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枪初老症

2012-05-30孙毓华

新民周刊 2012年21期
关键词:职场年轻人年龄

孙毓华

如今,年轻人也“老”字不离口地倚“少”卖“老”起来。这不,“初老症”前不久迅速蹿红后,成了网络微博的常用词。而“初老症测试表”,“80后”们早就自觉地一一对照,根据症状,不同程度地诊断了自己的得病阶段。一时间,微博上晒着自己初老症病情的长吁短叹此起彼伏。

“如果你的年龄在30岁上下,时时感到烦心,对新鲜事失去兴趣,不爱凑热闹,总觉得自己落伍,那么你可能患上了一种全新的现代病种——‘初老症。”所谓“初老症”,源自前不久热播的台湾偶像剧《我可能不会爱你》,特指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重压下,一些年轻人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大,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心态消极,并且身体开始出现衰退迹象。

“越近的事情越容易忘记,越久以前的事情反而越是记得;

越来越觉得专家说法都是唬烂;

越来越不喜欢改变(已经习惯的习惯);

很讨厌在外面过夜,因为要带好多东西;

只要坐下来,小腹就有一坨肉;

躺在沙发看8点档连续剧30分钟就会开始熟睡;

对于年轻朋友不让座这件事情会非常介意;

除非参加大清早晨锻的甩手功或庙会朝山活动,否则很难找到比自己年龄大的人聚会;

每次看到某某歌手某某影星过世的消息,就要感叹一次‘我们的时代过去了;

开始注意医药新闻,譬如银杏是不是可以预防老年痴呆;

开始关心商品成分、制造商以及赏味期限;

对路边的问卷部队非常有意见;

对诈骗集团开始产生周旋的战斗力;

逐渐喜欢到传统市场买菜;

一堆人喊你××姐、××哥,而你很想叫他们‘闭嘴!;

讨厌过生日这件事……”

列有50条症候群的“初老症测试表”,对于“80后”们,大概是一边比对一边共鸣频频,而对于“70后”、“60后”、“50后”们,恐怕是瞄一眼就疑心里面嘲讽阵阵了。

但在医学专家和心理学者看来,“初老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未老先衰,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上的衰老。

稀松小事,不妨钝感

在一家合资企业从事货运代理的工作的黎小姐眼看着即将而立之年,岁月这把无情的刻刀所留下的痕迹,相比脸蛋更镌刻在她心里:“现在情绪很容易暴躁,似乎总有一团无名火在燃烧,上下班途中听到手机铃声都不耐烦了,但凡开会就觉得无比折磨。”自称“路怒族”的她如是说。因为常有欧盟、英美的贸易业务需夜间处理,黎小姐就不得不常常“倒时差”了,以前一两天就能倒回来,现在没个几天根本倒不过来,回到家坐着就能睡着。“不是睡不醒就是睡不着”的她,动辄肌肉酸软、肩颈疼痛,虽知养生重要,但事到临头总是事与愿违。当她对照50条初老症状时,黎小姐惊呼:这就是她生活的白描!

供职于“四大”(德勤、普华永道、安永、毕马威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被年轻人简称为“四大”)之一的小程,业务忙起来时经常凌晨才能收工回家,这样透支健康透支生命的生活常常令他感到不安,尤其是去年曝出普华永道25岁的潘洁过劳死的新闻后。未老先衰,戳中了他的痛处,大学毕业不过5年的小程,自称已是初老症晚期。

对初老症,相对于年轻人的紧张,专家们则表现出“不以为然”的轻松。专家们认为,初老症的所谓症状只是一些由现象堆积起来的概念,带有类型化群体心理情绪的影子,网络作为年轻人的憩息落脚处,有些流行词汇、概念仅仅是不加掩饰的生活细节、不拘小节的琐碎感想的提炼,切勿深以为然进而介怀,切忌盲目跟风对号入座强贴标签,吓唬自己。

心理专家坦言,从心理机制来看,如果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即便未必有根有据,但缘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就有可能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所谓初老症症状所描述的大多是心理活动,且都是小事小节,属高压下的正常现象,单看并不能说明问题,需要印证另一些细节,还要作程度判断。自我调节很重要,万勿上升到心理障碍层面,否则岂非人人有病?只要自己对心理状态感到满意便无恙。心理学提供了专门的认知测量方法与界定量表综合评判,不作价值判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咨询部副主任李祺解释道。

针对“易忘近事,铭记远事”的症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崔丽娟教授表示:“久远之事记忆犹新也属人之常情,过去伤心的事在回忆中可能变得美好,喜欢怀旧的人大都善良,有人情味。”

对于“不喜结交新友却用facebook年轻化自己,缓解信息焦虑”一条,崔丽娟也表示可以理解:“30岁左右是承上启下的年龄,压力不小,逐渐内敛化,回归家庭亲情环绕,固然交友范围缩小,人的心理能源有限,不同年龄段基调该有所不同,应当坦然接受。”

职场适应,动态平衡

从初老症的50条症状中谁也不难看出其背后的恐“老”心理。如果真的有人深陷其中,李祺分析认为:“一种可能是其人的自信对容貌依赖度很高;另一种可能是过于恐惧死亡,虽然人人恐惧死亡,但显露程度不同。”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陈晓云副教授认为:“恐老心理,除了表现出难以接受衰老的心理,还有试图改变现状的愿望,既担心无能为力又不妥协于现状。”

代际间隔缩短,使年轻人间惶恐找不到共同话题,唯恐思想意识落伍,也是专家对初老症流行的解读之一。崔丽娟认为:“如今精神生活现象多元是社会的进步,以进化论观点来看是积极的。社会资源有限,競争压力难免,发展最快的区域往往压力最大,才会有心理问题。不同层次的价值需求都要通过竞争来实现,欲望令人迷茫,令人难以放弃,不懂得适应现实,得不到其实也是一种公平。同时,面临困境,试图超越,人才会不断充实自我,得到丰富的经验。”

崔丽娟还提醒说,实际上初老症现象还关乎职场适应问题。进入职场几年后的年轻人,开始发现原来的抱负和理想也许只是幻想,人际关系社交可能陷入困境,甚至受到不公正伤害等等都可能导致职业倦怠。陈晓云指出,“职业倦怠是低迷情绪下的职场衰老,年轻人在职场适应中的不同心态投射到行为上,积极、消极、逃避皆有,这些问题出现实属正常,关键在于调节控制程度,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

专家们认为,职场心理健康既是群体现象又是个体现象,在心理及生理的初老过程中找到动态平衡点很重要。

隐形杀手,关爱健康

相对于心理专家,医学专家的提醒似乎更实在,他们指出:自认“初老”的人群共有的特质是精神压力大,过度疲劳,因此,慢性疾病和脏器功能衰退才是真正值得重视的问题,很有可能成为隐形杀手。

据中国医师协会等单位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披露,中国内地城市白领中有76%处于亚健康状态,接近六成处于过劳状态,35岁至50岁的高收入人群中,生物年龄平均比实际年龄衰老10年,健康状况明显降低。这一调查报告称,该人群中有八成饮食睡眠不规律,每天感觉比较疲倦;23.7%不能保证吃早餐;超过五分之一经常吃快餐,无法保证蔬菜水果的正常摄入;超过54.4%感觉睡觉不足,另外32.4%睡眠质量不高;只有46%的人偶尔运动。

另据5月17日中国平安发布的《国人健康调研报告》,国人健康赤字8.2岁,即身体状况比实际年龄老8.2岁,女性好于男性。同时91%的被访者高估了自己的健康状况,83%的人营养不均,66%血压异常,37%运动不足,34%压力过大。

猜你喜欢

职场年轻人年龄
变小的年龄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年龄歧视
算年龄