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碎片化时代的传媒生存

2012-05-30要笑尘

新民周刊 2012年21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受众时代

要笑尘

碎片化时代如何经营传媒?纸质媒体是否还会拥有未来?如果不能回答这两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那么,一家媒体无论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报刊,還是本世纪崛起的新型传媒,必定无法解决自身的生存课题,自然就更遑论发展了。这是细细品读强莹主编的《上海传媒发展报告(2012)》之后,并不轻松的强烈感受。

图书市场受到挑战,报刊受众明显萎缩,广告投放更加多元……这一切不同于以往信息与知识传播格局的状况的出现,都是源自于阅读“碎片化”时代的到来。“碎片化”时代突出地表现在今天的中国大陆,这是一个充满着发展焦虑和社会功利的精神世界。当犹太人还在每年人均阅读60本纸质书籍的时候,在大陆的中国人这个数字是15本,但其中14本是教材和教辅书。同样,围炉读报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而一本杂志深度报道之后,大量读者来信的光景也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互联网技术在本世纪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中国舆论生态中一个新颖的意见平台,对新闻和传播格局的改变起到了冲击性的作用。传媒观察者们早就发现:传统新闻媒体(包括党报以及时政类评论栏目),很少对一个议题或议程进行连续性设置,除非是特别重大的题材。而互联网的传播特征,就是网站主持者能够轻易地对每一个感兴趣的议题进行连续性设置,从而达到传统媒体不曾具有的穿透性传播效果。这样,传统媒体的真正挑战也就在于其长期以来的信息垄断地位被打破,受众的参与性得到极大拓展,他们不再是新闻生产的旁观者,而能够直接介入新闻的产生和传播,更能够通过“快捷、连续”的评论也表达自己的观点。

时代总是不可避免的前卫,2010年以来微博技术的应用又进一步提高了公共事件的网络能见度;甚至能够将边远地区、边缘人群的孤立事件突飞猛进地催化成为“公共事件”。从本质上说,微博并不是一个新兴媒介,它只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应用。但是,微博是一个整合了即时性聊天工具(IM)和社会性网络服务(SNS)的新平台,它一方面为信息和意见的传播提供了更简练、更快速的渠道,另一方面突出了个性化的“引领功能”,这在主张“展现自我”的80后和90后受众中是一个“有力的技术支撑”。如影视明星姚晨2012年一季度微博的受众量达到了2100多万,理论上是中国第一党报人民日报发行量的7倍多。

微博比前几年的网络论坛更加深刻地改变着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同时使得观点的传播虽然快速有效但也更加碎片化。同时还值得关注的是,微博对青年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产生了具体的实际影响,也对传统媒体的经营和管理构成了挑战。如一方面“走、转、改”活动在新闻战线轰轰烈烈地推进,另一方面青年新闻记者却是微博的崇拜、使用和活跃群体。《上海传媒发展报告(2012)》就披露:在一项2500份对青年记者的有效调研问卷中,超过90%的接受调研者表示已经在使用微博;尽管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找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到了这个份上,就应该严肃地思考一下这样的课题——在以微博为标志的碎片化时代,经营传媒的流程中以及纸质媒体的生存中该如何坚守和发展新闻专业主义。而在《上海传媒发展报告(2012)》中,我们看到了富有哲理的思考。如一贯主张“智慧立报”的《文汇报》总编辑徐炯,就提出了“发现性新闻”和“发生性新闻”的新主张。他认为,网络突出、重复、渲染的往往是“发生性新闻”,而供应“发现性新闻”不仅是传统纸媒的潜力强项,也是未来内容竞争的新制高点。他还明确提出——传统纸媒的决策层要为年轻的传媒从业者“许一个未来”。

年轻的从业者失去方向,行业就没有希望。而现在很多80后、90后,通常认为报纸发展没有前途,纸质媒体终将湮没在疯长的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大潮中,所以不愿意踏入纸媒行列;更有已经加入纸媒行业的年轻新闻从业者把这样的情绪表现在日常的工作和写稿中,流露出“英雄末路”的得过且过的心态。对此,直面生存危机的传统纸媒,必须把有限的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这才是未来的保障。

事实上,个人与行业是唇齿相依的。一个行业的兴亡,一家媒体的兴衰,在于每一个从业者。每一个从业者本身,就是未来的一部分。也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丰富自己的同时,给所从业的媒体和行业迎来未来的曙光。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受众时代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