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化的化石:长崎“军舰岛”

2012-06-05步平

博览群书 2012年7期
关键词:长崎快艇军舰

○步平

在长崎的时候,听说附近有一座海岛叫“军舰岛”。李文亮总领事介绍说,因为有煤矿,那座岛上曾经十分繁华,但由于对煤炭需求减少,现在的岛上一片废墟,荒无人烟。因为典型地反映了煤炭产业的历史,所以长崎正在申请作为近代化产业遗产群而成为世界遗产。李总领事还建议我有时间也去岛上看一看。

在网上输入“军舰岛”,果然查到了许多资料,主要内容是:

军舰岛

军 舰 岛(Gunkanjima)本 名“端岛”,是日本长崎县505个无人居住的岛屿之一,距离长崎市中心西南方19公里。由于在该岛附近的海底发现了日本工业化急需的煤矿,三菱公司于1890年购买该岛,在这里建立了从事海底挖煤的大型企业。岛上建筑的一排排公寓曾是当时日本最初的大型混凝土建筑,1960年的人口密度是东京特别区的9倍,为世界之最。为保护岛上设施免遭台风破坏,全岛用钢筋混凝土的海堤包围,外形恰似军舰。但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开始以石油代替煤炭,大量煤矿遭关闭,三菱公司也在1974年1月15日正式宣布关闭军舰岛上煤矿。这就是今天“军舰岛”无人居住的原因。

看了这些介绍,我真是很想去看一看这近代化的“化石”。虽然登岛需要特别批准,而且要有专门的陪同和专门的准备,但李总领事认为作为专门研究近代社会发展的学者,不能放弃这一机会。在他的坚持和长崎当地的努力下,终于办好了一切手续。1月23日,长崎县文化观光局副局长深堀辰之介告诉我:预报说明天没有大风,他与李总领事一起陪我上岛。24日早上起来,发现外面飘起了雪花,而且有些风,我有些不安。但看到长崎县厅专门的汽车已经等在宾馆前,略有一点放心,希望天公能够作美。

坐进汽车,深堀拿出资料,介绍“军舰岛”的情况。自长崎县将这一岛屿申请世界遗产后,已经做了许多准备,针对这一海岛的旅游也开发起来了。一般的旅游有两种方式:一般是乘坐大型游船绕岛一周,听取讲解,从船上观察海岛;较深入的则是乘船登岛,沿规定的路线考察。而我们这次的考察由于得到特别批准,可以脱离规定路线,深入岛内各地。

李总领事去过一次,有些经验。因为是冬天,岛上遍地废墟,他叮嘱我穿上保暖衣服和防滑鞋。一般的参观,在长崎市内的港口上船,而我们情况特殊,所以先乘车前往长崎县南部“野野串”小渔港。从那里乘船前往“军舰岛”路途较近。

乘船

长崎县位于日本九州岛上,南北向狭长。长崎市也不大,大约十多分钟就离开了城市的喧嚣。虽然柏油路很平坦,沿途也能看到一些房屋,但与东京、大阪那样的大都市相比,这已经属于荒凉的景象了。半个小时后,汽车停在“野野串”渔港。

“野野串”渔港属于长崎最南部的野母崎町。野母崎町与中国还有渊源。日本江户时期,即中国的明清时期,来日本从事贸易的船只,均须先到这里。这里设有专司监视海面同时实施征税的哨所,即“远见番”。远见番看到唐船驶来,立即飞马报告,唐船则暂且在港外海面指定的位置抛锚等待。

现在的渔港三面环海,确实不大,只有零零星星的几栋房屋,但是拉开很大的距离,岸边停靠的也是不大的船只。没有一个人,显得十分冷清。小雪不知什么时候停了,风并不强,但站在这么寂静的地方,还是感到有些寒意。这时,长崎市两位陪同的管理员先到了,并把船长介绍给我们。

船长个子不高,泛红的双颊十分明显,一看就知道是长年吹海风的渔民;粗糙的两只手则给人以沧桑感。他穿着厚实的羽绒服,头上虽然是单薄的旅游帽,但两只大号的防寒用的护耳很有特点,让人感到有些滑稽。话不多但带着憨厚的笑,让人觉得很朴实可靠。他让我们整理一下着装,就领着走向码头。码头也很小,停靠着一只小艇,上面有醒目的船名标志。

小艇的驾驶舱极小,几乎只容船长一人站着开船。船开起来海风强硬,十分寒冷,加上快艇颠簸,随时有被甩入大海的危险,根本不能站立。因此,只有驾驶舱下面的极小的空间可以容身。那里本来是只能容一个人躺下睡觉的地方,高度不到一米,坐着也得低头,只能挤下两三人坐着。李总领事是乘过小艇的,和长崎市的两位管理员就钻到那里去了。深堀在后方甲板找了一处避风的角落,紧紧把住船上的绳索。船长让我站在他的左边,这样一来,驾驶舱里几乎没有任何空间了。为了不妨碍船长的操作,我尽量靠在左侧的舱壁上。

快艇虽然小,里面的设备似乎还很全。除了发动机的操纵系统,还有与外界联络的电台,甚至还有一台带屏幕的设备,似乎是雷达。驾驶舱正前方的玻璃窗不大,想是因为波浪的冲击力量太大吧。两扇窗户中间都有圆形的似乎电扇一样的设备,有电线连接。后来才知道其功能与汽车风挡玻璃上的雨刷一样,只是快艇遇到的水比雨刷大多了,所以要用飞快旋转的风扇将水擦去,否则海水打过来,什么都看不见。

船长用手指给我看远处隐隐约约的一座小岛,说那就是“军舰岛”,只需20多分钟。快艇好像箭一样冲入大海,海水开始打在风挡玻璃上,水花模糊了前方的视线。这时我发现,只有圆形风扇的部分的玻璃有一定的清晰度,其它部分已模糊不清了。快艇的速度越来越高,从小小的窗户看出去,能够想象几乎是擦着水面在飞行,顺着波浪,一会儿飞了起来,冲上波峰,一会儿又突然急速落了下去。我虽然不晕船,但是驾驶舱太小,完全无法预料身体将倒向哪一方面,而在船身迅速下落的瞬间,身体也几乎飞了起来。尽管用手紧紧抓住把手,但身体仍然被动地晃来晃去,头也不时地碰到机舱顶。

但这还不是最惊险的。在快艇飞快地冲上波峰,甚至已经离开水面,而突然又跌落下去的时候,从前窗已经完全看不到船头。那时真有好像一下子扎进大海深处,被海浪吞没的感觉。这么小的快艇能不能被海浪打翻呢?我头脑里突然闪过这样的念头。可是再看船长,他一手把舵,一手把操纵杆,似乎对这一场面无动于衷。船长的平静立即让我的安全感油然而生。

登岛

与普通的岛屿确实不同,这座岛的周围完全用钢筋混凝土的防浪堤围起来,高出海面将近三米。小船靠近岛屿,确实就像靠近大船,而岛上顺山势建立的楼房,也与从外面看军舰一样。快艇靠近了简易的码头,由于风浪的关系,刚刚靠上去,就被冲了回来。船长确实有经验,抓住两次波浪的空隙把快艇靠近了栈桥。我们刚刚跳上去,快艇又被冲开了。我这才体会到,为什么上船前需要在一份协议书上签字。确实是有危险的。

栈桥是刚刚修建的,有一块标牌,告诉人们只能在风速不超过5米,浪高不超过半米的时候才能登岛。入口处有一座巨大的水密门,是锁着的,管理员用钥匙打开后,我们一同走进去,管理员又把门反锁上。

来到岛上,发现脚下是新修的道路。原来,为了让参观者比较全面了解“军舰岛”,同时为申请世界遗产,当地已经花费了10亿日元,新敷设了宽2米,长230米的参观道路,道路十分平整,两边有金属栏杆。一般情况下,参观者不允许越过栏杆,因为两边都是坍塌的建筑,到处是废墟。新修的道路基本沿着防浪堤的内圈,在中间设立了三处相对宽阔一些的参观点,每一处有100到200平方米左右,以便人们驻足对周围的废墟进行近距离的观察。

由于道路沿防浪堤,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海水冲击钢筋混凝土堤坝的声音,甚至在有的地方,看到防浪堤已经破损,崩塌的部分涌进了海水,给人以危险的感觉。

沿道路走了不到50米,来到第一处参观点,是原来放置选矿机的地方,里面不远就是原来煤矿第二号竖井坑口。

从资料上看到,1810年在端岛上发现有煤,但没有引起重视。自1859年长崎开港后,外国船只陆续来到,需要大量煤炭。经过勘探,端岛所在的这一片海域的底下有巨大的煤矿,端岛的意义才受到关注。1870年,开始有人在端岛开采煤炭,开挖了第一号竖井,而附近的高岛,则出现了由佐贺藩与英国商人格拉巴共同经营的煤矿。

1890年,当时就已经很有名的大企业三菱公司出资10万日元购买了端岛的开采权,开始建矿,并在1895年开挖第二号竖井,这是日本最初采用西式近代方法采矿。到1925年,共开挖了4个竖井,而二号竖井始终是主力矿井。

从外面看,竖井口上留下一些钢筋水泥建筑的框架,而且已经损坏。表面上完全看不出,当年这些竖井在地下由横向和斜向10条坑道连接,在海底形成纵横交错的坑道网,最深处居然在海平面下1000多米。这座岛屿上的煤炭年产量最高达到41万吨,到关闭之时,共采煤1570万吨。在日本,这样的开采量已经属于大型煤矿了。

被废弃的学校

沿参观道路再前行100米左右,右边出现了醒目的一面红砖墙壁,因为红墙所处地势很高,在接近岛的时候,从船上就能够看见。这里是原来的综合事务所,也就是岛上的最高管理机构,也是唯一的红砖建筑,这里还有全岛最大的浴场。而现在,一切都不见了,只有矗立着的那面墙,让人联想起意大利罗马古斗兽场的遗迹。

沿道路走到西段,有一块平坦的空地,四周被水泥墙壁包围,似乎是一个大水池。果然,从地图上看,这里是1958年竣工的游泳池。一幅照片记载了当时的景象:游泳池四周的岸上站着足有三四层的人,女士们打着阳伞,有的男士戴着草帽,正在欣赏水池中人们的竞技。据说当时使用的还是海水,可见文化生活的活跃。离游泳池不远,就是原来的电影院。我们走到那里的时候,虽然已经面目全非,但能看出当年黄颜色瓷砖墙面,让人觉得文化生活确实是活泼的。

新修的参观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前面被栏杆和铁网挡住了。两位管理人员搬来两个看来是预先准备好的长凳子,放在栏杆的两侧,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登上凳子翻过栏杆。接着,两人把带来的白色的线手套和头盔分给我们,告诉我们说:刚刚参观过的地点是已经清理过的,但不到全部的5%。从这里要开始考察尚未清理过的地方,由于有危险,所以需要这样的装备。手套是普通的,而头盔是双层带缓冲功能的那一种。

荒凉

走进未经清理的废墟,感觉真的大不相同。这里已经看不到道路,满地破碎的砖块、水泥块,还有从建筑高处掉下来的木制窗棱、栏杆、木板,上面还有绣蚀的钉子。即使能够找到少数原来的地面,但也已经严重破损,露出了石头的地基。这样的废墟情景,也许在国内一些刚刚完成动迁,即将毁弃后新建居民区的地方能够见到。如果不是一些零零星星的黑色煤炭露出来,很难让人想到这里是曾经的煤矿。

从资料上看,当时岛的面积相当小,加上后来分6次围海造地扩张出来的部分,也只有区区0.06平方公里。可是,在这么小的区域里,1960年的人口为5267人,号称世界人口密度之最。为了这些人的生活与工作,岛上建有71座大型建筑。为了有效地利用空间,楼房与楼房之间的距离相当近。我们在这里几乎都是走在楼房与楼房的夹缝间,抬头只能看到两边高耸的楼房和两座楼房中的“一线天”。可以想象当年的居民们一定很难得到阳光的照耀。

管理员带我们走进一座7层的建筑,从已经破损的大门进入,走廊的两侧是一间间排列整齐的住房,结构有些像中国20世纪80年代常见的筒子楼。连住房里面水泥砌就的水池和上面贴的瓷砖,都同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住宅一模一样。而这是1916年建设的,是当时日本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层住宅。一层有邮局、商店、理发店等服务设施,地下还有浴池。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这里的居民生活水平在日本也属于高的。

现在的没落

曾经的繁华

管理员开玩笑说我们正站在“军舰岛”的“银座”,然后让我看几张照片。照片上面的一名女士身着西装制服,一手拎着提包,一手拿着报纸,相当时髦;还有一名妇女烫着发,手中领着的小孩正在吃着冰棒。两张照片的背景让人觉得都是在繁华的都市。看我有些奇怪,管理员让我将眼前废弃的建筑与照片中的建筑对照,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照片就是1946年和1947年拍摄的岛上的情形。管理员还告诉我说:“军舰岛”上原来是自己发电,从1918年起使用从高岛敷设过来的海底电缆供电;饮水开始用海水蒸馏,后来用运输船供应,从1957年开始用6500米长的管道,通过海底从陆地向海岛送水;而从50年代起,岛上的居民就使用煤气,比日本本土的许多地方早得多。有一张照片是50年代当时的居民家,夫妇两人和两个小孩悠闲地围坐在案前,后面是支在架子上的电视机,书架上除了书,还摆放着许多人形玩偶。照片说明是:端岛居民使用家用电器水平为全县第一。

在这一片密集的居民区后面,有一条沿山坡拾级而上的台阶路,一级一级走上去,逐渐越过了一座座楼房的楼顶,来到岛上的最高处。这里原来有一座神社,为的是祈祷把生命丢弃在矿洞中的矿工们。每年的4月3日是举行盛大祭祀活动的时候,全岛的居民都来参加,被称为是安慰矿工们心灵的地方。我们登到最高处,只看见已经损坏了的由两根立柱和两根横梁组成的神社的牌坊(鸟居),神社建筑荡然无存,写着“端岛神社”的水泥牌匾倒在地下,“端”字已经不知去向。在这一小块平台上,只留下两个突出的建筑,一是面向大海的“慰灵碑”,一是像小房子一样的神祠。看来,为这个岛的开发与繁荣,有不少矿工献身。这些人已经无法离开海岛,只能永久地成为海岛的一部分,所以,纪念他们的碑居然没有受到破坏。

在这里,可以俯瞰全岛的风光。当然,除了废弃的建筑,还是废弃的建筑。不过,有一点很明显,那就是岛的另一端的建筑明显地坚固,而且保留状况也好。那是学校、医院和幼儿园、体育馆,管理员指给我们看,一边走一边介绍。

早在1893年,就在岛上建立了小学校,当时称寻常小学校。开始的学校由三菱公司办,1921年由地方管理。1958年,又新建了7层的教学大楼,其中1-4层是小学,5、7层是中学,6层是大教室、图书馆、音乐室和理科特别教室。1970年还在旁边建立了体育馆和为学生提供午餐的设施,用全岛唯一的电梯运送食品。

由于建设得比较晚,从外表看,医院和学校的楼房是全岛保留程度最好的,当然其建筑质量也是最高的。医院虽然没有了,但从掉在地上的无影灯,可以看出当年的现代化程度一定不低。学校的大楼基础是无数被打入地下的钢筋水泥柱子,能够经受能量巨大的台风。岛上其它的建筑几乎都是木制窗户,已经开始腐烂,玻璃早已不复存在。但只有这座建筑是钢窗,由于几乎没有变形,所以还有玻璃在上面,虽然有的已经打碎。从学校大楼的正门进去,果然与一般的居民住宅大不相同:全部是坚固的水磨石地面,走廊和楼梯特别宽,幼儿园的地面则全部铺了地板。有的教室里还堆放着课桌椅,有的教室墙壁上还保留着壁报,体育馆墙上象征身体强壮的老虎图案的壁画还十分清晰。

登上学校7层大楼的楼顶,再度可以俯瞰全岛,同时也可以看到附近的高岛和长崎大陆。荒凉灰暗的岛上的颜色与浅蓝色的大海形成明显的反差。很难想象就在30年前,这里还是那么的繁华,还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地方。当年这里的人们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现在在做什么?那些以开采资源与能源为根本的产业,今后的出路在哪里?这些是不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我想起在参观的路上,曾看到用毛笔写在墙上的感慨:

从那以来不过几十年啊!(あれから何十年!)

这座岛就让它荒废吧!(この端島は荒れるにまかせ)

不要让这座岛再复苏了!(この島はもう再び読み替えることはない)

不知是什么人写的那些话,但是能够看出写这些话的人的心情。

是的,长期被贫穷落后困扰的人们一直将近代化作为世代追求的目标,人们期待在那里建设理想的家园。事实上,我们也的确享受了近代化带来的成果。但是,消耗巨大资源与能源的近代化将会带来什么后果?即使尚未面临资源的枯竭,人类是不是需要未雨绸缪呢?为了不让“军舰岛”的历史在其他地方重演,我十分理解并且赞成长崎将“军舰岛”作为近代化产业遗产群而申请成为世界遗产。

猜你喜欢

长崎快艇军舰
图解军舰
为什么核爆城市长崎纪念地位不及广岛
红批有声作文
乌总统呼吁北约派军舰抗俄
坐快艇
难忘的长崎蛋糕
韩海警艇“缠着胶布”出海执法
快艇
小记者采访外国军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