风餐雨露,虚无缥缈的仙人,人间处处都有值得表现的对象。可见,郭沫若对于翟道纲作品喜表现“仙家”而非人间颇有微词。

从这三首题画诗中,我们归纳出郭沫若国画观之一斑:相比于凌虚蹈空之作来说,他更喜欢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除这两首诗外,郭沫若的另一首题画诗也能作为证据。抗战时期,郭沫若为关山月画作题诗:“生面无须再别开,但从生处取将来。石涛河壑何蓝本,触目人生是画材。”[6]“但从生处取将来”,反对因袭模拟;“触目人生是画材”,则张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跟本文所讨论的三首题画诗相呼应,共同表现了郭沫若对于不同题材的国画的态度。

注释:

①标□为字迹模糊,未能辨出者。

[1]龚济民.郭沫若的题画诗[J].郭沫若研究(第1辑),1985.

[2]郭平英.交相辉映市花魂——记郭沫若与傅抱石的友谊[J].新文化史料,1999(6).

[3]白坚.郭沫若题画诗浅探[J].郭沫若研究(第3辑),1987.

[4]兰石.张文元先生的绘画[N].新蜀报,1943-03-13(4).

[5]冯玉祥.题张文元作空袭下之战都诗[N].新蜀报,1943-03-13(4).又刊《时事新报》3月13日第4版.

[6]郭沫若.题关山月画[N].新华日报,1945-01-13.

猜你喜欢

题画金刚郭沫若
追影记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元代民族诗人题画诗刍议
《扬州八怪题画诗考释》——直抒胸臆,寄情于画
郭沫若佚诗一首
《明 徐枋题画诗》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沈鹏《题画人物》
反七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