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文字——从中西文字差异探析文化延展价值
2012-06-08陈原川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文/陈原川(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文字源于自然,源于人类进步的思想。谈及文字,就不能不探究文字背后的文化本质和思维方法。中西文字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也正是由于看待宇宙世界的方式和角度的不同形成的。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字形的构成上,更多的表现在由文字所构成的意境的不同。
一、中西文字的分野渊源——源自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
汉字基于象形文字的书写传统,有着丰富的表现潜力。汉字具有“和而不同”的特征,这在汉字的文字创作方法上体现出来。一个文字、一个概念,由不同东西的“和”而产生。汉字的构成方式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讲求站位,各就其位,互相协调,成为一个和谐的生命体。汉字并非简单的表音释义,而更多的表示形式之外的“无形气韵”,常常构成某种意境。图像思考使得汉文化趋向结论式的综合能力,这与西方字母靠听觉记音的分析能力差异很大,并决定了两种不同文化思维的基本走向。
中国人偏向感性,善于寄托情怀,以客观景物事实与主观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形象来展示意境,孕育了表意型的中国文字,逐步发展到现在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文字形式;西方人偏向理性,惯以理智思维真实反应客观事物,理智的思维表现出同样理性清晰的图像,催生了表音型的西方文字,如腓尼基字母文字、希腊字母文字、罗马字母文字等,它们对形态对应和句型结构要求严苛,文字成句强调以形统意。两者衍生自不同地域的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处理现实客观事物和关联的结果,又在无时无刻地滋生孕育着当下的不同文化和中西方民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西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
二、中西文字的内蕴外延——蜕生不同领域形态的更张
图2 中国古典园林
文字是中西方文化和思维体系不同走向的微型承载,由文字这个线索展开,可以延伸到各个形态领域,从中窥见不同的趣味。
1. 文字与建筑的“形神之美”
汉字是空间性的文字,一字一世界、一字一宇宙,体现了汉字独特的气韵之美。基于象形性的多重结构原理,汉字的构成方式千变万化、趣味盎然,充满无限的表现空间,犹如一个不可思议的宇宙一般。宇宙中盛满文字,而文字各自为一个小宇宙,充满禅意。倘若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个个的汉字看,仿佛就感到它们层层累累,向广阔的时空散开,充满意蕴。以“国”字为例,其字形的构成与中国传统的园林造园艺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国”字是一个围合的空间,虽围合,但却充满无形的流动的气韵。空灵、生动,是一种“自然”美学的体现,见图1。横竖笔画曲折变化,虚实相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整个字形的气韵流畅、流通,内外平衡,宛如一个立体的“意”之圆满的小世界。
图1 “国”字
1.1 汉字的意象叠印:审美与意象的融合
汉字的构成是以“天圆地方”为基本的格式。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大地是方形的;大地是不动的,天是旋转的,也就是天动说。方的大地表示文字的造型,中间的圆则表示文字的灵魂,这里包含有四季的基本概念。文字以其超越几何学分割法的独到姿态在方形的大地上律动着,汉字的造字总是变化着的。方形的汉字,充满了气场,而无论汉字如何变化,总是固定在一个无形的气场之中。在中国文化观念的传统中,“方”是一个极具理想色彩的范畴,是一种空间形式,是先民对空间时间概念的表征,地方天圆,天地定位,蕴涵了阴阳气动和谐之意。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自然写意,塔式建筑形态的圆融无碍,则可以形容为用人文的事物来追求天道,即“天圆地方”的自然规律。中国的美学是一种对时间很敏感的美学,而园林艺术正是这样一种时间的、历史的艺术,无不蕴涵传统的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古典园林艺术是气韵生动的自然美学的体现,造园方式以“自然美”为主旨,其理水,是艺术地再现自然的原型,如江湖、溪涧、港汊、水湾、泉瀑等。要在有限的私家园林中将自然风景浓缩其中,就要求水有开有合、有散有聚。因地制宜,采用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形成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宛如一个圆满的小世界(见图2)。
一园一世界,讲究“步移景异”的古典园林,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着很巧妙的考量,这是区别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中国园林讲求用表现来再现,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的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中,内部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如同文字字形中的无形气韵一般。个中精妙以私家园林、苏州园林为甚,其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注重文化和艺术的统一,让人联想到汉字中以简单的笔画包涵丰深的意味,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精炼意趣。因此,园林可谓中国人在汉字这一围合艺术框架影响下,形成的集自然审美与抽象意趣于一体的时空观的极致展现,既彰显汉字有别于其他文字的独具魅力,又展现其“方寸之间见天地,细微之中阅乾坤”的微观巨现之境界。
1.2 字母的造化之工:理性与智慧的精髓
字母,究其本质,为西方现代文明、文化的象征。字母是平面化的,试图从意思中解放出来。其文字具有均一性的特征,一点一画都极为单纯化,每个字母的笔画与浓度类似。简单实用,便于书写记忆。字母类似于是一种“文字城堡”,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城堡”的石垣越垒越高,继续朝着超高层发展。
字母的形象比较简单,大致可以分为矩形、三角形、圆形三类,又以(锐角)三角形居多。以字母“A”为例,其字形单纯、简单、利落,并向外发散,气势凛冽,给人扩张和向上升腾的感受(见图3)。这与西方的花园造园方式相类似,造型简单、开放、气势逼人,使观者一览无余的饱览整个花园开阔、壮观的景致。西方追求极致、震撼的美学由此体现出来。
与中国园林强调意境的自然美相对,欧洲很多哲学家都认为美应该是理性大于感性,注重理性的美。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强调自然美不是理想美,非经人工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反映。凡尔赛宫所呈现的便是人工美的典型。它不仅布局对称规矩,而且花草树木也按人的意志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充分强调了几何图案之美。它以近6000公顷的总面积,在法国北部森林众多、河道缓流、起伏平缓的地景上,雕塑出平面几何构图的视轴,星状放射的路径和林中的各种花园、喷泉、雕塑和倒影池等。凡尔赛宫超大的尺度,严整的轴线,规整的布局,体现了人对自然的驾驭和人工改造自然的气势(见图4)西方的园林、城堡乃至宫殿,在设计理念上沿袭了字母视觉体系上的轴线对称、几何图形、分行列队,所以,字母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西方人对规整的总体人工图案美的偏好和内心深处不断改造征服大自然的欲求,也体现了西方文明氤氲的那种理性的、有秩序的、可被掌控的自然观。
图3 西方字母“A”
2. 文字与艺术的“智慧诗篇”
西方艺术内核中有一种形而上学的东西,类似宗教里的教义,柏拉图的理念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一样。而中国人的传统美学讲究把握生命流程里的美,主客观浑然相望,追求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中国人讲求从自身的“自性”出发,相信灵魂对时间的敏感,“传神”重于“传形”,藏而不露,返璞归真,“神采、风骨、意境、笔力”隐藏的很深。
2.1 中西之绘画艺术:虚韵与实境的纷呈
汉字包涵着很深的阴阳原理。观察汉字的时候会发现,字的左半部略小,右半部略大,这是因为左半部是阴,右半部是阳。这样左右两侧就形成了势,由此产生了律动。国画也是这样一种写意的绘画,讲究表现,强调绘画者的个人感知及内心体验。它是直觉的,很难量化。可以临摹其形,却无法把握其神意。国画或朴拙典雅、或沉郁顿挫、或桀骜孤傲,由不同的画风画格窥见画家的“自性”。中国画或书法中所谓的“气韵生动”是一样的道理。“气”代表阳刚之美,“韵”代表一种阴柔之美,“气韵”代表两种极致的美的统一,这正是阴阳关系的一种表现。从审美角度看,其体现出对比和谐之美,在不匀称之中达到均衡的最佳造型(见图5)。汉字的阴阳律动与国画的气韵调和都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它们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追求“虚实相生”上是相倚相生的,可以说,汉字少了字母那样的清晰、一览无余,却存有东方审美特有的含蓄、朦胧和神秘感,增强了想象空间。
西方的油画是一种描绘客观世界的、状物的写实主义绘画。讲究对客观事物的再现。在作画时,画面追求光影的变化,使用的是科学的色彩,对客观事物完整、真实的塑造和描绘可谓是到了极致的程度(见图6)。这与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随类赋彩的绘画方式形成了差异。油画的写实性在风景画的描绘里尤为突出。天、地、景、近、远、光影的关系,逼真至极,好象镜中之景。画面如同构想出的一场人间戏剧,辉煌、写真、奇幻、浪漫。用营造戏剧气氛的艺术手法让观画的人直接看到逼真的风景。西方的“虚构”,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油画艺术讲究写生、刻意取景和焦点透视等样式特征脱胎于西方字母重于实、苛于形的特质,字母的造型规范限制了油画在创作内涵上的进一步突破,但也体现了西方人于方寸之间的严谨细致,可谓西方文明理性之根、科技之源。
图5 中国画
2.2 中西之诗歌艺术:凝练与繁复的演绎
汉字的每个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趣味。汉字在反映事物形态的同时,也反映了它的意义以及声音。不是文字搭载声音,而是将文字形态所蕴涵的生命力牢牢地记录下来,也就是使可视与不可视的物质两者都能包含进来。将某个文字与其他文字组合,便会带来不同的意思、不同的发音和不同的感觉;进而将这些文字构成词组与另一词组结合起来,变成了诗句;把这些单行诗句再组成诗的话,将可以达到其他文字所无法表现的意境。
文字的组合产生诗篇,从字的组合中产生出新的汉字,新的诗。汉字发挥着说不清的非凡的结合力,发展出文字精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短诗。《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寓繁于简,简单的几个对仗工整、音韵齐整的句子,就把复杂的时间空间以概括精炼的方式表现出来。汉字字形音韵之美、精炼表意之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汉字在自由搭配、造句灵动、意象缀合上的优势是西方文字所难以企及的。
相比之下,西方的诗歌与之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力。汉语下的诗歌以文字的精简出名,而西方的诗歌却以鸿篇巨制见长。与《诗经》同一时期的西方诗歌如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诗里贯穿情节复杂的故事,诡谲多变,人物事件层出不穷。从中再一次印证中西方文化和思维体系的差异。字母是一种以最快速度记录声音的文字形态,更注重传达的功能性,用类似于状物的“说明”的方式来酣畅淋漓、不遗余力地演绎出文学作品奔放激越的魅力。由此,西方的诗歌常常以其华美的篇章、恢弘的演绎,孜孜不倦的描绘,再现出具有强烈的震撼力的伟大作品。字母因其表音形式在韵律上有优势,使得西方诗歌结构大多自由松散,又由于字母构成词汇的语法使用方式相对固锁,使其不善于展现言外之意、韵外之旨,转而侧重于叙事,并着力以象征等手法来呈现西方人崇尚的个人主义之奔放及理性之自我解剖。
三、中西文字的思想引领——承载文化价值体系的传播
中国的传统价值体系崇尚谦和大地的文化,讲求向内求,强调“自修”和站位,追求中正、圆满,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循环思维。善于守成,在稳定中求变化,充满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意”在其中。所谓允执其中,善于中庸之道,有所缺但又包涵圆满之意。西方的价值体系主要受柏拉图主义的影响颇深,他们注重线性思维,主张发展论,强调后来居上的观念,含有扩张性,用不断的“革命”、“革新”的方式来开创“新世界”。西方世界对极端和极致尤为推崇,追求淋漓尽致的表现。
正是由于这种文化本质和思维体系的不同,造成了两者间的文化差异,而这种差异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文字上,也正是文字中承载着不同文化和思维的直观体现。文字的不同又反过来对文化价值观产生反馈,文字逐步成为文化的基因,既个性地彰显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促使中西方之间因差异而生好奇、由好奇激发探索、增益双方沟通交流。由文化脉络、思辨精神、审美取向、传统道德、古典艺术、民俗风尚等各方面构建起的中国文化价值体系,得以凭借汉字这一载体,传播海内。
如孔孟及其儒家思想,作为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化精髓,扩展到了日本、朝鲜半岛等东亚其他国家和民族,诞生了韩国的高句丽太学、新罗国学及专事儒学教育的国子监和成均馆,日本的“冠位十二阶”、“十七条宪法”、《假名性理》、《四书五经倭训》及专门传授儒家思想的五经博士,越南的《越南四字经》,欧洲的《利玛窦日记》等,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越南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创制了越南民族文字“字喃”。
图6 西方古典油画
四、中西文字的发展趋势
由文字本身的造型原理出发,阐述文字蕴涵的文化并逐渐延伸到建筑、艺术形态领域,从中深刻地体悟到中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差异。由此,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文字不同走向的本质:中国的汉字是写意的,注重表现,长于在虚无和实在的关系中发现物的存在,体现一种“气化论”的哲学思维,旨在对宇宙中一切物作整体观,强调视觉的感知,趋向于归纳、综合、概括。而西方的文字是写实的,科学理智,长于在物质世界发现物的存在,善于分析和演绎。
从无限宽广的“文化”的大天地来探视“文字”这个小天地,其间本质差异显露无余,中西文字将顺应着各自的“方式”不断发展下去。我们相信,有着几千年历史、色彩纷呈的中西文化,经由文字的对照、剖析、探寻,发掘,会坦然呈现不同文化间的分野,审视文化间的变迁和融合,智慧、生动、自由的中西文字也将持续开启爱美、审美、创造美的大门。
[1]褚滨:《写意即表现》,载《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第139页。
[2]仲昱雯:《禅学意境下的中国江南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设计对比》,载《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第131页。
[3]杉浦康平[日]:《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三联书店,2009年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