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村”和 “古丁村”二词考

2012-06-08周忠泰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城寨家丁粤西

周忠泰

(番禺象贤中学,广东广州 511483)

一、粤西是冯冼家族的核心辖地

岭南冯家,本北燕皇族,北燕灭亡之际,冯业带三百人从海道逃到刘宋, “因留于” 岭南的新会。从冯业到冯融,冯家三世为刺史,但“他乡羁旅,号令不行”。为打开局面,梁大同初,冯融子冯宝娶俚人大族冼氏为妻[1],冯冼家族遂代代为岭南豪酋。隋唐间,这家族已拥有二十几州,地数千里,势力大到有人劝其称南越王[2]。入唐后,他们子孙 “历仕州郡者数十人,唐末犹为富室”[3]。冯冼家族实左右岭南历史三百多年,每每岭南有叛乱时,这家族都能平定。如梁李迁仕,陈欧阳纥,隋王仲宣之乱[1],隋 “潮、成等五州獠叛”,唐“广、新二州贼帅高法澄、洗宝彻”和 “罗窦诸洞獠” 之叛[2],柳州蛮酋吴君解之叛[4],广州吕太一之乱[5]等等。而唐安南府刘延,因没得到这家族的救助,遂 “遇害”[6]。故这家族实是“每五管征讨,特以为援” 之家族[7],是隋唐岭南最大的豪酋。

冯冼家族核心辖地是广州(番禺)以西至海南岛一带,尤其是冈州(今新会)、高州(今阳江、高州一带)和海南岛,故唐代谱牒专著《元和姓纂》就已分别称前两地的冯氏为 “冈州冯氏”[8]和 “高州冯氏”[8]。

二、粤西的丁村考

(一)三丁村原都称“冯家丁寨村”

广东省电白县电城镇丁村,是冼夫人研究的热点,因为不少史籍记载丁村是冼夫人的故里和墓地所在地[9]。但因为丁村及其附近并没冼、冯二姓人,所以质疑的声音亦不少。为弄清丁村的问题,笔者利用2006年的暑假,对电白的丁村以及广东省徐闻县前山镇丁村、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丁村并作一起进行田野调查,发现三丁村有以下共同特点。

1.地理特点相似,都建在近海小丘陵旁,徐闻的丁村离海仅两里,海口和电白的离海亦五至十里间。

2.三村虽名为 “丁村”,但村民都不姓丁。电白的姓黄,徐闻的姓方,海口的因已有一定程度的城市化,姓氏不一,以冼姓、陈姓为主,杂有钟、周、林、吴、潘和关等多姓。分别问三村村民,方姓人的村为何不叫 “方村”,黄姓人的村为何不叫“黄村”,冼姓、陈姓为主的村为何不叫“冼村”或“陈村”而都叫“丁村”,村民都已答不出来。

3.三村不与丁姓有关,却与冯姓有关。

海口丁村,明代史籍记其作 “冯家丁寨村”[10],可见其原是属于冯家的。

徐闻丁村则毗连着冯村。如丁村的村民不姓丁一样,冯村村民亦不姓冯,姓陈,而陈姓人的族谱记 “此地原是冯姓人住的田寮”,族谱地图亦清楚标明村主干道叫冯公路[11],村的社庙门联是“冯君买义标高质,村佬甘歌颂太平”。问村民陈姓人的村为何不叫 “陈村” 而叫 “冯村”,村主干道为何叫冯公路,社庙的门联那 “冯君”是什么人,村民均一问三不知。虽然如此,这冯村与冯家有关是明显的,而丁村与冯村毗连,鸡犬相闻,亦脱不了关系。

电白丁村,如前所述,史籍记那里是冯门冼氏的墓地,看来亦与冯家有关。

4.三村过去均有城寨。

电白的城寨遗址犹存。海南的过去既然称作 “寨”,自然亦应有城寨。徐闻的,据村民说过去亦是有城寨的,至上世纪50年代才完全毁坏。笔者采访时,村民方良包在城寨门楼遗址上建新房,从地下挖出许多古石砖(雷州半岛人有用石建房的传统),先挖出的是埋得较浅的正方柱型、切面整齐的明清时期石砖,较深处的则为似唐砖般扁平、切面不整齐的石砖,这说明,这城寨明清时期重修过,而或在唐代已存在。

综合以上的田野调查,笔者认为,不能把三丁村没丁姓人却同时称“丁村”看作是巧合,亦不能把三相隔很远的丁村同时与冯家有关系看作是巧合,亦不能把三丁村有近海,原都有城寨等相似的历史地理信息看作是巧合,它们应是共同含有某信息的同一类的地名。由海南丁村原称“冯家丁寨村”来看,而与其有许多“巧合”的电白和徐闻丁村(尤其要注意它们 “巧合”地与冯姓都有关系),极可能原亦是称“冯家丁寨村” 的。亦正是因为徐闻的丁村原来是 “冯家丁寨村”,所以现在其还与冯村毗连,而当初两村可能是不分的。

(二)“冯家丁寨村” 含义

由上文的分析,这村名 “冯家”和 “寨”都不难理解,唯“丁”字则令人颇为费解。

笔者认为,岭南地名中的 “丁” 是 “峒丁” “家丁” 之义。史籍多有“峒丁”“家丁”之记载,唐许浑有诗云:“洞丁多石,蛮妇半淘金。”宋林弼亦有诗云:“峒丁峒妇皆高髻,白裁衫青布裙。”[12]《桂海虞衡志》 亦有记述(见下文)。而华南师范大学曾昭璇认为 “峒丁”“家丁”的身份是奴隶、奴婢,其说:“奴隶是一个阶民,有战士、百工之职。《桂海虞衡志》云:`岭表溪洞之民……攻剽山僚,所得人口,男女相配,给田伎耕,教以武伎,世世隶属,谓之 “家丁”。'《旧唐书·冯盎传》云:`盎奴婢万余人,所居地方二千里。'这和冼夫人`盘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是很相似的。这些奴隶有为主人打仗义务……《唐大和上东征记》云:`冯若芳为万安的大首领……其奴婢所居村庄,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奴隶们要按主人贡奉要求,鉴真在琼年半,建开元寺等,冯崇债令奴隶各家捐一木桩,三日即成 。”[13]

联系上文有关“峒丁”的衣着和工作的记述,曾教授分析是正确的,“峒丁”“家丁”即奴隶,有战士、百工之职,这正是“冯家丁寨村”之“丁”的含义。笔者过去总对鉴真在岛北建寺,而岛南的振州别驾冯崇债令奴隶各捐一木,三日即成这事疑惑,古时交通落后,冯崇债奴隶如何能这般迅速,了解到“丁村”的含义后才明白,原来岛北亦有冯家奴隶的村寨。

岭南地名中的“丁”字有“家丁”之义,是古代驻兵之所之观点,亦有文物等多方面佐证。广东省阳春市合水镇茶河村有一名叫 “古丁”(“古丁”实就是 “丁村”,详见后文)的山坡就 “出土有南朝铜箭簇”[14],而电白丁村亦出土有矛[15]。2011年暑假,笔者又到广西临桂县两江镇古定村和蒙山县新圩镇古定村(“定”音近 “丁”,是对古越语的不同译音词,“古定”即 “古丁”,也即“丁村”,详见后文)进行田野调查,发现临桂县古定村是李宗仁外祖母刘氏的村,村分东、南、西、北四寨,寨城遗迹随处可见,且刘氏 《宗支簿》亦记祖先是“率兵到广西镇守多年”[16]的。笔者回来后查《李宗仁回忆录》,原来李亦认为古定村 “曾为古代屯军的处所”[17](P19)。而蒙山县的古定村,是古代当地壮族大王的巢穴,村委会后面的山上,亦还有石城寨遗址。这些均与上文引述《桂海虞衡志》的 “教以武伎,世世隶属,谓之`家丁'” 的记述相合,佐证地名中的 “丁” 是有 “家丁” 之义,是古代驻兵之所。

所以,“冯家丁寨”应译为 “冯家奴隶城寨”。

在理解丁村含义的基础上,联系这些丁村或有近似唐砖般石块出土,或有史籍记其是隋唐冯家媳妇冼氏墓地,或有史籍记其属于远在明代以前的冯家的以及隋唐间冯家在这一带的活动,笔者认为,同时与这三丁村有关系的冯家,当是隋唐的冯冼家族。由于宋代冯家势力在粤西的消失,也由于村名太长, “冯家丁寨村” 的 “冯家” 和 “寨” 字便脱落,最后被称作 “丁村”,而海南的脱落较迟,至明代还是称“冯家丁寨村”。

联系拙作有关冯冼家族在南海丝绸之路贩卖奴隶的论述[18],电白丁村考古报告说那里的瓷器“多”,“隋唐都有,来自多个窑口”[15],三村都在沿海等情况,笔者认为:海口冯家丁寨村※徐闻冯家丁寨村※电白冯家丁寨村,既是冯家奴隶城寨,又是冯家海上丝绸之路贩卖奴隶和瓷器的补给点。

三、粤西四古丁村(岭)考

在岭南,有许多以 “古丁(定)”来命名的地名。广东地区:梅州市平远县仁居镇古丁村,高州古丁镇古丁村,高州长坡镇雷洞村古丁岭(在村口),阳春合水镇茶河村古丁坡,高要蛟塘镇古定村;广西地区:有玉林市玉州区玉林镇古定小学,蒙山县新圩镇古定村,鹿寨县鹿寨镇思贤村古丁岭,临桂县两江镇古定村,容县六王镇古丁水库等等。

“古”字作词头的地名为两广所独有,广西壮学会会长张声震[19]、中山大学司徒尚纪教授[20]和华南师范大学刘南威教授[21]都搜集研究过许多这类地名,其中,司徒教授搜集这类地名多达71个[20](P336-337),他们都认为,“古” 是古越语地名的通称词头,是 “村”之义。因此,“古丁”直译则为“村丁”,把修饰语在后的古越语语序变为修饰语在前的汉语语序,实就是 “丁村”。

粤西的四个分别相隔较远的 “古丁(定)”地名(高州古丁镇古丁村,高州长坡镇雷洞村古丁岭,阳春合水镇古丁坡村和高要蛟塘镇古定村),有个共同的特点——或是冼姓人的村或是紧靠冼姓人村的山岭,这是不能以巧合来解释的问题!联系粤西冯冼家族的辖区丁村原多是 “冯家丁寨村”,古越语的“古丁”实是汉语 “丁村”,冼姓是古越族色彩很浓的姓氏以及粤西古丁地名与冼姓人多有关等内容,笔者认为,粤西的古丁村应是 “冼家丁寨村”,这类村名与 “冯家丁寨村”的差别是:汉人冯家用其汉语地名通称 “村”,古越人冼家用其古越语地名通称“古”而已。

四、冯家丁村与冼家古丁村的前后关系

冯家丁村与冼家古丁村有一前一后关系:“古丁”出现较前,“丁村”较后。

这可找到许多旁证,司徒尚纪以 “那”字作词首的古越语村名和 “村”字作词尾的汉语村名为例,作过这样的统计[20](P356-357):

广西钦县 广东德庆那禄 禄村那丽 丽村那蒙 蒙洞那彭 彭村那宾 宾村那益 益村那律 律村那沙 沙村那里 里村…… ……那康 台山康洞那达 高要达村防城那蒌 德庆蒌洞白都那蓬村 德庆古蓬灵山那龙 德庆龙村…… ……灵山那胜 广宁胜村防城那儒 南海儒村

以上左边带古越语村寨通称“那”的村,司徒老师说是“早期古越人居地”,建村时未受汉文化影响;右边带汉语地名通称“村”的村落,则是“晚期古越人居地”,建村时已受汉文化影响,故用汉语地名通称。

“那”与“古”都是古越人常用地名通称,司徒老师所举的两组地名的对应关系,实亦即是上文 “古丁”与 “丁村”的对应关系:古丁建村时未受汉文化影响,即“早期古越人居地”,应是冯家到达粤西之前,冼家人自己建立的村;而丁村则是冯家到来后才建立的,已受汉文化影响,故用汉语地名通称 “村”。

五、结论

联系冯冼氏在粤西的历史以及古丁和丁村的历史地理信息,笔者作以下几点总结:

(一)粤西古丁地名全在山区,且直到现在还居住着冼姓人,说明俚人冼家原多聚居在山区,与史籍记冼夫人家族“跨据山洞”[1]的情况相合,亦与 “俚(黎)” 是山岭之义相合,是因俚人居住在山岭,才称他们为 “俚(黎)”。

(二)不少从事冼夫人研究的学者认为粤西冼氏是明代从福建迁来的,隋唐冯冼家族因受冯家高力士父亲冯君衡事件牵连而远走他乡[22]。但现从地名角度来分析,冯君衡事影响甚微,粤西冼氏是本土的,这均与拙作 《岭南冼氏族谱考》[23]《唐高力士祖父之迷和高力士父亲被杀二事考》[24]的观点相符。

(三)冯家南下粤西之前,冼家已进入到奴隶社会,已出现奴隶村寨。冯冼联姻后很长一段时间,粤西也还是奴隶社会,冯家还建了许多奴隶村寨。鉴真天宝间到海南,还看到冯家拥有大量奴隶,电白丁村考古报告更是说那里的 “陶瓷器显示有唐一代”,“都有人守卫”[15]。

(四)不少史籍记电白丁村是隋代冼夫人的墓地[9],但考古挖掘没发现享殿等有说服力的文物,反而发现城墙遗址质量较差[15],现弄清“丁村”原是奴隶村寨之义后,侧面证明那城墙遗址不是冼夫人墓遗址,是奴隶城寨的遗址,这正与考古挖掘相合。

[1][唐]魏 徵.隋书·卷八十谯国夫人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后晋]刘 日句.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冯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明]黄 佐.广东通志·卷二十姓氏[Z].广州: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1999.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明]黄 佐.广东通志·卷五十五何如瑛传[Z].广州: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1999.

[6][宋]欧阳修,宋祈等.新唐书·卷二百一刘延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明]黄 佐.广州人物传·卷二冯融传[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

[8][唐]林 宝.元和姓纂·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94.

[9][清]阮 元.广东通志·卷二百二十八古迹略十三[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1]陈大应,陈定坤.乾案陈氏族谱冯村分谱[Z].自印本,1997.

[12]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南卷)·上篇卷九和卷八[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13]曾昭璇等.冼夫人研究几点浅见[A].张磊.冼夫人文化与当代中国[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4]钟万全.冼夫人文化与千年古墟风俗[A].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岭峤春秋——冼夫人文化与建设广东文化大省学术研讨会[C].香港:香港出版社,2006.

[15]广东省考古研究所.电白县 “隋谯国夫人冼氏墓”考古勘探工作报告[A].广东省社科联等.岭峤春秋——“冼夫人文化建设与广东文化大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香港出版社,2006.

[16]佚名.宗支簿[Z].自印本,2009.

[17]李宗仁,唐德刚.里宗仁回忆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

[18]周忠泰.冯冼家族与南海丝绸之路[A].张磊.冼夫人文化与当代中国[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19]张声震.广西壮语地名选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

[20]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21]刘南威.中华人民共和国蒂名词典(广东编)[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23]周忠泰.岭南冼氏族谱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

[24]周忠泰.唐高力士祖父之迷和高力士父亲被杀二事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2).

猜你喜欢

城寨家丁粤西
加州鲈在粤西掀起养殖潮!看上上生物如何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烟斗大了不怕丢
以生鱼料撬动市场!湛江珊瑚在粤西淡水料市场要发力了
老板是他的“家丁”,兄弟是他的“白手套”大搞团团伙伙的“三腐”贪官
云南最后的神秘村落——城寨
粤西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
从城寨到屋村,寻找隐藏的赛博朋克之城
香港:城寨春梦
漫天撒谎
论明代军队中家丁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