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特征、体制和策略研究

2012-06-04潘立,柴国钟,彭旭东

关键词:浙江省浙江研究生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增加,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浙江地方高校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过程中,应该立足于浙江区域经济特色、高校自身条件和研究生培养目标,以校外合作单位中具有研究前景的科研项目或研发平台为支撑,与当地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通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科技、生产相结合,服务区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浙江省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区域特征,初步构建了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体制,并进而提出了浙江区域经济背景下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相关策略。

一、浙江省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区域特征分析

(一)研究生教育的区域特征

近年来,随着浙江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浙江高等教育体系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成为提高浙江高等教育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关键所在。一方面,浙江省研究生教育仍然保持着浙江大学一校独大的局面,省属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和在校人数,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江苏省在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规模分别为浙江省的2.65倍、3.17倍,其拥有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点分别是浙江省的4.01倍、2倍。2011年浙江大学的在校博士研究生数为浙江省属高校总和的8倍,在校的硕士研究生数超过省属高校总和的一半。另一方面,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对浙江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很低[1]。因而我们需要反思研究生教育,特别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知识创新、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以更好地发挥研究生教育作为浙江经济发展助推器的作用。

(二)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

浙江省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块状经济,使浙江主要经济指标一直处于国内前列。但是,随着国内市场逐步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能源、土地和淡水等基本资源的短缺,特色经济的优势不再突出了。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浙江地区粗放式经济发展造成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粗放型增长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在新的市场形势下, 要保持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浙江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在这一点上,浙江有着先天的优势。一方面,浙江省私营经济发达,企业管理体制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高,产权激励优势突出,有着雄厚的财力和充分的积极性进行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浙江省企业的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技能偏态性(即只有参与生产的劳动力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教育程度,才能应用新型技术设备进行生产的技术进步方式),这对人力资源提出更高的技能要求,即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定位

研究生教育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在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等方面协凋发展。浙江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相对落后的研究生教育,对浙江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发展要求。一方面,浙江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现状决定了当前一个时期内,要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导。另一方面,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浙江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着更多的专业技术需求。因此,从浙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改变浙江研究生教育现状应大力加强浙江省属高校的高层次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以期为浙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

二、浙江省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研究生培养基地分布

浙江省教育厅于2009年6月开始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首批共建设30个基地,建设周期为三年,目前已进入建设后期①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名单的通知》[Z].浙教高科[2009]97号。。据统计,首批成立的30个创新示范基地的建设主体之一均为浙江省内具有一定研究生教育历史的高校,涵盖了杭州、宁波等5个地区的16所高校。这些高校主要集中在杭州地区,比例高达76.7%(见图1),其中浙江大学承担了近1/4的建设任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浙江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图1 浙江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依托高校所在地分布图

首批创新示范基地中作为建设主体另一方的企业或科研院所均为各地区的支柱产业基地、骨干企业或科研单位,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开发队伍、先进的科研设备及科研条件、系统而规范的科技和人才管理制度,能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科研实践及学习条件。据统计,30个创新基地涉及的28个企业、科研院所,来自浙江省杭州、温州等8个地区(见图2)。与建设基地依托高校分布情况类似,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杭州地区,但也有34.8%在杭高校选择杭州地区以外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

首批创新示范基地覆盖8个一级学科、27个二级学科。基地建设所依托的学科是这些高校中的特色优势应用型学科,且分布于浙江省内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工学、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医院、环境等重点领域(见图3)。

(二)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特点

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策略。浙江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 如教育资源的不足影响了所培养的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整体素质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了研究生就业,而就业情况的不理想往往会降低所在高校的社会影响力, 最终影响了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改善,制约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浙江研究生教育而言,必须建立在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上,以区域内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化发展为前提。

图2 浙江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合作单位所在地分布图

图3 浙江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涵盖的学科分布图

块状经济和区域特色经济是浙江地区经济的特色。如杭州地区的软件业、宁波地区的服装业、温州地区的水泵、阀门、低压电器及皮鞋、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轻纺面料、永康的小五金、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领带等区块,在全国同类产业中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表现出了鲜明的块状经济特色。浙江民营企业由于先天意识缺乏和后天投入不足,普遍对引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和二次创新的能力偏弱,技术创新人才的数量和创新能力均低于广东、山东和江苏等几个经济发达的地区。浙江经济逐渐显现出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强度不够、结构不合理等特点。浙江大多数区域经济特色内部属于中小企业集聚,没有相应的科技服务中心及研究开发基础,从而制约了区域特色经济内部的产品升级和更替换代。

浙江地方高校肩负着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或企业技术进步所需要的一些“立地性”实用技术的研发。2011年,浙江省主要工作计划中提出进一步加强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和促进高校以多种形式开展对企业、产业和社会的服务,积极参与区域大平台、大企业、大产业、大项目建设。地方优势产业和企业集中反映了地方经济优势,具备创办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的能力和需要,集中反映了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科技需求。因此,浙江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要突出区域特色,首先选择在本地优势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内开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地的示范作用,鼓励和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到培养基地的建设中来。最终形成与浙江地区各地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相匹配的,涵盖各行各业、遍布全省各地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的良好局面。

三、研究生培养基地的体制构建

笔者认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是一种各联合主体互利共赢的制度创新,高校、企业、政府三方是利益相关方,利益、人才、技术是三个核心动力因素。因此,有必要构建以高校为主体、企业为主力、政府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基地运作模型,同时通过管理、评价及保障等体制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良性互动(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研究生培养基地运行模式

该运行模式建设的基础和关键要素主要包括高校、合作单位以及当地政府三方构建的管理体制、评价体制以及保障体制。

(一)建立培养基地管理体制

各联合主体应结合基地的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情况,协商共建一套完善、科学和可行的规章、规范以及管理制度。在这套管理体制中,以企业为主体设置和负责执行的制度主要包括基地日常运行管理规章制度、科研成果管理制度以及研究生日常管理制度等;以高校为主体建立和负责执行的制度主要包括研究生招生制度、导师聘任及管理制度、论文管理制度、课程设置及考评制度等;以政府为主体负责成立专门的包括企业、高校以及当地文化、税收、财政、教育、劳动等多部门参与的协调委员会。

(二)健全培养基地评价体制

不同的主体由于关注点不同,对基地的评价也存在着差异。一套科学、客观、全面有效反映研究生培养基地运行情况的评价体制尤为重要[2]。总体来说,可以从科研成果、建设成果和管理成果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企业而言,最关心新产品的研发、技术难题的攻关和围绕研究内容进行的专利申请情况等科研结果以及随后的生产、销售等与企业经营息息相关的内容。而高校则更关注导师的数量、从基地毕业的研究生数量、以基地研究内容为载体发表的论文数量、专著的数量等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直接相关的内容。基地管理部门关注的则是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机构设置及组织情况、新型管理模式等属于管理成果的内容。

(三)完善培养基地保障体制

企业作为基地建设的主体,要怀着对社会和基地内研究生负责的责任心,在结合自身情况的前提下,依托丰富的资源凝练优势的研究方向、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解决研究生的后勤问题,全力为基地的发展和运行提供各种保障措施。高校作为基地建设的主体,应该积极从保证合适的研究生生源、合理的课程及授课方式和制订相应的学校导师考核制度等方面配合企业开展基地建设工作。作为重要的协调人和引导者的政府部门,则应为基地的建立和运转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帮助,为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协调规范和财政引导的作用。因此,需要建立一个与科学管理体制和有效评价体制相适应的系统的、合理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保障体制,充分调动高校、企业与政府的积极性,为提高浙江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浙江区域经济背景下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策略

浙江省作为全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试点省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批准实施,为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地方高校服务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核心是在理顺高校、企业和政府三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下结合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初步提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关键策略。

(一)重点理顺高校与企业的关系

高校与企业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既是合作者,又是对立者,既有共同的出发点和目标,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作为基地建设主体的企业和高校都应该认识到,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因此,需要重点理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互动关系,突破原有的互动体制障碍,合理划分各自的责任、义务以及收益分配等。在尊重科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相互交叉和战略合作领域探索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实现研究生培养基地在培养研究生、技术成果和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中小企业在数量上约占浙江全部企业的99.19 %,产值约占90 %。但浙江高校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关系并不密切[1]。浙江高校应拓宽与中小企业的合作深度与广度,提升社会服务意识,尽可能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首先,高校应该主动与企业沟通,根据基地实际需要合理调整研究生课程,选择灵活有效的授课方式和工程实践体系的授课内容,使研究生在入基地前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专业技能,缩短适应期和磨合期。其次,高校应该充分开发利用企业的专家队伍、实验室、实习场所等资源,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管理水平。最后,高校应在研究生导师的聘任考核制度上适度倾斜,确保基地能选聘来自企业的资深专家担任研究生指导教师[3]。

浙江民营企业应该借助与高校联合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的“东风”,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和创新平台的建设。首先,参加基地建设的企业应该瞄准行业最前沿的科技动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大科技投入,选择既有挑战性又具备实践性的课题,为基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目标指对方向,找准目标。其次,企业需要完善基地的管理制度,明确基地共建时各自的责任约定和义务、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及开发权等权利划分。最后,企业要把对基地的支持落到实处,从科研设备的配备到基地后勤的安排,真正成为基地建设的主力。

(二)积极发挥政府在基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与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浙江各级政府在研究生教育资源方面的投入不足,现有的促进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政策力度不够。因此,浙江各级政府在推动学校、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方面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一,在培养体制上大胆改革,结合浙江省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鼓励、支持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地方高校,以“项目研究”为基础合作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如绍兴地区针对当地轻纺面料的特色经济,分别设立了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和中纺院重点实验室——染整技术开发中心。其二,着眼于浙江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确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重点集中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应用基础性技术的攻关,最终达到整个地区都形成科技促进经济、经济助推科技的良性循环的态势。其三,采取有效的利益调控手段,加大激励手段调动企业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利用政府专项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使企业获得更多资金用于基地地投入。政府根据基地建设情况对企业财务进行考核,给予企业合理的减免税收政策,解决经费紧张问题。

(三)合理引导研究生在基地中的定位

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备较高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无论是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政府部门,还是作为主力的高校和企业,都只能在基地的建设和运作过程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最终代表和体现基地建设水平、从基地建设中真正受益的,还是基地培养体系中的载体——研究生。浙江地方高校招收和培养的研究生既有全国各地高校研究生的普遍性,又有显著的浙江地域差异性。因此在基地建设过程中,需要格外注重研究生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其在基地培养过程中合理定位,从而能够在基地中学有所成,真正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首先,受师资力量和综合能力所限,地方高校招收研究生中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的优秀人才有限。据浙江某所省属高校2010年的问卷调查,有超过50%的研究生考研目的是将来能更好地就业,只有约14%的研究生希望将来从事科研工作[4]。基于这一现状,以地方高校为主体所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应该突出其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使研究生重点定位于解决技术问题,即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其次,浙江高校研究生生源的地域差异性,赋予了研究生具有敢为天下先、勇于创新创业的品质。因此,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特长,主动给予锻炼机会和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各尽其能,尽快成长为基地科研的生力军。最后,在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还要合理引导研究生在基地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如与所在基地的企业员工和睦相处,对培养基地的合理预期以及对自身的发展规划等,使得培养基地能真正发挥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摇篮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伟连,楼锡锦,张国昌.以区域经济为依托的高等教育发展——浙江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J].教育研究, 2008, (5):103-108.

[2] 高兴武,王华荣.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 2011, (7):53-57.

[3] 潘立,柴国钟,彭旭东.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 2009, (12):72-75.

[4] 盛文.高校研究生思想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基于浙江工业大学的调查[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0):43-45.

猜你喜欢

浙江省浙江研究生
《初心》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Mother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省特级教师
——吴淼峰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