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朗读要求,科学培养阅读能力
2012-06-01钱俊龙
钱俊龙
(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江苏 泰兴 225411)
一、朗读训练必须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
课堂上读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做到既不放任自流,又不高耗低效。
1.范读。
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教师范读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师范读时,学生可以是静静地聆听,必要时也可以代替教师范读。范读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由于受识字量的制约,朗读的文章少,不会连词、断句,掌握不好语速、语调,读不出句子的语气,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因此课堂上教师必要的范读非常重要。
2.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并非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读,而是每个学生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在不受他人牵制的情况下,边读边思。自由朗读在初读课文和练习用自己的体会读课文时经常用到。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反复练习朗读,也为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体验,适时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提供了便利和机会。
3.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读书方式。它主要适用于那些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分角色训练朗读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分角色朗读时,首先要弄清每个角色的身份、年龄特点,然后讨论怎样读才能体现出角色的特点,接着指名读,读后评议,最后再在练读的基础上,指派几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并且谈谈读后的感受和发现。
4.评读。
所谓评读即课堂上教师先指名读,同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用心听。读后再请同学们评一评,议一议。在评议时,可引导学生用“我觉得他_____读得好,读出了_____。”或“我觉得他____读得还不够好,没能读出_____,应该这样读____。”的句式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对读书认真,会听、会评价的学生进行表扬。评读应作为朗读的主要形式,只要持之以恒,就能促进学生用心读书、认真倾听等良好习惯的形成。
5.齐读。
齐读训练面大,读起来比较有气势,能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适合恢弘场面描写的语段使用。例如教学《安塞腰鼓》第六自然段时,便可让学生反复齐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安塞腰鼓的壮烈、豪放与火烈。
齐读也适合诗词及其他一些短小精悍的课文朗读时适当使用,因为它有一个缺陷,就是抹杀了朗读的个性魅力。老师在适时使用齐读时,必须强调不准唱读,要求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即眼要观之,口要读之,耳要听之,心要感之,手要翻之。
二、朗读的要求要有层次性
1.学段不同,朗读的要求不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三、四年级)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五、六年级)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学习用”到“用”,再到“能用”,三个不同的字眼,体现了朗读的层次性。
第一学段重点落实的就是“学习”的导,教师要用多种办法,激励、引导学生学着读正确,学着读流利,学着有感情地读。第二学段是处在由“学习用”向“用”过渡的阶段。对朗读的指导丝毫不能放松。因为这个学段的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一定的朗读能力,还需要教师以点带面进行朗读指导。第三学段的学生要达到直接“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必须在关键语段处进行必要的点拨、引领,坚持不懈地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努力。
2.体裁不同,朗读的要求不一。
朗读童话,要注意语调的儿童化。儿童化语调并不是模仿儿童的音调朗读,而是读给儿童听的语调,其特点是:语速较慢,语言柔和,停顿多,拖音多,便于儿童理解。
小学阶段所学散文,多为写景的文章,朗读这样的文学作品,重点是绘景绘色,使人听了如见其物,如临其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加强形象感受。此外,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语言细腻、含蓄,朗读散文一般要用轻柔的语调。
诗歌以丰富想象、联想,高度概括地反映生活,抒情言志,语言具有节奏感、韵律美。朗读是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诗歌时,首先要让学生放声朗读,将诗歌读熟;其次朗读与默读相结合,再辅以资料的查阅,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最后通过放声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由于古诗的音乐性强,讲究韵律和平仄,朗读时音节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这样才能显得更有韵味。
3.内容相同,朗读要求不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体现了朗读的不同层次,又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渐进性。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把字音读正确、清楚(声、韵母要读准确,调值要“到位”,没有语音缺陷,没用方言),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不拖尾韵),词的轻重格式正确。
三、朗读的训练要有层次性
1.感知性地读,读得正确、流利。
在初读感知环节,把文章读正确是底线。学生初步读懂课文大意,相应的朗读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即正确、流利。这时教师的检查不能只叫平日朗读能力强的,要兼顾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认他们都做到正确,这样才能进行下文的学习,否则整体学习效果就不好。崔峦老师在《关于小学语言教学中若干问题的问答》一文中指出: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最要紧的不是读出感情,而是把字、句读正确。所谓读正确,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不仅是生字的字音,还包括轻声、儿化和变调;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读字句;还要读出句中、句间和自然段之间的停顿。上述每一项要求,都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
2.理解性地读,读得有感情。
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词语,能根据课文内容,驾驭朗读的速度,读得准确、流利,有较为正确的停顿、语音、语调、节奏和适当的情感体验。正所谓 “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文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反复的朗读训练中,真正理解课文内容,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
3.鉴赏性地读,读出意境。
随着朗读训练的深入,学生已由初读感知,历经再读理解,进入了朗读欣赏阶段。此时,老师要诱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里面的深层含义,调动创新思维,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丰富文化底蕴,提高语言综合能力。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授《日月潭》这课的第四自然段时,选择了这样一句话,让学生进行鉴赏性的阅读:“……天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了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要使学生感受到这梦幻般的意境,就要调动学生的多种心理功能。老师问学生:“神仙住的地方,我们想象一下有多美?”有的说:“山间白云浮动,树木茂密,林间的小动物欢乐地生活着。”有的说:“山中有各种各样的珍奇植物,仙鹤在空中飞翔。”……此时,学生眼中充满了对日月潭的向往。于是,老师抓住时机,让学生们进行配乐朗读。此刻,学生们的感知、情感、理解、想象、回忆等诸多的心理功能正处于活跃之中。我想,现在学生就已经在鉴赏性地阅读课文了。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既要明确朗读训练的层次性要求,用心指导,扎实训练,又要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主旨,品味文章情感,领悟表情达意之法,练就学生自主读书的本领,最终在读中积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当孩子们喜欢上朗读,学会了朗读时,课堂上便会不时地奏起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歌。那时,语文课将成为孩子们的向往,成为师生共同奏响音乐、施展才华的舞台。
[1]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