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建筑文化传承中解读建筑史

2012-06-04丁宁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13期
关键词:建筑文化内核

丁宁

摘要:建筑伴随着人类数千年的发展,也形成其自身的传统文化。在对建筑传统文化的继承、结合国内建筑地域性特征的分析中,可见我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的冰山一角。

关键词:建筑文化 ,文化地域性, 内核 ,外缘

Abstract: the building with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human development, also formed its own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building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inheritance,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s the tip of the iceberg.

Keywords: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regional culture, the kernel, rim

中图分类号:TU-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再认识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世界现代化潮流新的挑战传统的中华文化正经历着一个新的转折时期。现在则需要认真考虑如何适应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如何适应这一强大的冲击。长期以来是在认同与适应中“彷徨”,如果把建筑放到文化的范畴中去认识。在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传统建筑的认同或继承以及如何适应外来现代建筑的探讨。

1.传统建筑文化的过去和现在

自成体系的文化传统规定了这个社会的观念、意识和文化形态。历史的冶炼和筛选使其达到了近乎纯熟与完美的境界。作为社会文化财富的建筑从宫殿、庙宇、城池、村镇,有秩序而又有规律地存在于既成体系中,变革或纳入新元素都会引起体系内部的振动与反抗。

不少的优秀传统建筑自有它的风采,表现了悠久的历史,达到了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以至于成为前一个时代的高层次文化的典型。但技术上的落后又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物质与精神要求,文化上的“高层次” 与使用上的“低标准”,传统建筑则常常被视为中看不中用的古董。新技术和新的物质手段产生了社会新的审美观,新建筑文化在引进与移植过程中从雏形到完美。最后成为地区文化的组成部分。新旧在认同、适应中共生。

2.传统需要继承

近几十年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超过了几千年的历程。几十年与几千年的关系,究竟是共存,还是代替?传统究竟是继承还是摒弃?

不论在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是没有传统的。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传统文化不仅只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它同时也存在于生活文化中。随着杜会的发展,价值观也在不断改变。工业起飞时代的社会,集中精力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突破,表现在建筑上则是排除不利于工业技术发展的传统羁绊,以崭新的姿态进入人类社会。现代建筑的出现,使世界面貌焕然一新。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从技术第一转化为多元, 对于历史、环境、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生存需要,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它比前一个时代所追求的内容更为丰富,层次也更高。因此,重新评价几千年的历史不能看作是倒退,今天的时代有能力做到历史与时代的兼容。在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文化遗产使人类看到了自己的成长过程。而要达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真正的丰富,则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财富的总和。所以,“共存”、“继承”既是现实,也是需要。

二、现代建筑创作中的传统与创新

中国建筑是世界建筑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几千年一脉相承,其深厚精致与其顽强的抗变性都令人惊异。对于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和发展,则是现代建筑创作中十分严肃的问题, 也不是一个“形似”或“神似”就能解决的问题。建筑的文化属性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内容,这就是由建筑的存在本身所决定的。建筑的对象是人与生活。因此,建筑设计中合理地解决人与生活的同题,这是积极的做法。传统建筑文化要保存,要维承。但保存传统绝不是照搬过去,过去与现在既有关联和延续,又有隔断和突破,也有反复和重叠。这是历史发展阶段中复杂而多样的现象,建筑创作也不例外。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凡是有所突破创新,历史就前进;否则将停滞不前或发展缓慢。完全不同是一种创新,改进与完善也是一种创新。前者是隔断历史的突破,后者是继承传统的延续,建筑创作亦应如此。

建筑作为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在空间、体型、装饰、色彩等方面可以表现历史的某些精彩情节、片断。从文化艺术的角度看建筑,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如果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最大满足,都可以认为是创新。同时,建筑创新还应该符合建筑艺术的特殊要求。建筑是有限度的艺术,建筑艺术必须受功能、经济的制约。一般要求在功能合理、经济可能、技术适用的条件下进行创作。并且传统与现代建筑艺术在表现手段和装饰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是由其历史所决定的。因此,在今天,再采用传统建筑的装饰,或者用现代手段再现传统的形式都是不太适合人类文明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审美委要求的。对于传统,只能吸取对今天有益的东西、对现代生活需要的东西。且这种运用应该是符合现代建筑的价值和审美观念,否则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三、建筑文化地域性的解读

世界建筑发展至今,已进入了一个缤纷灿烂的多元化时代,现代技术文明赋予了建筑创作以广阔的天地。与此同时,建筑界开始重新审视建筑决定性因素——文化地域性所持有的特殊内涵。

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筑空间方面的反映。而“地域性文化”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内核”文化是指一种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质的东西,它是古老的、纯种的、发育完善而自生根的文化;而外缘文化是新形成的文化,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容,它是年轻的、非纯种的,发育尚不完全,也非自生根的文化。内核文化具有强大的持续传延能力,当我们超越某个地区建筑的表象内容去追寻隐匿在其背后的渊源所在时,就会发现其本质的东西、精髓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地域性文化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前进、更新。其发展、更新有两条途径:一是靠“内核”的裂变或聚变而产生巨大能量推动自身的更新变化。由于其动力来自内核本质结构之中,因此其变化是主动的、秩序的,它与自生文化的关系是一致的、和谐的。另一种途径是靠外缘文化的影响,外缘文化的作用一开始可能是生硬的、被动的、无秩序的,但通过长期对内核文化的碰撞、交流、渗透、刺激等推动“内核”文化发生相适应的转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两条途径往往是同时存在,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实现本质的升华。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吸收、包容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其恰到好处地融汇于自身地、地域文化的“外缘”,继而逐步向“内核”转化,更是地域性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对建筑界而言,这种对异文化有选择的吸收将创造出更富有时代意义和生命力的新建筑。

因此如何在继承中国文化内核的基础上,接纳外来文化作为“外缘”,并将其消化、吸收、革新、创造,使之融化成为中国文化“内核”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建筑师将要不懈努力的。

参考文献:《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楼西庆著 中国旅游出版社

《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王升著 《安徽建筑》2006年02期

猜你喜欢

建筑文化内核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人民情怀:柳青为文为人的内核(评论)
初春
微软发布新Edge浏览器预览版下载换装Chrome内核
红芯浏览器, 不要做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伪创新
从形态构造类比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
浅论现代环境艺术发展现状及危机
ArtDeco下的“海派”建筑文化
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文化的新趋向
浅议本土建筑文化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