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备维修保障模式优化研究

2012-06-08胡广申张建英

雷达与对抗 2012年3期
关键词:装备单位优化

胡广申,张建英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南京 210003)

0 引言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及国防建设的发展,各种新型装备列装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集成度也越来越高。同时,在役装备随着服役年限的增加也陆续进入器件老化、性能下降、故障高发阶段。现代战争已是信息化战争,涉及的装备种类数量多,节奏快,信息量大。这些都给装备维修保障带来了数量和效率上的压力。过去需要几小时乃至更长时间的保障任务现在必须压缩到几分钟甚至数秒钟内完成[1]。

现在,各国越来越重视装备的保障,根据各自的国情、装备发展状况、技术水平和能力逐步摸索形成适合自身的装备维修保障模式。要想在战时能顺利完成装备维修保障任务,平时就要以战时保障为目标,加强重视程度,完善形成高效的保障体系和运行模式。

本文探讨一些优化改进的设想和思路,以期能对建立一个高效稳定、适应性强的维修保障体系有所帮助。

1 保障体系的组成要素

保障体系一般包括保障人员、保障设备(用于装备的测量、检查、修理的设备)、保障需要的技术资料、保障器材(保障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材料,如备品备件等),另外还有用于各级保障管理部门、各级保障单位之间交流沟通的保障平台。

保障模式是协调各单位、部门,整合配置各保障要素通过合适的平台使之高效运作的保障机制。

2 保障要素

现代装备的功能越来越丰富,集成度越来越高,一套装备涉及供货生产单位也往往有很多家。而一个武器平台的装备会有很多,比如一架飞机、一艘舰艇等。这些都注定了保障要素的分散性。它们属于不同的单位,给保障的协调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建立一个完善的保障体系、形成一个高效的保障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2.1 保障技术人员队伍

根据装备的特点和管理部门的需求,各装备的保障人员配置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大体上由以下几方面的人员组成:装备直接使用人员、装备所属单位的保障技术人员和装备研制单位的技术保障人员。

一般来说,装备直接使用人员更注重的是装备的操作使用,平时对装备进行维护保养,可以完成简单的故障排除工作。装备的研制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能力较强,在装备出现较复杂的故障时进行处理。

2.2 保障设备

保障设备也是根据装备的特点和保障的需求,一般各级保障单位都有保障设备的配置。对装备直接使用人员一般配备较为简单易用的设备,而比较精密且专业性较强的设备一般在研制生产单位。如果各保障设备的拥有单位或部门之间协调不够,设备不能方便地共享使用,就会使各单位都抱着有备无患的心理而多提需求,往往造成重复配置、不合理配置的后果,使很多设备闲置,使用率也不高。

2.3 保障技术资料

保障技术资料除了包括随装备配置的一些说明书和图纸资料外还包括在装备使用、维修保障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资料,比如装备使用日志、状态检查记录、维修记录和经验总结等。这些资料的形成需要维修保障参与人员来完成。由于各级保障人员的隶属的分散性、流动性,通常会出一些维修记录、维修经验的总结留存在不同的单位甚至个人手上,比较分散。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系统的整理,就无法形成方便使用的维修保障成果,就无法分享。同样或者类似的故障如果在另一台装备出现或者换了保障技术人员处理,往往还需要重新展开分析排查,对曾经出现过的类似故障也要从头开始排查。这大大降低了保障效率,增加了维修保障成本。

2.4 保障器材

一般一套装备在采购时同时会采购一定数量的保障器材,特别是一些备品备件可以在装备故障时进行更换,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工作状态。这样就避免了临时采购甚至临时投产的时间延误,对一些列装数量较少的装备尤为重要。

根据管理协调的需要,通常在各级保障部门都会购置并管理一定数量的保障器材。但是,常常为了保障本级下属单位能做到随用随有,各级部门都尽可能地多备、全备。这就造成重复储备严重,有些器材由于长时间不用而在仓库里就失效了。

3 保障模式优化

3.1 意义

科技的进步使装备特点和战争模式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何建立一个适合这种变化的高效的保障模式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探索,出现了一些保障理念、保障模式。例如,“全系统全寿命保障”,是指在装备的设计、研制、生产、采购、补给、使用和报废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把装备保障因素考虑进去,才能提高装备的战备完好性水平[2]。

一个较理想的保障模式应具备好的适应性和运作高效性,而这都离不开各个保障要素协调发展的支持。就世界范围来说,保障设备正在向综合化、信息化、智能化、通用化、标准化和模块化的方向发展,保障资料也向电子化、保障信息网络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3.2 探讨

保障模式也在不断地优化、完善。一个保障理念的实施、一个保障模式的运作都要靠各个保障要素来实现。

3.2.1 保障人员队伍的优化

根据装备的特点,需要扩大保障技术力量的来源,如美国采取的合同商保障,国内学术研究中近年提出的“军民一体化保障”[3]等,都是让民间技术力量参与到装备保障工作中。这不但可以缓解装备使用方自我保障力量的不足,也增加了保障的灵活性。同时,对各级从事专门装备保障的人员建立了培训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了他们对保障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明确各方责、权、利也十分重要。只有这样,各保障单位对保障工作才能更加重视,积极主动性才会更高,保障人员在数量和水平上才能长期稳定,对保障需求的响应速度才会更快。

3.2.2 保障设备的优化

保障设备是保障工作的重要辅助。高科技装备势必需要高技术保障设备来保障。现代保障设备是多种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的综合体,其信息化、智能化、通用化、标准化、模块化和综合化程度更高[4]。功能多、效率高、综合性强、标准化及通用化程度高的保障设备可节省研制和使用经费,缩短研制周期,提高维修性,并方便使用和携带,更加适合保障工作的需求。

除了提高保障设备自身的功能外,是否合理地配置保障设备也是影响保障效率的因素之一。例如,将一些大型的、不适合远距离运输和携带的保障设备尽可能地靠近保障现场配置,由最近的保障单位进行管理。同时,加强保障设备在各保障单位间的协调使用,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可以有效避免保障设备的重复配置和闲置造成的浪费。

3.2.3 保障技术资料的优化

保障资料的收集整理使用也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向着电子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制作内容丰富、使用便捷的电子技术手册并制定相应的标准来规范电子技术手册的开发,以实现在不同的计算机平台、不同部门之间的交互。

建立每套装备的保障档案,定期记录装备的状态检测信息、故障处理信息以及其他变动信息等,并及时将这些信息补充完善到电子技术手册等载体或平台上,方便需要的人员随时查阅。

3.2.4 保障器材的优化

对于保障器材数量大、种类多又隶属于不同的单位、部门等特点,建立一个网络化的管理系统是一个有效的措施。这样各个相关部门都能方便地查询、了解备品备件的状态,包括数量、完好度、存放位置等,做到缺件及时补充、损坏件及时修复等。

增加了透明性也就减少了盲目性。这样避免因担心得不到补给而进行超量申报申领,造成储备的物资大大超过部队的实际需要的情况发生[5]。

3.2.5 信息交流平台的优化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交流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可实现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应用越来越广泛。专用网络技术的应用也会给维修保障工作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网络可实现远程保障功能,即远程声音、文字、图像、视频快速实时传递,解决了一些传统方式的不足。搭建一个符合保障需求的网络信息平台将是保障模式运作的一大优化。

3.3 保障模式优化效果评估

从保障效率和保障效益两个方面来分析优化效果。为方便比较,以一次保障任务的处理情况来分析。

3.3.1 保障任务描述

某型装备发生故障,需要排除。使用三级保障模式。装备直接使用人作为第一级保障;装备所属单位的专业保障为第二级保障;装备研制单位为第三级保障。各级保障拥有的保障要素如图1所示。

保障现场距离各级保障的距离分别为0 km、300 km、2 000 km。

先把整个保障过程分为如图2所示的多个阶段。

图1 保障情景示意图(%)

图2 保障阶段示意图

3.3.2 保障效率

保障模式运作的效率高低最终表现在整个保障期间各个阶段花费时间的多少,在图3中列出了部分时间(%)。

图3 时间需求(h)示意图

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逐级解决,前一级先行处理,解决不了,再找主管部门协调下一级来处理。这样在各个环节都要花费时间(如图3中所示),共需要39 h。这是一切顺利的情况,如果需要保障设备的远程运输、保障器材的申领延误等情况,时间需求会更多。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优化措施,有的是需要长期积累的,有的是短时间就可见到成效。有了网络信息平台,使远程信息共享、远程故障诊断和远程支援成为可能,特别是当维修保障现场比较特殊、保障人员到达现场有困难时尤其重要,如航行在远洋的船上等。

当保障任务发生时,可以完成在线并行处理,多级保障实时了解现场情况,给出解决建议,由现场人员完成,同时保障材料的申领也可以在线进行,由管理储存部门完成配送到现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整个保障任务的完成时间(如图3所示),仅需10 h,提高了效率和质量,也降低了成本。

3.3.3 保障效益

保障效益也可以分为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前者主要体现在保障过程各种费用的支出。图4 列出了部分费用(%)。但是,优化成果的显现很多情况下不是短期能看到的,需要逐步的长期建立,比如人员水平的提高、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保障设备的研制,以及技术资料的积累整理等。就单次保障任务而言,节省的费用主要是在人员差旅开销上,因为不需要第三级甚至第二级的人员到保障现场处理,他们通过远程技术支援的方式就可以由第一级保障人员完成了。

军事效益往往实指给战斗力带来的帮助。很明显,装备保障是部队战斗力保持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力的保障可以让部队在战争中赢得更多的先机,可以降低装备的战损率和战士的伤亡。

图4 费用结构示意图

4 结束语

通过对保障模式中几个要素的优化,使整体维修保障体系结构更加明晰,分工更加明确,组成更加精炼,运作也更加灵活、高效、低耗。当然,装备的维修保障是一个很大的体系,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先进的保障理念和保障措施的贯彻实施是要与国情、军情、装备情况相适应的。国外一些模式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统筹安排、合理发展的保障体系模式才能切实发挥最大效能、成为装备战斗力形成和保持的坚强后盾。

[1]赵武奎.装备保障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1-2.

[2]甘茂治.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2.

[3]张英志.高新武器装备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硕士论文,2005:5.

[4]杨军.装备智能故障诊断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9.

[5]曹小平,林晖.装备维修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8.

猜你喜欢

装备单位优化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港警新装备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填单位 要推敲
防晒装备折起来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