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临床实践的高等护理教学模式分析与探讨
2012-06-02杜慧平
杜慧平
随着整体护理观点的逐步深入以及社会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当今社会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培养出满足临床需要的优秀的护理队伍后备军,是护理专科学校、医院和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实现高等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的无缝对接,又是此中的重中之重[1]。针对这个情况,现对郑州市5家医院及296名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探讨基于临床实践的高等护理教学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将郑州市内的3家市级医院及2家省级医院纳入研究范围,其中三甲医院3家,三乙医院2家。护生:研究对象为入院3个月以内的实习护生,共计296名。
1.2方法 自设医院鉴定考核问卷和护生调查表,发至5家医院护理部,医院鉴定考核问卷由各实习护生所在科室护士长负责填写。护生调查表由296名实习护生进行无记名填写,统一回收。
2 结果
两份问卷回收率均达到100%,且均为有效问卷。
2.1医院考核鉴定情况(表1)从调查表可以看出,满意率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职业道德和护理技能操作,其中前两项均达到了85%以上,可见大部分实习护生已具备了较好的基本技能和道德素质;而风险责任意识、沟通协调能力以及人文精神则位列后三名,满意率分别为:45.60%、54.10%和59.80%。
表1 医院对实习护生鉴定考核表
2.2对实习护生调查 对实习护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人对护理专业前景持乐观态度,工作态度积极;但对医院相关法规和政策却认识不足,仅有51.7%的人认为了解;在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适应程度上,63.5%的人认为基本适应,24.1%的人认为部分脱轨,更有12.4%的人认为学校教育和临床工作完全脱轨。在护理课程上,50.9%的人认为应该增加临床实践机会,其次是护理法规和人文教育;在个人素质上,沟通能力已超过专业技能被认为是自己目前最欠缺的能力。
3 讨论
3.1就医院方面来讲,实习护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护理技能合格,而沟通能力和人文素质欠缺,即综合素质不强,核心能力不高,整体护理观念不明确。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医学家思格尔就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健康的概念涵盖了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在国际背景下,我国的护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其结构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整体护理作为新兴的护理工作模式,强调护士除了应加强对患者自身的关注外,还需要把注意力放到患者所处的环境、心理状态、物理因素等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因素上。护理工作的特点是与人交往,护理工作者需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但是我们的护理教育中往往只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后者却很欠缺。因此在临床护理的具体实际情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评判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力、如何锻炼学生对临床护理实践的处置能力,对他们今后能否顺利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护士至关重要。
护理教育应围绕整体护理进行教学,提高护士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实现整体护理的基础。2003年12月,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了《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首次提出了中国护士的核心能力[2]。要求护理专业教育指导思想应遵循能力本位原则,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贯穿于在校教育的全过程。该方案要求在注重护生护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要重点培养沟通交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知识综合能力以及应急应变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护理人才[3]。在课程设置上,把人文社科类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等和预防保健、康复等理念贯穿护理教育的全过程。正确处理好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关系,使两类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的需求。让护理教育模式的转变不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是深入到实质中。
3.2对实习护生来说,经过3个月的医院体验和实践,反思在校教育,部分人认为学校教育和临床工作存在脱轨,认为高等院校的护理教育应增加临床实践机会、护理法规和人文教育,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如何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生产实习效果。传统的教学只是将书本上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等教给学生,往往忽略了应用性的特点,最终导致学生在实际从业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和自主实践性[4]。近年来,随着学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很多学校的临床实习时间不断压缩,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故探索为学生提供真实场景模拟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模拟教学是深化整体护理教育理念有效途径之一,它以其无风险性、操作的可控性和临床病例多样性等优势得到了护理教育界的充分认可,并广泛应用于护理教学中,是学生从学校学习到临床护理工作良性过渡的最为可靠的渠道。①模拟教学增强了学生护理技能训练的主动性。采用模拟教学,将学生置身于模拟病房的情景之中进行各项护理操作训练,借助患有不同疾病的模拟患者,实现模拟患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她们在护理模拟患者时产生真实感,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灵活实现护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更重要的是,通过模拟场景营造临床氛围,有利于护生真实与患者的交流,体会到临床的真实感[5]。②模拟教学可推进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开发。通过创设模拟临床情境和模拟患者,使学生灵活运用基础护理及各专科护理所学到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护理技能的综合训练,开发出护理专业综合性实验课程,有效地培养学生临床护理思维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③护理模拟教学有助于解决临床见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随着我国全民自我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加之近年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学生像过去那样直接在患者身上进行护理技能操作与训练的机会越来越少,如静脉穿刺、更换水封瓶、导尿、灌肠等操作难以在患者身上进行练习;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如在危重患者身上操作,有可能对患者造成危害等等。利用护理模拟教学创设出模拟患者、模拟场景、模拟病房等,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真实环境的方式进行护理技能训练,其作为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辅助手段,能有效缓解临床见习的实际困难及临床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
同时,提高护理教育层次,培养高质量的护理学专业教师队伍,也是我国护理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点。部分护理学专业教师脱离临床,造成理论和实践相脱离[6]。护理教师应该关注临床护理实践新动态,使教学与临床紧密联系,成为教学与临床衔接的桥梁。通过采取在本校区内开展相互见学活动和走出去,深入医院一线感悟临床实践,使课堂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统一,让学生对医院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培养出适应临床护理需求的学生。同时,护理教师还要深入了解现行护理实践的法规、管理制度及工作方式。在课堂上加入医疗法规课程,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护理管理体制、护理质量的三级控制、护理核心制度、管理年检查护理评分细则、各级各类各岗位护理人员职责、医疗废物的处理原则、职业暴露的防护、护理安全等,增强护生的风险责任意识。通过优化改革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并满足临床需求的护理教育模式。
[1]姜小鹰,高骥.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衔接的影响因素与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9,9(1):12-16.
[2]徐亮,刘辉,张蔚薇,等.护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护理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857-861.
[3]李巍.护理核心能力的提高应从护生教育开始.护理研究,2007,21(2):554-555.
[4]杨新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中国护理管理,2009,9(1):16-18.
[5]陈玲.瑞典护理实践教学对我国护理教学的启示.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7):1592-1593.
[6]赵慧玲,代亚丽.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