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生儿早期DIC临床特点及诊治
2012-06-02杨蕾
杨蕾
目前在临床上的相关研究表明,导致DIC发病的因素比较复杂,患有该疾病的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机体的微循环内广泛的发生血小板凝聚以及纤维蛋白沉积的现象现象,从而会引起弥散性微血栓的发生。由于血栓程度的逐渐的发展,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会被不断的消耗,致使凝血因子缺乏进而引起凝血功能发生严重的障碍的现象[1]。在本次研究中出于对新生儿早期DIC临床特点以及诊治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从而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的目的,我们将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早期DIC新生儿患者病例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双嘧达莫和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对患儿进行治疗,并将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以下为本次研究的结果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到我院就诊的早期DIC新生儿患者病例,共计80例,在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每组40例。在对照组中的40例患儿中包含有男性患儿24例以及有女性患儿16例,所有患儿的周龄为30~43周左右,患儿的平均周龄为(37±3.25)周;在观察组中的40例患儿中包含有男性患儿25例以及有女性患儿15例,所有患儿的周龄均在32~42周之间,患儿的平均孕周为(38±3.13)周。以上所统计的患儿的性别、周龄等一般资料之间存在的差异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的方法抽取的80例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分成两组,每组包含有患儿病例40例。将其中的一组作为对照组,对其采用双嘧达莫给予治疗;将另一组作为观察组,对其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并对这两组患儿的治疗后的APTT、PLT、AT-Ⅲ以及D-dimer水平、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儿剂量为10 mg/(kg·d)的双嘧达莫;观察组:给予患儿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剂量为80U/(kg·次),且每6小时注射一次。
1.3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通过比较分析,治疗后两者患儿的各项检测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表现为,观察组患儿的PLT、AT-Ⅲ水平与对照组患儿相比发生显著的升高现象,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两组患儿的APTT、D-dimer水平而言,观察组患儿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情况为,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详见表 1、2。
表1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比较
表2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新生儿早期具有以下生理特点:新生儿的血液粘稠;在娩出数日之内各种凝血因子均较少;新生儿的纤维蛋白溶解能力相对较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也比较多,网状内皮系统还不是十分的完善,对微血管予以维持的适当循环能力还相对较差,肝功还没有成熟所以很难对足够的凝血因子予以有效地合成从而对消耗增加之需予以补偿。并且,没有足够的抗体产生、调节功能也相对较差,很容易患有重症感染以及酸中毒、低温、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这些特点均对DIC的发生有利[2]。
在临床上,大多数情况下新生儿DIC的发病均呈现急性发作,不仅具有显著的原发病的表现,而且还存在以下几种主要症状:①出血。该症状为对新生儿DIC进行诊断的一个主要依据。大多数情况下出血部位表现为皮肤最多。局部会存在痛点浪斑或者是血肿的现象,也会表现出大片灶性坏死。肺以及胃肠发生出血的现象也比较常见。颅内出血能够导致患儿病死。②休克。新生儿DIC经常会合并有休克的症状。新生儿休克症状不具有显著的典型性,进行检查,若是发现存在低体温、苍白、呼吸浅、皮温明显低于肛溢、血压下降等症状时,即要对休克予以考虑。③栓塞。新生儿DIC在本质上为广泛的微血管栓塞症的一种。受累器官会发生缺氧、缺血、代谢紊乱以及功能障碍等相应症状。心脏以及脑栓塞均能导致患儿死亡。④溶血和贫血。该病症能够导致溶血性黄疽的发生,并由于出血以及溶血从而致使贫血的发生[3]。
综上所述,新生儿早期DIC具有显著的临床的特点,在对其诊断和治疗中,除原发病症外还应对其他临床症状予以注意,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和治愈率,减少患儿以及家属的痛苦。
[1]贾鸿玫.婴幼儿重症肺类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中华儿科杂志,2008,16(12):284-285.
[2]周永烈.D-二聚体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和检验分册,2009,17(13):224-225.
[3]胡皓夫.小剂量肝素疗法在儿科急重症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12(15):3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