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家书
——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媒体使命研讨会”嘉宾发言摘要
2012-06-01陆小华
“城市家书
——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媒体使命研讨会”嘉宾发言摘要
陆小华 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
“家书”应当续写
新媒体时代,报纸不再是最快速、最丰富的信息提供者,人与人之间也不再是简单的人际沟通,而是通过微博、微信、社区、博客等媒介达到的平台式沟通、分享式传播。在这种情况下,报纸就应该由原来的静态运行转为动态运行,即通过组织活动、制造话题等使自身成为一个新的传播中心,以一己之力,推动社会泛起波澜,这就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推动社会沟通中需要被赋予新的使命和新的方法。
报纸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思想、观点的载体。报纸要在当今社会发挥作用,不仅是报道传播者,更应该是发现者,是社会活动的新型组织者和推动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家书”使《新商报》凸显了这样一种特质,彰显了一个媒体的见识和眼光,也体现了一个媒体的社会责任。我建议“城市家书”活动继续做下去,成为常态化,使之成为《新商报》的一张深入人心的名片。
“家书”和民意网让城市文化有了归属感
一个为城市建言的活动,最主要的是好形式和好平台,还有政府的支持。大连《新商报》的“城市家书”把这几点都结合起来了,获得了很高的参与度和美誉度,使得大家能够有机会、有平台发表自己对一座城市的看法。
难能可贵的是,《新商报》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民众所发表的意见不见得都是理性和建设性的,《新商报》引导“城市家书”活动向着理性化、建设性、健康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在其中起到了推动、支持的作用,并积极落实民众所提意见、建议。这两方面的作用非常大,否则这个活动就不会有如此好的效果。
城市发展迅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疏远。大连通过“城市家书”组织了很多文化活动,使人们在活动中增强了互动与沟通,并进一步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
虽然“城市家书”活动在城市社会管理创新中作用积极,但一个城市或者社会的健康发展,仅仅依靠媒体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应该在媒体之外,提供更多的民众意见表达渠道。因此,“城市家书”应该有一个长效机制,使这项活动能够长期持续开展下去,除此以外还要考虑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制度建设。
夏建中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工作专家顾问
崔保国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城市管理者的勇气是文明的最大推手
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有四种功能,一是社会监督功能,二是社会协调功能,三是文化传承功能,四是娱乐功能。“城市家书”是用了和风细雨的方式,回归了报纸媒体的社会公器作用。
一座城市的文明在于风气的建设,而城市管理者的勇气是文明的最大推手。“城市家书”是让市民参与市政、参与城市建设,“城市家书”实际上就是把市民意识提高、恢复、建设起来了。另外,政务是需要评议的,改变政府管理,实际上就是把舆论的尺度抬高、放宽一点,让大家可以议论、评论政务,做得好的,大家给予表扬,做得差的,大家提出意见。“城市家书”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而大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又让这个活动卓有成效。
“家书”的独一无二在于它的情感路线
据我所知,大连市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城市居民自豪感比较强的城市,而这正是发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城市家书”十分恰当地成功运用了这个特点。
首先,“城市家书”搭建起了一个政府和群众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虽然它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创举,但是它的独创之处在于投注了情感,走温情路线,这一点是独一无二的。其次,在媒体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方面也很有新意。第三,在搭建互动平台方面借鉴了新媒体的特点,广泛地征集读者的意见,即用户创造内容,将传统媒体的特点扬长避短。
希望这种政府管理创新尝试能够持续下去,进一步推动市委市政府的政务公开和透明,给读者更多的版面、更多的反映渠道,促进市民积极参与。同时,希望能够加强民间智慧的提炼,促进民间组织成长。“城市家书”活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座城市有开明开放的管理者,这是民主政治的开端。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说,民主也就意味着城市管理者不要承担太多的管理责任,而要让社会更多地进行自我管理,所以我建议“城市家书”应该有意识地往这方面努力。
姜军 中国新闻出版报社社长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珺 《人民日报》理论部主编
“城市家书”传递昂扬向上的力量
在社会公共管理体系中,政府往往扮演着主角,而很难看到媒体的身影,大连《新商报》的“城市家书”将媒体与社会管理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媒体发展过程中的创新,也展现出当今媒体对自身使命的进一步认识。
当社会管理的矛盾出现时,最关键的是如何解决,“城市家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它一方面如同显微镜,注重关注个体民生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又具有普遍性,能够引起广泛共鸣;另一方面,又如同望远镜,以长远的目光为读者分析问题发展的态势。这两者的相互作用让“城市家书”传递出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昂扬力量。
很多媒体在选择报道问题时,往往抱着本末倒置的态度,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爆料或故意炒作某些新闻,这并不是从为市民解决问题角度出发,这样做只会激化矛盾,带来负面的影响和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家书”是真正站在了市民阶层的立场,从这样的角度出发,自然会成为社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平台,成为政府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
从群众中来,回群众中去——“城市家书”开启公众管理诉求新模式
当今的城市管理已经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如何做到城市管理者、市民中的精英阶层,以及普通市民都能实现自身诉求的畅通表达和对接,是对现代城市管理提出的“三位一体”的新要求,而“城市家书”活动正恰如其分地做到了这一点。
大连市在“大讨论”背景下开启的“城市家书”活动,一方面体现了大连市委、市政府城市管理水平的高超,这既表现在他们用心聆听市民的诉求、用行动落实市民的意见,同时也表现在他们有决心将“城市家书”模式整合成系统去完成;另一方面,“城市家书”还体现出大连市民对城市建设的责任心,反映出这座城市的凝聚力。
虽然很多城市都举办过类似的活动,但大连的“城市家书”却是最成功的。首先,“城市家书”是写给大连这座城市的,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大连就是家,一下就拉近了城市与市民的距离,调动了大家关心城市的积极性;其次,“城市家书”还是写给大连政府的,这样又在市民与政府间搭建了相互沟通的桥梁,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为政府解决市民诉求找到了更加便利的平台;最后,体现出媒体人在当下参与城市管理的新渠道,就是通过“城市家书”连接了各方诉求。总之,虽然“城市家书”从最平常也最朴实的市民来信出发,但却创造了城市管理领域的新高度。
刘拥军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
王林 《法制晚报》总编辑
“城市家书”,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城市家书”系列报道一方面体现了指令性报道的创新,另一方面体现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选题切口小,但特别实。这个活动的成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作为读者,没有道理花钱买一份僵硬的报纸,我认为“城市家书”的成功主要在于两方面,首先是能够把政府想要的内容和老百姓想看的内容找到一个契合点,其次是城市管理者的支持和推动,这给所有都市报树立了一个典范。
在“城市家书”活动开展过程中,城市管理者给了媒体很大的空间,这种鼓励对指令性报道的创造性发挥值得其他城市管理者学习和借鉴。今后,可以考虑把“城市家书”活动渗透到每个区县的层面,做得越实对都市报来说越有活力。另外,“城市家书”已经成为一个很好的品牌,建议导入一些微博互动、微直播等方式,使活动更即时、更有效。
媒体新使命:促进社会自律,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中国的社会管理有两大制约因素,一是城市化,二是城市管理机制本身。目前中国城市化已经达到50%以上,此外,社会人的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组织形态可以把所有人都紧密地纳入组织机构中,但现在恰恰是“被组织化”的发展结构,即大多数人要主动找到他是哪个组织的。
在此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应该更注重社会的自律,主要的创新方向是如何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能力,这就要依靠媒体把社会上的一些组织力量调动出来、聚合起来。同时,也应看到媒体的使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的媒体仅仅是众多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源之一,必须和其他各种信息源争夺社会公众的关注、争夺话语权,媒体的功能与过去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媒体应当不仅作为一个资讯传播的机构,应该经常发起一些话题,成为提供权威观点的平台。
宋建武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守常 大连市委督查室主任
市民留言办理回复有望纳入领导考核
我在大连市委督查室工作了十年,《关于“城市家书”意见建议落实整改情况的报告》是我写过的最长的一份报告,整整70页。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家书”中民众所提意见建议,于2012年2月18日以市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了《“城市家书”整改责任分工方案》,同时下发文件,要求对马上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比较复杂,需要一定处理过程的问题,要明确解决的步骤、方法和时间;对目前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和需要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要实事求是加以说明。
为了把整改工作做好,大连市委市政府要求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对各个单位落实整改方案的情况进行督查,并且要求各整改单位在3月底以前报告整改情况。4月份,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对各个报告逐条进行了核查,又会同宣传部和《新商报》对171个问题的意见建议人进行了查找,我们共联系到77名意见建议人,涉及171个问题当中的96个问题,大家对反馈结果纷纷表示满意。
继“城市家书”活动成功后,市委提出要创建大连民意网,让大连市民随时能够通过这个平台提出意见和建议。大连民意网从2011年12月29日正式开通至今,共收到市民留言23260条,经过办理回复了22424条,回复率为96%,市民满意度为92.5%,在不到8个月的时间,市民浏览量达到了249.8万人次。
根据“城市家书”的整改和民意网工作体会,我们意识到要不断在创新工作机制上下工夫,促进百姓意见建议整改到位,问题解决到位。下一步,我们要探索把市民留言办理回复工作纳入考核体系,让百姓意见和建议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
宋金伦 大连市企业发展研究会秘书长
“家书”创造了无形的经济价值
经营群体并不仅仅关注经济条件,而更看重城市主人翁意识,他们希望参与到城市的管理中来。虽然这是经营群体的普遍希望,但是操作起来难度却很大,而“城市家书”的出现恰恰为经营群体的这一需求提供了可操作性。
去年9月份,“城市家书”活动就曾收到多位民营企业家的来信,他们分别从动漫产业、影视文化行业、废弃物回收等领域注解了大连经济的发展。“城市家书”一方面是市民提意见建议的平台,另一方面创造了无形经济价值。大连很多企业家并不仅仅关心自身企业的经济状况,更关心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如果一座城市能为他们提供所希望的社会氛围,自然就能吸引更多企业家来到这里经营,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这正是“家书”创造的无形经济价值的意义所在。
有了“城市家书”,生活觉得很踏实
作为一名城市新移民,初来大连遇到困难时自己在家急得团团转,却不知道应该找谁去反映、解决,所以看到“城市家书”的第一时间,我便迫不及待地将心里话敲下了几千字的长信,就这样我的信成为了“城市家书”活动收到的第一封来信。
我想无论问题能不能解决,至少我找到了可以倾诉的渠道,诉求传达出去,就有了解决的希望。
我在信中提及了房价、公积金、交通等许多当下敏感的话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信不但得到了全文刊登,而且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具体答复。那段时间,每当遇到困难时,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给《新商报》“城市家书”活动写信。
有了这样的表达渠道,生活在大连的我觉得很踏实!
付姗姗 第一封“城市家书”的来信人
相关链接:中央媒体关注“城市家书”
2148封“城市家书”成干群沟通平台
新华社大连10月25日专电(记者 傅兴宇)在经历了“7·16”等重大环境事件后,大连正努力开掘干群沟通渠道,找准发展方向。
25日出版的大连《新商报》,刊登了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唐军的来信。早上7点多,在大连星海人家小区附近的一个报摊上,几个市民正在阅读这篇不足800字的信件,他们认为唐书记在信中谈到的“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解决百姓实际问题、凝聚未来发展共识”这几句话“讲得非常好”。
记者了解到,这是这家都市报9月7日推出“写给大连的一封信”(又称“城市家书”)这一民意民智征集活动以来收到的第2149封市民来信。
9月8日,大连《新商报》“城市家书”刊登了首封来信:《一个80后的心里话》。老家在黑龙江的大学毕业生付姗姗,对大连房价、住房公积金和公共交通等提出批评和建议,从而为“城市家书”的真情流露定下基调。
“城市家书”像雪片一样飞来,再现了大连人对这座城市的真情和热爱。
继付姗姗之后,9月20日,知名作家、大连人邓刚给“城市家书”写了一封《别让经济大潮“搅浑”了大海》的来信。他在信中直言:“大连人过去引以为自豪的美丽景观:黑石礁、星海公园、老虎滩,石槽、小平岛等海滨,自然风光慢慢被吞噬,海水变质,到了炎热的夏季,有时散发出令人作呕的异味……所以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我们大连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状况了。”
唐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连正处在城市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群众各种诉求交织的时期。市委、市政府为畅通民情民意表达,解决实际问题,于9月初在全市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大讨论活动。“城市家书”为党委、政府与市民沟通搭建了一个富有创意的好平台,那里提出的许多批评和建议非常真诚,让领导者倾听到了市民的声音和诉求,对科学发展大有好处。
最早在“城市家书”中批评大连人才问题的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谢景芳等表示,大连城市管理者虚心倾听民情民意的胸怀和善于运用媒体的领导方式,将使大连发展得越来越好。
重视百姓关切 凝聚发展共识
大连“城市家书”彰显城市文化
《人民日报》大连10月29日电(记者 王金海)辽宁省大连市民目前正流行写“城市家书”。2000多封情真意切、饱含真知灼见的“城市家书”,是广大市民参与今年9月初开始的“凝心聚力建设富庶美丽文明大连”大讨论,为建设文明大连、打造文化大连献计献策的成果。
“文化兴城市,家书抵万金。每封来信都有沉甸甸的含金量,表现出600万大连人对城市的热爱。我们要认真接纳一封封直言不讳、批评建议的家书,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解决百姓关切问题,凝聚未来发展共识。”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唐军告诉记者。同时,唐军也在10月25日写了封饱含深情的“城市家书”,刊登在媒体上,引起市民共鸣。(摘自2011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